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
有读者点题写“直升机冬季运行注意”事项,笔者便搜集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民航局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营运人运行手册,还有某些型号直升机的手册。结合行业经验,尽量把直升机冬季运行“为什么要做”与“具体怎么做”都说清楚。
在民航局规范性文件中,如《直升机安全运行指南》、《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小型商业运输和空中游览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有较少提及,但在《航空器驾驶员低温冰雪运行指南》内部包含了一些有关驾驶员的重要相关事项,编制参考为FAA相关文件;某些型号直升机飞行手册、维修手册相关内容是重点参考依据,主要是围绕飞行限制以及油液方面的事项。
注意:任何具体程序与限制以该机型的 RFM/MM 为准,下文是笔者总结的通用且可操作的实践与教学材料。
![]()
一、低温对直升机的主要影响(为什么要重视)
低温并非只带来“冷”,它放大了燃油、润滑、起动、仪表与气动污染(霜/冰/雪)等风险;因此在极冷条件下的安全运营,靠的是标准化程序(RFM/AMM)、充分预热、严格的目视检查、去冰/防冰措施与生存装备准备。
有关地/空高度修正、除冰液(hold-over time)和油品要求等重要标准,应参考 FAA、EASA、Transport Canada 及 OEM厂家手册。
油液黏度升高:滑油/液压油黏度增加会导致液压响应迟缓、油泵输出滞后与指示异常。
燃油凝点与水分结冰:燃油中微量水分在低温下会结冰、堵滤芯或燃油管路,引发发动机失力。
电瓶与起动系统弱化:低温降低电池化学活性,起动电流不足导致起动困难或起动马达过热。
机体/旋翼表面结霜、薄冰:哪怕 0.4 mm 的霜层也会显著改变升力与失速特性。
Pitot/Static 与传感器结冰:会造成空速、高度等关键仪表误读(高度修正在极冷气温下也必须注意)。
以下以某型直升机“油品”相关要求为栗子:
![]()
二、飞行前(机组与机务的分工与必须动作)
A. 飞行员(机组)必须做的事
先看 RFM/QRH 的“Cold Weather”(低温)章节,严格遵守任何限定的最低油温、最低起飞温度与发动机冷启动步骤。OEM 的限制优先。
任务判断:根据天气(METAR/NOTAM/TAF)、地面温度、预期起降地条件(是否有除雪/除冰能力)决定是否执行任务或改策。
检查关键指示:油温、油压、电瓶电压、燃油温度读数与滤器状态;若数值接近限制,需通知机务并延长预热或取消任务。
预想低温应急:确定最近可用着陆场、携带生存用品(FAA 建议)与地面调度保持常态联络。
![]()
B. 机务(地面)必须做的事
油液与燃油取样:取油样看水分/乳化,取样至少在起飞前检查并报告;必要时排水与更换。任何运营人都强调地面除水的重要性。
预热策略:启动前按AMM做电瓶、齿轮箱与燃油预热(电加热器或热风)。Airbus 建议在冷/潮条件对发动机进气口/涡轮采取保护措施。
除冰/除霜:对旋翼前缘、机身关键气动面、Pitot/Static、风挡等采用批准的除冰液或物理去除(塑胶刷、软刮片),严格按照HOT指南操作。
电瓶管理:将电瓶带回温暖场所充电或使用机场充电器维持电压;冷电瓶容量下降,可能需要更高等级起动器。
![]()
三、起动与暖机(贴近 RFM 的通用步骤与风险点)
• 不要在不足预热情况下做高扭矩动作:冷机与冷油的瞬间高负荷会增加磨损与液压冲击。厂家可能定义“最低运转温度”或暖机循环。
参考阅读:
• 观察油压/转速曲线的响应:若油压长时间偏低或上升缓慢,切断起动并按故障流程处理;不要以“试着再起动一次”来判断。
•燃油滤堵征兆:起动后发动机失速、燃油流量波动、或风扇/泵异常噪音,立即回场并检查滤芯/采油口。多起航空事故的发生都警示了燃油结冰的现实风险。
![]()
四、飞行阶段的要点(巡航、穿云、进近)
巡航与穿越云层
避免已知结冰云层:除非飞机与机组获得“已认证的空中除冰能力(Type-Certified for icing)”,否则不要进入结冰条件;通常“目视飞行下进入仪表气象条件”已经算是事故征候了,就更不要提进入云层后潜在的结冰风险,无论监管还是厂家以及运营人都建议或勒令极力避免。

进近与着陆
• 白化/白雾与地面吹雪(brown/whiteout)风险:着陆时附近雪被旋翼吹起会造成能见度急剧下降,应采用高姿态/快速进近并避免低空长时间悬停在松雪区。建议在没有参照物时不要轻易尝试着陆。
• 着陆场面选择:选择已清理、硬化或压实的着陆点;若必须在雪地或冰面着陆,事先评估回弹/滑行/复飞能力并携带必要生存装备。注:FAA 有关手册提供了冬季生存装备清单建议。
以下为米-171机上“空调”系统相关材料:
![]()
五、着陆后与停放(保护机体,防止二次结霜)
• 立即清理积雪/霜,特别是旋翼前缘、平尾前缘与引气口;若不能立即清理,应覆盖或用防护罩保护关键口。厂家会配备专门堵盖,并建议在潮湿/低温环境使用专门的防护措施避免水/雪进入进气道。
• 若需次日飞行,尽量保持机体温度:把飞机停入机库或使用加热器/保温罩预热油箱与齿轮箱;电池和油液受影响最大。
• 注意冷凝问题:将冷机带入温暖环境时会产生凝露,特别注意检查电子设备与舱内是否有液滴或结露迹象并吹干。
六、应急与生存装备(必须备且训练)
FAA 建议在气温低于 7°C 的环境中携带强化的冬季生存包:冬被、额外保暖衣物、便携炉具(合规)、备用通信与电源、应急信标/照明等。
飞行员与机务应做定期生存演练。
![]()
七、常见误区与结语
1. “薄霜可以忽略”——错误:研究与事故显示 0.4 mm 的霜就能显著影响机翼/旋翼气动性能。Transport Canada 强调这一点。
2. “用任何除雪液都可”——错误:不同材料(复合叶片、橡胶密封)对某些化学品敏感,必须使用厂方批准的除冰/防冰液并遵守 HOT。
3. “多试几次起动总行”——危险:重复起动会耗尽电瓶并可能损坏起动系统。OEM 手册有严格的起动间隔/次数限制。
结语:
感谢某航供图。
冬天不是“不能飞”,而是需要更专业地飞:把低温当作程序化的风险点,用“监管规则+RFM\AMM指引+充分预热+严格目视检查+合规除冰”来对冲它。把上面要点形成冬季运行班前 10 分钟安全准备,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
现代直升机的设计与技术已高度精密,许多传统的预防和处置程序已在制造阶段就被解决,使得地面维护与空中操作日趋简便。然而,许多运营单位仍在大量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机型,这些直升机在低温条件下运行时,需要投入更多的预防性工作。因此,本文内容具有普适性,文中如有不适用之处,请读者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
![]()
声 明: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源飞行邦;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