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进技术,用对是造福,用偏是造祸,滥用是作恶。
谁能想到,朗朗乾坤、太平世界,居然会有一尺多长的“钢剑”从天而降?居然有无人机“天降兵器”的狩猎?
随着野猪被移出“三有”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一种以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与金属箭的“高科技狩猎野猪”方式悄然兴起。也有人出于寻求刺激的心理,使用无人机对家畜甚至一些国家保护动物进行无差别射杀。
被无人机撞死的大雁,被无人机螺旋桨斩断双腿的东方白鹳,被无人机坠箭射杀的马匹、山羊、骆驼和更多的野生动物……还需要出现多少受害动物,才能让大家意识到无人机被滥用的危害?
众多受害者和法律界人士呼吁严加查处这类违法行为,若再不加强管控,无人机狩猎将彻底摧毁当地生态,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安全事故。今天杀的是野猪、马匹,明天就可能伤人!
“空投狩猎”全国频发
一头怀孕的母猪身上扎着近两斤重的金属箭杆,养殖户王振明在辽宁的山林中第一次见识到“无人机牙签”的杀伤力。
![]()
▲王振明养的猪身上,有明显被尖锐物体刺伤的伤口。
不到半年,他养的猪三次遭袭,损失数万元,而肇事者始终没有踪迹。
王振明的遭遇并非孤例:中国多地养殖户放养的黑山羊、骆驼、猪群、马匹接连被无人机放箭射死。
辽宁一名养殖户在山林中发现怀孕母猪腹部被两斤重的金属箭贯穿 山西有骆驼和马匹在夜间被射杀 江西黑山羊也遭遇同样的命运 ……
在这些案件背后,是一条逐渐成型的灰色产业链。短视频平台上,无人机借助热成像锁定目标、从高空投掷金属利刃的猎杀画面被不断传播;电商平台上只需25元便能买到全套“空投牙签”配件。
![]()
无需资质、无需审核,也无任何安全提示,就可以用无人机向地面扔钢剑、利刃。很多商家在网上售卖挂载在无人机空投器上的圆锥形箭头,命名为“空投牙签”,虽在商品介绍中标注“仅限专业护农使用”,但在实际销售中,并未严格核实购买者资质。商家不仅“一对一”“包教包会”,还提供改装教程增强杀伤力,并且全程无需任何资质证明。这种“零门槛”的危险装备流通,无疑在给违法犯罪提供便利。更荒唐的是,商家还拍着胸脯承诺“买卖合法”,全然不顾这些利刃一旦从空中落下,穿透的是不仅是野生动物或家畜的身体,更可能是人类的身体。在这个链条中,电商平台成为关键的流通缺口,监管的缺失使得这些危险设备轻易流入不法分子手中,为“空投狩猎”的泛滥埋下隐患。
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一种此前难以想象的猎杀方式正在快速扩散,其带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同步累积。
无人机“利刃狩猎”是时候该管管了
![]()
首先要澄清一个普遍误解:野猪虽已移出“三有”名录,但绝不意味着私人可以随意捕猎。事实恰恰相反,法律法规对此有严格限制:猎捕行动必须由地方政府在特定时期和区域内组织,由专业队伍执行,并需事先进行风险评估与生态论证,以防误伤家畜、其他野生动物或危害公共安全。简言之,野猪并非谁都能打,法律从未放开对个人捕猎的管制。
更令人警惕的是, 一种结合无人机与热成像技术的新型狩猎方式,正借监管滞后悄然滋生。从设备改装、技术教学到猎杀直播,灰色产业链已然形成。然而热成像仅能识别热源,无法分辨目标是野猪、家畜还是人类。 一旦利箭从高空坠落,重力加速下的尖锐箭头将造成无差别杀伤。这种无法区分敌友的“精准猎杀”,已成为悬在公共安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事实上,为应对这一新型风险,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在其地方性禁猎通告中,明确将“使用无人机等飞行器辅助投射标枪或箭支装具”列为禁猎工具。此类规定有必要尽快推广至全国,并在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无人机危险行为的界定与罚则。同时,应强化空域监控与电商平台销售行为的监管,明确相关企业责任,建立可执行、全覆盖的监管机制。
无论如何,考虑到无人机利刃狩猎模式的巨大风险,它理应有较高的使用门槛,而不能成为一种人人皆可“任性”使用的普通行为。相关的安全规范行动理当尽早启动,切勿等到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再来重视。
噩梦从天而降,为什么监管那么难?
无人机在生态监测和农牧业领域都有很多积极的应用,现在却被一些人滥用,成了新型的动物杀手。
想象一下,面对不怀好意的人类,鸟类本来可以凭借飞翔能力逃走,即使是遭到枪击,它们也可能在听到枪声后迅速飞走。而森林里的兽类,则可以逃入密林之中,让人类难以寻觅和接近。
但无人机改变了这一切。它不但可以贴身追逐鸟类,搭配热成像设备后,还能精准识别树林中的兽类,然后向它们投掷弓箭,一击即中。对动物来说,这是压倒性的降维打击。无人机就像无所不知的上帝,不管动物躲在哪里,都会被它找到,用一根手指轻易摁死。
![]()
无人机改变了人们观察自然和对待自然的方式,包括打猎。(图/tuvie.com)
每种动物面对无人机的反应有所不同,或许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有三个提问是普适性的:无人机拍摄获得飞行许可了吗?无人机是如何接近动物的?动物受到干扰或伤害了吗?
如今,堵住这些漏洞,守住安全底线,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要在源头上掐断流通,压实电商责任,让危险装备无处可卖;
其次,要在法律上进行完善,明确禁用工具,让禁猎行为有法可依;
再次,要在技术上加强监管,实现精准溯源,让远程违法无处遁形。
无人机狩猎绝非“高科技为民除害”的进步,而是对生态平衡与公共安全的双重践踏。无人机“牙签”随时都可能从天而降,不仅威胁地面生物,更可能误伤人类。若纵容此类行为,区域生态链将遭毁灭性破坏,安全隐患亦如悬顶之剑。监管绝不能坐视不管。
当狩猎的箭头从野猪转向家畜,谁能保证下一次不会对准无辜行人?科技不应沦为杀戮的帮凶,强化监管刻不容缓。
![]()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区聊!
![]()
编 辑 | 霍然
综合 | 新京报 澎湃新闻 大象新闻 光明论 北京青年报 新周刊 新民周刊 法治日报 北京晚报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