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人权》2025年第5期要目

0
分享至

《人权》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327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9家,非核心期刊55家,集刊110家,英文期刊13家。截止2025年10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109815位作者的332460篇文章,总期数21212期,总字数31.2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 010-82668266

《人权》2024年第5期要目

【特稿】

1.保障中国人民发展权促进人权事业大发展

蒋建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专题】

2.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理念的识别与继承

谢鹏程、耿霄

【专题研讨】气候与人权

3.气候移民人权保护国家实践的新发展及其国际法分析

——以“澳图睦邻友好联盟条约”为例

蒋小翼、梁可儿

4.气候变化视角下中国规制企业人权尽责的实践

李卓伦

【本期聚焦】人权概念的新理解

5.论人权的相对普遍性:概念、观念与法律的三层透视

刘晗

6.自然法、自然权利与人权

——自然法的理论转向与人权概念的型塑

薄振峰

【学术论衡】

7.中国宪法何以属于“我们”?

林来梵、谭尹豪

8.备案审查案件论证说理研究

——以基本权利类案件为例

秦文峰

9.罪犯会见权利观的理论证成与本土建构

安文霞

【学术论衡】

10.以数智技术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综述

谢欣佚

【人权信息】

11.中国人权信息(2025年7-8月)

【特稿】

1.保障中国人民发展权;促进人权事业大发展

作者:蒋建国(中国人权研究会)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专题】

2.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理念的识别与继承

作者:谢鹏程、耿霄(山东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人权的逻辑起点即人的尊严决定了人权具有普遍性,而在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人们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表达和实践则构成人权的特殊性。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是识别和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人权理念的理论工具。从人权的普遍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人权理念;从人权的特殊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理念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历史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理念在国家责任、关注民生、追求和谐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进步性,而在国家立场、义务本位和等级观念等方面存在历史局限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理念,科学地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自觉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批判性继承,对于建设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和当代中国人权观乃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权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进步性;创造性转化

【专题研讨】气候与人权

3.气候移民人权保护国家实践的新发展及其国际法分析

——以“澳图睦邻友好联盟条约”为例

作者:蒋小翼、梁可儿(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内容提要:气候变化对人权构成严重且紧迫的威胁,小岛屿国家正不成比例地承受着这一负面影响。尽管国际社会正沿着气候变化法和人权法的双重路径解决该问题,但效果相对有限,气候移民人权面临保障无门的困境。2023年底澳大利亚与图瓦卢达成“澳图睦邻友好联盟条约”是这一领域的最新实践动向。该条约的出现推动气候变化法与人权法两大体系进一步互动融合,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气候移民人权保护的国际法空白。然而,条约中让渡主权权利换取人权保护的条款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有违气候正义,缺失正当性基础,其本质上不仅无益于国际法治的完善,还加剧了人权保护与主权独立的冲突关系。条约中折射出的地缘政治考量,或将推动气候移民人权保护向具有政治属性的安全问题转变,进而影响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并阻滞中国与小岛屿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中国应研判该条约可能的发展动向及潜在影响,并以整体系统观为指导推动人权法和气候变化法体系的协同治理,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与小岛屿国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构建中国自主的气候移民人权保护体系。

关键词:气候移民;人权保护;澳图睦邻友好联盟条约;主权权利;小岛屿国家

4.气候变化视角下中国规制企业人权尽责的实践

作者:李卓伦(兰州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国际社会基于《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企业气候问责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企业人权尽责新维度的气候尽责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气候责任的“重叠共识”与规范表达。气候尽责是所有类型的工商企业都应当依据具体情境持续开展的,以识别、防范、应对和披露气候风险和由此对人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机制,具有持续性、广泛性、情境性、科学性和双重性特征,包含制定气候政策、评估与应对气候风险、跟进应对措施、披露气候信息、采取补救措施。中国不仅多次在全球、区域和国内层面阐明规范企业气候责任的坚定立场,还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敦促和要求中国企业履行气候责任,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企业气候侵权救济体系。虽然中国已初步建成符合联合国规范预期的“气候尽责”体系,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施现有规则,以推进我国企业气候责任法治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使用国际社会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提升人权保障水平、加强企业气候问责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工商业与人权;企业气候责任;人权尽责;气候尽责

【本期聚焦】人权概念的新理解

5.论人权的相对普遍性:概念、观念与法律的三层透视

作者: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人权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议题。本文拟从基本概念、价值观念和法律实施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借助法理学中“规则与原则”的区分,以及权利条款的解释与适用逻辑,阐明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在概念层面,人权蕴含普遍性的命题,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又表现出相对性。在观念层面,政治性人权观与文化相对主义(包括元伦理相对主义)提醒我们,人权具有地方性知识的属性。在法律层面,人权规范多以原则而非规则形式存在,其高度抽象性导致人权规则解释的多元化,和不同国家人权实施机制的多样化。认识和把握人权的相对普遍性,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普遍原则与具体情境之间的张力,也有助于避免在实践中陷入单一的“普遍主义”或“特殊主义”论述可能带来的偏颇与局限。

