
【口述核史-离休干部访谈】
核工业广大离休干部亲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们在核工业的创建、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是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奠基者、核工业发展的开拓者和核工业精神的书写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2025年度集团公司社会事务部继续联合宣传文化中心,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致敬光荣历史”离休干部口述核史活动,采访了核工业创建、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各领域的离休干部典型代表,挖掘其与核工业共成长的历程、参与的管理和技术突破与贡献,留存珍贵人物形象和历史记忆,完善核工业档案内容,传承核工业文化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为集团发展汲取奋进力量。
![]()
“前不久我听新闻,了解到我们国家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展得不错啊……”今年已96岁高龄、在成都安享晚年的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离休干部陈俭持说话依然清晰有力。作为一名20世纪50年代投身核工业的前辈,她平时还不忘关心时事,尤其对祖国国防事业有着特别的关注。谈及往事,她深有感慨:“光想着贪图安逸、光靠耍嘴皮子是不行的,还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好好钻研业务,好好干下去。我们只有真正把核工业搞好,才能挺直腰杆子!”
![]()
宋任穷:
“有空要继续学习业务啊”
1949年11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重庆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就在解放前夕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当时作为重庆大学会计统计系学生的陈俭持毅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我当时负责联络工作,同时也负责保管《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那时候《挺进报》可是很有名的。我把它们藏在箱子里、床底下那些很隐蔽的地方。”时隔半个多世纪,陈俭持依然对自己当年的革命经历记忆犹新。而引领陈俭持走上革命道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同为重庆大学学生的刘宝庆。刘宝庆当时负责重庆大学地下党新青社方面的工作。1951年,两人结为夫妻。
新中国核工业组建初期,亟须大量懂得电力专业的高端人才。而刘宝庆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同时又曾在苏联学习了5年的铁道电气化,可谓既懂电力又精通俄语。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钱三强专门约谈后,刘宝庆被派往长春机电研究所组织举办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俄语培训班。陈俭持也随丈夫一同前往长春,由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核工业生涯。
1956年1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更名为二机部)正式成立。同年,陈俭持随丈夫回京后,被分配在三机部六局。在六局工作期间,正值我国核工业创业关键期,由于工作原因,陈俭持与很多核工业老领导、科学家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
当时部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宋任穷作为首任部长,拿出了当年革命时期的劲头拼命学习。他不耻下问,一有机会就拉着科研人员讨教。很快,宋任穷就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也跟刘宝庆夫妇打成了一片。
“宋任穷部长一点都没有大领导的架子,说话对我们可和气了!”时隔几十年,陈俭持依然对老领导平易近人的作风赞叹不已。有一次,宋任穷和刘宝庆夫妇俩聊天。当时,刘家只生育了1个孩子,而宋家已经是人丁兴旺。于是宋任穷开玩笑说:“要不,把我家老四过继给你俩吧。”话一说完,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
当时,六局负责统筹各项目的物资供应,陈俭持负责的领域是电子仪表。由于事项涉密,陈俭持要使用部长办公室的保密电话机。陈俭持回忆道:“我每次去宋部长的办公室打电话,他总是非常和蔼,尽可能把电话让给我用。”宋部长还多次勉励我:“小陈,别荒废时光,有空要继续学习业务啊。”
除了宋任穷,当时的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何克希与刘宝庆夫妇既是同事也是四川老乡,彼此非常熟络。有一次,何克希到刘宝庆家里串门。到了吃饭时间,刘宝庆夫妇发现家里只有泡菜,感到很不好意思。何克希连忙说道:“没事儿,我也是四川人,就好这一口儿。”话一说完,他就夹了一筷子泡菜放到嘴里了。
当时,建设中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需要进口大量电子仪表。这期间,女科学家何泽慧给陈俭持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仪表方面是个门外汉,需要的具体型号都要问她。她从来都是耐心回答,一点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陈俭持说。
![]()
“能有这么大成就
是集体努力的成果!”
