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修心的最高境界,在于我们要认清这个世界的真实与虚假。
甚至可以说,唯有我们觉得一切都不过是虚妄的时候,我们才能走向清醒,降低期待。
如此,更快地解决我们日常里的烦恼。
可以说,这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看似平凡却能自我和解的生活里。
咱们普通人,其实就是怕自己活得太“实”了。
然后你看,看见金钱,就觉得是幸福。受人夸奖,就感觉飘飘然。
可是遇到一点挫折,就以为天塌下来了。
于是,我们的心,就被这些外界的“相”牢牢捆住,喜怒哀乐全不由自己。
而修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从这些捆绑中,一点点松脱出来,过上松弛而洒脱的一生。
一、何谓“相”?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一切
“相”,不单是指眼睛看到的。
其中这里还包括了所有你能想到、感觉到、接触到的东西。
你看到的美丽容颜、豪华车子,一切肉眼所见之物,便是“色相”;
你听到的赞美与辱骂,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便是“声相”;
你感受到的快乐、痛苦、焦虑等等情绪,便是“感受相”。
甚至连你脑子里的一个念头、一个概念,比如“成功”、“失败”、“我的人生完了”,这些也都是“相”。
这些都会共同构成了我们所以为的“真实世界”,你以为的一切。
唐代有位高僧,法号慧能。
他后来成为了禅宗六祖,但早年时,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舂米小僧。
当时,寺庙的住持弘忍法师要选拔继承人,让众人作偈子。
大弟子神秀在墙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也就是说,身体如同智慧的树,心像明亮的镜台,我们要不停地擦拭,才能别让它沾上灰尘。
这讲的是一种渐进的修行功夫,读起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慧能听后,觉得还未见本性。但他不识字,只能请人代笔。
就这样,他也写了这么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弘忍法师知道,衣钵传人找到了。
而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字的重中之重。
神秀大师的偈子,还在执着于一个要擦拭的“镜台”,一个要守护的“菩提树”,告诉自己要干什么,要怎么干。
这仍是把“心”当成了一个实在的物件去修炼,去维护。
但慧能却直接点破了,你所执着的那个“镜台”、“菩提树”本身吧,也是虚妄不实的啊!
既然本就是虚无的,虚妄的,那又何必执着于自己要勤加干涉呢?
心性本是空灵自在,甚至都是无形无相的,哪来的尘埃需要你拂拭呢?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所有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不过都像梦境、幻术、水泡、影子一样不真实。
如同那朝露和闪电,转瞬即逝,所以我们还不如学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
你梦到被老虎追,醒来会一身冷汗,但你知道那是假的。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其实就是一场“醒着的梦”,只是我们入戏太深,想得太多。
你看吧,股票涨了,就能开心半天,这个“开心相”是暂时的。
股票跌了,痛苦万分,但这个“痛苦相”也是暂时的。
看透它们的虚幻本质,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才能松弛而自在地享受当下。
二、为何“虚妄”?因为一切都在变化
说一切都是“虚妄”,不是说这一切根本不存在。
而是说,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根本没有永恒、独立、不变的实体。
一切都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它们只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一个现象,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你眼前的一张实木桌子,它就是“实有”的吗?
的确,百年之前,它依旧是山中的一棵树。但百年之后,它可能已化为灰烬。
可以说,这棵树只是做成了桌子,而所谓的桌子只是暂时呈现为“桌子”这个相而已。
苏东坡是个极有趣的人,一生坎坷,却总能豁达对待自己的人生。
他被贬到惠州,穷乡僻壤,日子不好过,他也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快活诗句。
后来呢,自己又被贬到更荒凉的海南儋州,可依然能发现生蚝的美味,写信给儿子说千万别让朝中士大夫知道,免得都跑来跟他抢。
他难道一点也不痛苦吗?他当然痛苦。
但他有一种能力,就是不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个“被贬官”、“流放”的悲惨相里。
他能从这个相里跳出来,在无常中寻找生活的趣味,把苦境活成了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河水一直在不停地流动,你第二次踏入时,早已不是当初的水了。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此刻的你,和上一秒的你,身体的细胞、脑中的念头都已不同。
以至于你所执着的那段感情、那份事业、那个身份,也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化中。
因此,当我们执着于一个留不住的东西,就像用手去抓流水,除了疲惫,还能得到什么?
认识到“虚妄”,不是让我们变得消极,恰恰是让我们学会“随缘”,变得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和勉强什么。
好的来了,欣然接受,但知道它会走。
坏的来了,坦然面对,也知道它会过。
心不执着,便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三、如何做到?在事上磨练这颗心
的确,很多道理明明都懂了,但一遇到事,心还是跟着跑。
怎么办?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去练。
王阳明提倡“事上练”,说的就是这个理。
所以说,真正的修心境界,不要让自己离开具体的事情,去空谈修心。
而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人际关系,就是最好的道场。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著名的茶道家,叫千利休。
他很喜欢教导儿子打扫庭院,儿子认认真真地把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
利休来看后,说:“不够干净。”,于是又让他重扫。
儿子又辛苦打扫了一遍,连石阶都冲洗了三次,苔藓都喷了水,地上没有一片叶子。
利休还是说:“不行,这不像是一座茶庭应有的自然意境。”
儿子筋疲力尽,问道:“父亲,还能怎么扫呢?”
这时,利休走到庭中的一棵树下,轻轻摇晃树枝,随即几片红叶簌簌而落,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苔地上。
他看着地板跟儿子说:“清洁不只是去除所有杂物,而是懂得如何引入恰到好处的美。”
这个故事讲的不是说他儿子在偷懒,而是在点拨他凡事要学会“破相”。
儿子执着于“一尘不染”的干净相,反而失去了庭院的生机与自然之美。
利休轻轻一摇,打破了这种执着,展现了更高层次的“洁净”。
一种合乎自然、充满禅意的和谐,而这种境界势必能给人一种更为自在的享受。
修心,从来就不是把心修成一块无知无觉的石头。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那些境界最高的人,用心如同镜子一样。
事物来了,照得清清楚楚,事物走了,镜子里也不留任何痕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又平静地发生,消失,遁迹。
来了,就处理,走了,就放下。
不在心里留下淤积,不反复咀嚼,不纠结不忘。
做人做事也该这样,事情做错了,总结经验,下次改进。
然后就把“我真是个笨蛋”这个想法丢掉,平平静静地行动,坦坦荡荡地接纳。
被人侮辱了,当时该回应就回应,事后就把“他凭什么骂我”这个念头清空。
让心始终保持它本来的明亮和空旷,这才是真正的“旺自己”,是从根子上,让自己活得通透、自在、有力量。
所以,修心的最高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其实就在你每一次情绪的起伏中,每一次得失的计较里。
看破那些来来去去的“相”,安住于那颗如如不动的“心”。
从此,风来竹面,雁过长空,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