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金融是“国之大者”,在为国家重点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优质服务过程中,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回归金融本源,为重点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具体在八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对金融发展最重要的谋划,嵌入“十五五”规划建议各个部分的论述。这凸显了金融“服务”和“支持”的本质特征,延续了我国第五次、第六次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的功能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需为重点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具体而言,主要在以下八个领域明确金融要在资金、业务、市场和制度建设、风险防范和损失分担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一是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中,要求“发展创业投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二是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要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中,明确“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完善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统计、财税、考核制度”。
四是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部分,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推动构建和维护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完善多元化、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
五是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提出“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工具,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
六是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部分,提出“继续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健全社保基金长效筹集、统筹调剂、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机制。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七是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
八是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提出“要提高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能力,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等风险有序化解,严防系统性风险”。
优化宏观调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政策体现四个特点
在宏观调控上,“十五五”规划建议要求“加强财政、货币协同;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健全预期管理机制,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其中,货币调控主要体现在“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十五五”时期我国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有以下特点:
一是党中央统一领导统筹。“坚持党中央当家理财”和坚持工作“政治性、人民性”。
二是总量和结构并重,长期和短期兼顾。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既重视总量的逆周期调节,也重视经济的结构优化。财政政策发挥“扩大总需求和定向结构调整的双重优势,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货币政策则是“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货币条件与支持经济潜在增长和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相匹配,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和精准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既是短期的逆周期宏观调控工具,也是中长期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管理手段。财政政策“既加强逆周期管理,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强化跨周期调节,着力解决经济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增强中长期发展潜能”。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有力有效平滑经济波动。同时,关注跨周期平衡,避免政策大放大收,防止政策过度导致效果衰减和长期副作用,更好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中长期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
三是强调政策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设计和实施政策”,更重视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注重预期管理,“立足全局出台‘合预期’甚至‘超预期’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振市场信心”。“提高政策集成度,放大组合乘数效应”,在规范地方税收优化和补贴政策、强化金融机构改革,整治内卷式竞争、资金空转中,畅通和提高政策的传导效率,在改革和优化管理中不断提升政策效能。
四是“始终留有后手”。为可能的“惊涛骇浪”时刻有效释放政策空间,留有足够的政策储备。
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两个特点,部署九个方面任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九个方面的战略部署。主要涉及中央银行制度、“五篇大文章”、资本市场制度和功能、金融市场特别是直接融资和衍生品市场建设、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化解。
“十五五”时期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更有效地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将金融强国建设的目标细化到“十五五”时期的具体任务。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侧重于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金融监管总局侧重于“强化金融支持,守牢风险底线”,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
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格局,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证监会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包括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夯实高质量上市公司和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作用,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大力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
“十五五”期间三个方面的改革值得关注
首先,应关注数字人民币、市场化虚拟货币和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近期市场对数字人民币、市场机构发行的虚拟币特别是稳定币关注度比较高,也高度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上进一步明确了数字人民币的性质,他说“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和监管的法定数字货币,兼容了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并指出了未来的改革方向,将“优化数字人民币在货币层次之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在机构设置上,“已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负责数字人民币跨境合作和使用;将在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负责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
人民银行明确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政策文件目前仍然有效。潘功胜表示,市场机构发行的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整体还处在发展早期。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普遍认为,稳定币作为一种金融活动,现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漏洞,如洗钱、违规跨境转移资金、恐怖融资等,市场炒作投机的氛围浓厚,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对一些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产生冲击,对稳定币的发展普遍持审慎态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更加积极,使用词语“推进”而非“稳慎推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出现裂痕,美元币值出现大幅波动,黄金和比特币等带有保值功能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契机。因此,数字人民币发展、市场化虚拟币规范、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推进,是“十五五”时期的改革重点。
其次,应关注个人破产制度与个人信用修复机制改革。我国尚未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但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包括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和地方政府的诚信记录。个人信用体系在提升社会诚信水平、支持消费信贷发展、优化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仍存在不完善之处。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个人在信用履约过程中难免遭遇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影响。为既帮助个人加快信用记录修复,又充分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作用,人民银行正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且已足额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不再纳入征信系统展示。
最后,应关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综合改革。
重点关注三方面改革:
一是板块改革。包括,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实施预先审阅等机制。创业板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新三板市场实行差异化的挂牌、信息披露、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
二是上市公司和投资方面的改革。如推行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深化公募基金领域改革,对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实施长周期考核,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
三是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
(源点注: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案例汇编】
【专家观点】
【信用案例】
【工作进展】
【值得收藏】
编辑:源源
校稿:昊宇
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