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期间,刘宝庆全程参与了兰州某厂的选址、设计、施工等工作,并担任了副总工程师、总工艺师等职务。1960年,陈俭持跟随丈夫的脚步,也从北京调到了兰州某厂医院从事行政工作。
陈俭持回忆道:“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我到兰州后才3天就饿得浮肿了。”那时每个家庭生育的孩子普遍很多。为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我们就从附近老乡那里买鸡蛋,鸡蛋数量又很有限。“但大家都很默契,看谁家孩子年龄小,就让谁家先买。”陈俭持回忆:“后来,还是依靠全国人民支援的黄豆和青海湖的湟鱼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几十年过去了,同事之间互助互让、淳朴真挚的感情依然让陈俭持感到温暖。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刘宝庆又继续参与了核工业三线建设。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方针,同时考虑到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新的厂址最终确定在四川。1966年8月,陈俭持又跟随丈夫的脚步来到了建设中的新基地。
![]()
初到四川时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住的是干打垒的房子,喝的水是黄色的泥浆水。当时很多同志一开始不适应,喝完就开始闹肚子。后来,我们开始用明矾澄清才解决了问题。”陈俭持回忆。为了改善伙食,陈俭持一家还自己拔草,养起了兔子。
当时,厂里对外的交通条件非常差。当地山势陡峭,弯多路窄,尤其是在一个外号叫“九道拐”的地方,乘客们感觉汽车轮子都悬在了悬崖外面。即使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司机,从山外到厂里开一个来回,晚上回家脚都累软了,休息好几天都缓不过来。
即使条件恶劣,三线建设者们并没有打退堂鼓,相反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陈俭持说:“厂里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从外面调进来的,吃那么多苦依然没有怨言。大家都是一心装着党和国家的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想的只是早点把工厂建设起来。”
![]()
1985年,陈俭持才离开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四川。那时的四川红华同刚建设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陈俭持自豪地说:“核工业能有这么大成就是党的领导和集体努力的成果!”
![]()
“我作为核工业人感到无比自豪”
如今的陈俭持在家中回想自己在核工业工作的几十年,其中有两件事让她印象最深刻。
在工作中,陈俭持一直兢兢业业。按她自己的话说:“再基础的工作,我也要尽可能干得最好。”鉴于她的突出表现,1959年2月,陈俭持作为全国2000多名代表中的一员参加了一个大会。会上,周恩来总理等首长们和代表们合影留念。当所有代表都站好了位置,等首长们第一排落座时,发生了让陈俭持终生难忘的一幕。当时,宋任穷随周总理来到第一排后,非常谦虚地准备坐在边缘位置。这时,周总理突然一把拉住宋任穷,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这一幕被陈俭持和其他核工业代表看在了眼里。陈俭持说:“就在那一刻,我作为核工业人感到无比自豪,大家都自发地开始热烈鼓掌。”
![]()
另一件给陈俭持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发生在1960年的兰州某厂。当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而苏方有一位专家从厂选址时开始就与刘宝庆合作,两人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深厚友谊。就在刚出现苏联撤回专家的苗头时,这位专家就私下与刘宝庆沟通,提醒中方提早准备,将影响降到最低。
1964年1月14日,兰州某厂产出首批合格产品,比国家原定的时间早了113天,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提供了关键核燃料。与成功结果伴随而来的,是每一个人发自心底的由衷喜悦与欣慰。大家给这一瓶浓缩液取了个名字——共和国的第一个“宝贝儿子”。 作为一名曾经的从业者,时隔几十年,陈俭持回忆起那个时刻依然激动不已,嘴边重复感慨着说:“核工业人真是了不起!”
![]()
自从20世纪50年代投身核工业,回想自己走过的路,陈俭持感慨良多:“我最深的感悟就是一定要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应该无条件去干。我国的核工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首先就是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然后是依靠广大核工业人的艰苦奋斗和刻苦钻研。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我坚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只要有党和国家的领导,大家伙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纪念彭士禄院士诞辰百年”主题展在京揭幕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 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 投稿系统
![]()
策划 | 集团公司社会事务部 宣传文化中心
作者 | 郑可
视频 | 核伙人视频工作室 王陈陈 崔晓栋
责编 | 王思淇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
![]()
喜欢就“ ”和“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