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我们起个大早,赶上了大集。”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风云T11发布会上的这句话,听起来轻松,背后却藏着奇瑞在新能源汽车道路上多年的蛰伏与等待。曾经,有人用“起大早赶晚集”来形容奇瑞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处境。但如今,数据正在改写叙事。
刚刚过去的10月,奇瑞公开销售数据显示,奇瑞单月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1万辆。这不是孤立的峰值,而是在8月破9万、9月破10万之后的一次“三级跳”。
![]()
图为风云T11
从“单兵作战”到矩阵发展
市场的感知,总是滞后于企业的布局。
当风云A9L连续三个月销量过万时,业界还在观望;当纵横G700用一场横渡长江的实景挑战,展示其硬核技术并收获1.5万台大定时,风向开始转变;直到风云T11上市24小时拿下3.8万张大定。奇瑞汽车的新能源,已经完成了从“单兵作战”到“矩阵发展”的切换。
![]()
图为风云A9L
“之前风云A9L上市,我们想一个月能卖六千台就不错了,”尹同跃在发布会后坦言,“现在连续三个月过万,手上还攒着几万台的订单。”
据奇瑞公开数据,定位个性化品牌的iCAR也在10月份销售12,393辆,1-10月份累计销售79,023辆。高端品牌智界也表现不俗,10月份销售12,810辆,1-10月份累计销售70,587辆;另外,智界R7上市以来,截至11月10日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10万台。
奇瑞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爆发应该是非单一车型的偶然成功,而是多款车型集体发力形成的矩阵效应。
目前,奇瑞汽车已形成以风云A9L、风云T11、纵横G700等为代表的爆款新能源产品矩阵。爆款迭出的底层逻辑,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积累远比外界感知的要深厚。
早在2001年,当“混动”二字对大多数车企还只是未来概念时,奇瑞汽车就开启了从0到1的研发征程。今年4月,奇瑞汽车发布了“中国混动智领全球”主题战略,宣布2025年将推出39款混动产品,其中奇瑞品牌19款、捷途品牌9款、星途品牌5款。
在电池技术领域,奇瑞汽车正向前沿领域突破。在2025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汽车发布了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其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kg,搭载车型续航可达1200-1300公里。按计划,该电池将于2027年装车验证。
这让奇瑞汽车完成了从核心科技-零部件-整车的体系化能力,也跟当前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技术不能假手于人的趋势相吻合。
硬核技术储备
早在2001年,奇瑞汽车便启动了混动技术的研发,这是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技术长跑。
在备受关注的汽车安全层面,奇瑞汽车展示了相当丰厚的研发积淀。
在发布会上,风云T11的白车身被直接拉上舞台。这在车企的发布活动中较为罕见。多数情况下,白车身被视为车企的不传之秘,是整车安全的基座。但奇瑞汽车这一举动,反映了其对安全性的自信——不怕被人看。
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直言道:“白车身才是一台车最为奢侈的配置——风云T11全系标配磐石车身2.0,整车高强度钢铝合金占比达88%,热成型钢强度达2G帕,以及shotgun结构等,大幅提升了整车安全性能,相比传统结构重量下降20%,强度提升30%。”
这种全方位的安全性能,源于奇瑞汽车建立的覆盖主动安全、电池安全、碰撞安全等七大领域的100余项超越国标的企业安全标准。
但对于奇瑞汽车而言,安全还不足以全部概括奇瑞汽车的研发实力——比如全球化能力。
全球化的“不客气”
“在全球化创新体系上,奇瑞要不客气了!”
这是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提出的又一个“不客气”——此前的两个“不客气”分别是新能源不客气和智能化不客气。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在全球就有十个造型中心,超过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专门服务于区域市场的造型设计语言。
![]()
图为艺术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启动
而且奇瑞汽车在造型设计方面还实现了梯队人才配置——通过设立“艺术开阳实验室”,甚至是大学生设计大赛,奇瑞汽车在设计方面构建了完备的人才体系。
造型设计仅仅是奇瑞汽车全球化体系的一个缩影。
因为奇瑞汽车的全球研发体系还包括更为硬核的“瑶光实验室”和“开阳实验室”,这让其在2025全球创新大会上一口气推出了AI智能车架构、犀牛电池等诸多黑科技。
![]()
图为奇瑞出口车辆整装待发
深厚的技术储备,源源不断地以产品力形式,在市场上转化为持续攀升的销量。
今年1—10月,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106万辆,同比增长12.9%,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奇瑞成为最快达成年内出口百万辆的中国汽车集团。从这个角度看,奇瑞的确有资格“不客气”。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欧洲市场的突破。奇瑞公开销售数据显示,前10个月,奇瑞汽车在欧盟和英国销售汽车超17万辆,同比增长2.4倍。作为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中国品牌,奇瑞汽车的“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Be somewhere”战略正在开花结果。这反映了一个深刻现实——随着全球混动技术标准话语权的转移,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正迎来在全球市场证明自己的历史机遇。
法国《回声报》曾评价奇瑞汽车:“低调而强大”。这种低调,源于其在海外市场多年的深耕;而这种强大,正通过一款款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变得不容忽视。
大集才刚刚开始
发布会落幕,风云T11的订单仍在持续涌入。尹同跃回忆起“风云”这个名字的由来——它是奇瑞造车的起点,也是首款走向全球的产品。
二十多年后,名字依旧,内核已新。从风云到风云T11,从燃油到混动,从国内到全球,奇瑞走过了一条典型的长期主义者的路径:不追求一时的声量,而是构建体系的能力。
市场的聚光灯总是追逐着最喧嚣的玩家,但行业终局永远属于最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对奇瑞而言,新能源这场“大集”,不仅仅是赶上了,而且是刚刚开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