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就像阳光一样,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1948年冬天,柏林异常寒冷,一封来自远东的电汇意外出现在邮局柜台,一位老人签收后,站在门口沉默良久。
这位前南京安全区主席,正因为曾经的纳粹党员身份,在战后的德国陷入生存困境,那年的德国物资极度匮乏,拉贝因政治身份被禁止从事正式工作,全家只能依靠政府配给的面粉和土豆维持生计。
![]()
他的妻子玛莎因长期营养不良卧病在床,孩子们穿着垫着纸板的破鞋,厨房的水龙头在寒冬里结着厚厚的冰,为了换取食物,拉贝不得不当掉妻子最后的嫁妆,一把银勺,用换来的钱买了两颗土豆,这就是全家人的晚餐。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拉贝常常翻阅自己编写的《南京安全区报告》,这本日记,详细记录了1937年那个生死存亡的冬天,但他从未向周围的人提起这段往事,只是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
时间回到1937年11月,日军逼近南京,时任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的拉贝原本可以安全撤离,但在目睹平民的悲惨处境后,他毅然撕毁船票,与马吉牧师等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安全区。
这个原本计划容纳几万人的区域,最终涌入了几十万难民,拉贝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阻止日军暴行,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死难者照片,详细记录每天发生的屠杀事件。
![]()
为了拯救一名孕妇,他直面日军的刺刀,严厉警告对方这里是受德国保护的地区,所有行为都将被上报柏林政府,这份用生命保存下来的档案,后来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转机出现后,拉贝尝试着给上海的马吉牧师寄去一封求助信,简要说明了自己的困境,当这个消息传到南京后,《时事新报》刊登了《拉贝先生近况告急》的报道。
![]()
曾经被拉贝救助过的南京市民立即行动起来,卖米的老太太捐出全天收入,教师带领学生们制作感谢卡,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南京市救济委员会汇往柏林的小额捐款就超过几百笔。
当邮递员敲开拉贝家门的那个瞬间,这份来自万里之外的善意让他深深感动,他用这笔钱给妻子买了急需的药品,让孩子们得以重返校园,还将剩余款项转赠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前安全区工作人员。
![]()
1950年拉贝逝世时,他的墓碑上只简单刻着姓名和生卒年份,但南京人民从未忘记这位恩人,拉贝日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疫情期间,南京又向拉贝的后代捐赠了防疫物资,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助。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拉贝的铜像静静伫立,旁边的展柜中,那份泛黄的电汇单复印件上,“南京市民敬赠”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
看到这篇关于拉贝的故事,许多网友表示“看完鼻子酸了”,这个跨越时空的互助故事引发了热烈讨论。
“所以善良真的是个圈,最终会回到自己身上,拉贝当年救下几十万人,十多年后几百个南京市民每人捐出买菜钱,凑钱给异国的恩人买煤买药,这才是最朴素的报恩。”
“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南京市民捐款时自己也不宽裕,1948年正是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一斤钞票买不了一斤米,那些几角几元的捐款,可能是很多人一天的生活费。”
“作为南京人,每次去江东门纪念馆看到拉贝的雕像都会驻足,我外婆当年就在安全区躲过一劫,生前常念叨‘那个高个子德国人’,去年疫情时南京给拉贝孙子送药品,这种跨越80年的回响,让人相信道义永存。”
“这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节,拉贝收到钱先给孩子买课本,剩余善款坚持转捐他人,南京市民记得他‘冒雪分粥’‘用手挡刺刀’,真正的恩情不是施舍,而是把对方当作有尊严的人来尊重。”
“在柏林读书时特意去找过拉贝墓,简单到容易错过,但旁边总有一两支新鲜菊花,应该是中国人放的,这种自发的情谊,比任何外交辞令都动人。”
“感动之余要记得,拉贝的遭遇本身是个悲剧,一个拯救了20多万生命的人,却因‘纳粹党员’身份被时代抛弃,幸好有南京市民的汇款,这是黑暗时代的人性微光。”
“像何凤山给犹太人发签证,辛德勒的名单,还有这次拉贝的故事,说明善意真的能穿越国界,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善良的人,才是人类文明的光。”
在你看来,生活中哪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其实拥有改变他人命运的力量?欢迎分享你的见闻或经历。
信息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