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历来备受关注。202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生日均体育活动时间为1.2小时,达标率不足40%,近视率、肥胖率仍处高位。2025年3月10日开始实行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学校要统筹用好各类课程课时和课后服务时间,鼓励探索长短课结合等方式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以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其实,自2020年起,上海就强力推行“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保障体育活动时间。到2024年,上海部分中小学的课程安排时间表显示,“大课间30分钟+体育课40分钟+课后运动50分钟”的组合,已基本满足每天2小时运动。
如何持续保障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在校内完成”?如何让校园运动场上保持活跃,让中小学生活动时间充盈?如何让2小时运动不仅仅是“凑数式”运动?对上海教育界来说,这些问题也是每个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考题”。
时长达标,只是起点远非终点
根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印发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今年起,学校要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不过,当“达标”成为第一要务时,一些学校在具体操作中,也难免会出现拼凑运动时间的“凑数式”做法。比如,有些学校会把大课间和少数人参与的运动或校外运动竞赛活动也纳入“2小时”范围,甚至将一些非运动时间,比如学生的放松休息时间,也生硬地计入运动时间总量……学生的运动时间“账户”看似充实,实则却没有达成运动2小时的效果,与政策期待达成的目标相去甚远。
运动2小时达标更大的阻力,有时候也来自部分家长内心的观念壁垒。少数家长视运动为挤占学习时间的“洪水猛兽”,对课外运动安排或明或暗地予以抵制。这种认知偏差,也成为提升运动质量路上难以绕行的无形障碍。
由此可见,从1小时到2小时的运动时长达标,仅是起点,远非终点。机械拼凑的120分钟,若缺失强度适宜的心肺锻炼、针对性肌力训练与协调性开发,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运动质量也绝非单一时间维度所能涵盖,它需要科学设计的课程内容、专业精准的教师指导、充分开放的运动空间、契合兴趣的多样项目以及学生发自内心的热情共同投入参与。
在锻炼时间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学校更要在提升学生锻炼质量上下功夫。锻炼时间不足仅是表象,深层矛盾还存在于评价体系单一、资源分配不均、家校观念错位等问题。因此,就学校教育层面来说,不仅要落实时间保障,更要稳抓运动质量提升。
“挤”出活动空间,“玩”出运动热情
在上海的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也正在经历从“体育教学”到“运动育人”的转变。
早在两年多前,上海就对中小学体育课进行升级,体育也已不再是“边缘课程”。那么,如何让运动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各学校要用足“挤”出来的运动天地。学校首先要合理规划场地使用安排,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合理开发“金边银角”区域,用好走廊等“角角落落”,以拓展活动空间,妥善布置常用体育器材,以便学生随时可以取用进行锻炼。其次,学校也可通过“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措施,拓展体育运动空间,根据场地情况灵活设置锻炼“微操场”。比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通过打造“攀岩墙”和“地下活动场馆”,为学生提供多元立体的运动场所。
此外,针对中心城区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市区两级可以共同建立学校周边公共体育场馆共享机制,打造学校“15分钟运动圈”。在黄浦区,目前已实现中小学100%与周边游泳馆、羽毛球馆签约,学生可凭电子运动卡免费使用。浦东新区则依托智慧平台统筹社区体育指导员资源,为学校提供定向支持。
让更多的孩子在“玩”中激发运动热情。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在保障每周固定体育课程课时的基础上,增设体能训练、运动技能选修模块,并纳入课后服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以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形式组织体育锻炼活动。比如,闵行区浦江一中每周设立阳光体育课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走班”的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化专项教学;浦东新区江镇中学以社团、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开展足球活动,培养了足球健将17名、一级运动员100多名。“基础+专项+兴趣”融合的模式,目标是确保每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掌握2-3项能陪伴终身的运动技能。
“AI老师”上场,带动校园体育升级
今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每所小学和初中均应开设7种以上、高中开展8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料想,随着这则新规落地,不少学校需要直面师资短缺的瓶颈问题。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以“两条腿”走路破局:一手借科技提效,一手向社会借才,这也许可以给更多学校带来借鉴。
“AI老师”进操场,让体育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在跑步、跳绳等传统项目中引入了AI智能检测设备,无需老师和裁判,学生即可自由选择时间自主和伙伴进行测试并查看排名,极大提高了传统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另一些学校,借助AI老师加持的体育课,也让学生获得感满满。上海市长宁路小学在操场上安装了智慧体育电子屏,辅助老师观察学生动作的标准程度,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与成绩,为体育课堂带来全新的升级。利用AI讲解动作要领并规范动作教学,精准对更多学生进行动作指导,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更多AI老师将带动校园体育升级。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