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消费者近年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显著上升,但对相关专业资质的辨别能力不足,让一些“伪营养师”有了可乘之机。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今天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明确判断标准,坚守消费底线,维护自身权益。
中消协指出,这些“伪营养师”利用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构建起层层迷魂阵,刻意营造焦虑氛围、精心设计围猎套路,制造连环骗局侵害消费者权益。他们擅长在各种社交平台塑造“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专业形象外衣,通过短期速成的培训证书装点门面,甚至直接伪造资质证明。
上述“伪营养师”通过虚构的“健康奇迹”案例和定制化方案说辞获取信任后,会以“疗程套餐”“买多省多”等名义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大量购买,其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同类。整套流程下来,消费者动辄被骗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更讽刺的是,无论咨询“减肥”还是“孕期营养补充”,“伪营养师”给出的推荐方案几乎一致,所谓的“个性化指导”不过是推销的话术。
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应建立“资质先行”的判断标准,结合所需选择持有权威部门认证、专业认可度高的资质证明的营养师,并坚守“科学理性”的消费底线,主动选择正规咨询渠道,比如医院营养科、正规康复理疗机构等。消费者在咨询诊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付款凭证、产品包装、就医记录、检测报告等,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与经营者沟通协商,提出合理诉求;若协商未果,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