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南太湖“渔火”,延续千年。曾几何时,随着鲜美鱼虾不断被端上餐桌,无序捕捞侵害了太湖生物链,也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自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渔业管理部门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的捕捞权,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退捕,千百年来“渔舟唱晚”的喧嚣归于沉寂。
当人类的生产活动从湖面退场,太湖获得了怎样的新生?昔日“靠水吃水”的渔民,又走向了何方?这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宏大实践。65公里太湖南岸线,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答案。
舍“渔利”得“生机” 一湖碧水见证生态之变
眼下正是鱼类索饵期,上周日8时许,水质监测船从湖州小梅口启航,开启新一轮监测工作。经过20多分钟航行,监测船抵达幻溇港附近,监测人员练青平将前一日布下的渔网和笼壶一一提起,小心翼翼地将网中的鱼取出,放入样品采集箱内。
“对太湖鱼类进行科学监测,通过分析鱼类生长指标、年龄结构、食性以及繁殖力,综合评估太湖鱼类的种群规模、分布状况、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水平。”练青平说。
监测过程中,渔网内出现有一条身长40多厘米的白鱼。练青平透露,退捕前,如此大规格的白鱼并不常见,如今,在单一监测点就能发现10多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白鱼数量增加和规格增大标志着太湖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曾几何时,过度捕捞、水利闸坝建设、流域污染物输入,太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生生物资源急剧退化:不仅是鱼类,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在内,太湖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太湖曾有20多种软体动物,而五年前常见的已不到10种。
为改善太湖水生态环境,五年来,一系列治理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在长兴县,环湖大堤后续工程最近进入试运行阶段。这个工程是太湖流域治理的骨干工程,重点实施了环湖大堤9.14公里堤防加固及入湖河道16.14公里堤防整治,提升了附近水域的流通性,为促进河湖连通、推动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联合执法机制的创新,更为太湖生态筑起“防护网”。在浙苏交界处的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织东派出所民警徐建根与江苏吴江民警正在常态化商讨案件线索。徐建根告诉记者,生态联勤有效破解了省际交界治理难题,环境破坏和非法捕捞案件比五年前下降70%左右。
“五年禁捕让太湖渔业资源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消失已久的鳗鲡、鳡鱼、花鲈等都出现身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原居林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太湖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较禁捕前增加41%,新增5个稳定种群,太湖“水下森林”重现,沉水植物出现率超60%,生态系统自净能力也随之提升。
舍“渔船”得“新舟” 上岸渔民开启人生新航程
禁捕退捕,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一场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考。
“小时候抱着瞎玩的心态,晚上围着湖边的树绕一圈网,第二天就能捞上满满一网湖鲜。”50多岁的宋良良至今记得儿时行船拖网的场景,他说,两艘以上的渔船合作,拖拽长度达到1500米左右的“高踏网”,一网下去能捕到上万斤鱼。
然而“一网万斤”的模式,已一去不复返。
为保护太湖水生生物资源,提升太湖水质,2020年,湖州市出台《湖州市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方案》,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长东花园社区和小梅村成为“主战场”,涉及374户、1600余名渔民,730艘渔船和877副大型网具。“仅30天就完成了全部船网的收缴和拆解。”曾参与渔船拆解工作的一名社区干部回忆道。
宋良良如今正经营着湖州良华水产专业合作社,这段时间正忙着太湖蟹销售,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带着村民尝试生态养殖太湖蟹,当地政府不仅组织农技培训,在租金上也做了减免,“比在太湖捕鱼收入增加了40%呢。”
这些年来,湖州持续推进“渔民上岸安居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助力上岸渔民转产转业、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渔民王学明成了河道保洁员、渔民施冬牛成了快艇驾驶员……太湖边,船和水依然是他们最大的安心与满足,在宋良良等老渔民的带领下,村民们正着手整理记忆中的渔耕文化,他们有的带着工作人员出船拍摄影像照片,有的亲手制作渔具捐赠,有的送来压箱底的渔服渔饰,有的口述补充缺失的资料……
宋良良希望,渔船、桅帆、渔网、鱼叉……这些随村民们扬帆江湖的“老伙计”能保存下来。
“要想保护太湖鱼类资源,不仅要处理好鱼和水的关系,更要进一步思考人与太湖的和谐相处,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一起守护太湖美。”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宋方洁表示,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单位,从社区居民到渔民群众,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太湖保护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太湖保护的良好氛围。
舍“旧业”得“新机” 湖岸线奏响绿色发展乐章
告别了千年渔火,却迎来了万鱼洄游;告别了传统生活方式,却开启了绿色发展新篇,太湖沿岸正在孕育新的生机。
这段时间,长兴县太湖9号公路成了太湖边最火爆的旅游打卡点。来自长兴县小沉渎村的包峰燕瞅准了这波流量,在公路边开了一家9号面馆。“现在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一个月能挣1万元。”她高兴地说。
9号公路带动下,小沉渎村新增业态将近17个。“其中有将近8个业态是本村村民经营的。”村党支部书记钦炜明介绍,主要是骑行驿站、民宿,还有农家乐,把闲置资源盘活,来带动村庄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
这条沿着太湖湖岸线蜿蜒舒展的公路,串联起88个村落与111处景点,用“生态筑基+文旅赋能+产业融合”的三维驱动模式,让太湖的湖光山色成为吸客流量密码。
如今,环太湖黄金湖岸线上,太湖溇港水利景区、太湖龙之梦景区等一批文旅综合新业态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湖州还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五年来,湖州联合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成立环太湖“昆蒙框架”生态联盟,签署了《环太湖四城市河湖长制协作机制》等多项合作机制。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二科科长沈学军介绍,在此基础上,全市还积极推进全域清网行动,深化区域协作,上下联动保护太湖以及其他重要水域的渔业资源。
“湖州要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同的治理机制,做好产业的协同发展,布局沿湖绿色产业廊道,深化文旅融合,携手环太湖城市共同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旅游IP。”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生态文明教研室主任张璇孟表示。
告别点点“渔火”,湖州用五年“舍”与“得”的选择,换来湖水清澈、鱼群复苏、民生转型与产业升级。每年6月,当西苕溪成千上万的鱼群洄游产卵,人们看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正在太湖南岸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