关键词:人权;普遍性;特殊性;文化相对主义;法律实施

6.自然法、自然权利与人权

——自然法的理论转向与人权概念的型塑

作者:薄振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摘要:理性的勃兴和科学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的目的论自然观向机械论自然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在古典时代合而为一的人的自然与物的自然逐步分离,由此导致了自然法传统与古典时代的断裂。在古典时代融物理自然法与法理自然法为一体的自然法从此分裂为反映自然秩序的自然律和规范人世生活的自然法。就在这一断裂中,从自然法中催生出了主观意义上的自然权利。从此自然权利被用来作为国家合法性的基础,这就奠定了现代政治理论的基本论证模式,也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找到了新的思想来源。当自然权利中的形而上学的或神学的意蕴被剥除,自然权利就变成了人的权利,“人权”概念便由此正式诞生了。

关键词:机械论自然观;自然法;自然权利;人权

【学术论衡】

7.中国宪法何以属于“我们”?

作者:林来梵、谭尹豪(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新中国宪法迄今的发展,均源于人民意志的驱动,堪称“我们人民的宪法”。但宪法并非仅凭历史叙事,而是可以通过探究它的规范特质,阐明其何以具有值得我们跨越世代认同的正当理由。首先,在功能定位上,我国宪法既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在理想意义上被期许成为“人民幸福的保证书”。只有保障每一个个体的基本尊严和权利,未来世代才会认同宪法。我国宪法的规范特质也在于蕴含历史叙事的序言、民主主义的取向、两类纲领性条款的并存与显隐结合的文本。这些特质不仅标示着我国宪法的独特之处,更使宪法实践得以持续不断地成就我们人民的共同事业。而保障人的尊严之宪法精神,则作为一项根本特质为“宪法良善”提供了终极理据。在新时代,我们须进一步推动宪法实施,发挥其作为“人民幸福的保证书”的功能,发扬其优异的规范特质,使人民在具体生动的宪法实践中得到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中国宪法;宪法规范;幸福;宪法实施;人的尊严

8.备案审查案件论证说理研究

——以基本权利类案件为例

作者:秦文峰(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备案审查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备案审查案件应充分体现该功能。然而,无论是基本权利类的备案审查案件,还是其他类型的备案审查案件,其论证逻辑主要体现为立法逻辑和政策实施逻辑,最终指向法规范的重塑,具有积极立法的特性。同时,审查主体的论证缺乏技术性,对基本权利的规范内涵和社会事实的阐述均有欠缺,在审查论证中无法凸显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审查论证中的基本权利保障功能应体现为三个方面:基本权利价值输送功能、基本权利规则供给功能,以及使基本权利作为方法的功能。围绕这三点,应当建构以人权保障为起点的基本权利备案审查论证模式。

关键词:备案审查;基本权利;权利保障;审查论证

9.罪犯会见权利观的理论证成与本土建构

作者:安文霞(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

摘要:当前特许权性质的会见在实践中暴露出监狱主导、目标异化、权利限缩及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使得本应作为有效矫正罪犯手段的会见异化为更为严厉的管控措施,不利于行刑目的的实现和行刑机能的维护。会见性质理应回归权利本质,赋予会见关涉主体平等的会见权。重构作为基本权利的监狱会见,应立足于帮助罪犯提升再社会化能力、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的目标导向,切实保障会见知情权、启动权、实质交流权,并通过修改《监狱法》《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法》等相关法律,对会见权进行系统化规制,从而发挥其在改造罪犯、预防重新犯罪和代际犯罪中的积极功效。

关键词:罪犯会见;特许权;会见权利

10.以数智技术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综述

作者:谢欣佚(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摘要:2025年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研讨会以“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为主题,来自中国及欧洲二十余国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达成了“数智时代的人权保障与合作”六点共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数智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主体性,需坚持以人为本、多元包容、数智向善的根本价值;面对数智技术带来的人权风险与挑战,需以安全透明、普惠可及、平等非歧视为伦理导向;中欧应共享有益制度经验,强化关键领域的互鉴与合作,推动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数智技术发展秩序。

关键词:人权;数智技术;人工智能;数字鸿沟

《人权》是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国内第一份人权学术期刊,创刊于2002年。自2015年第1期起,本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本刊为双月刊,以中、英两个文种出版。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追求学术创新,积极增进国内外对中国人权事业的了解,全面展示并推进中国人权理论的创新,及时关注国际人权理论和实践的进展,促进与各国在人权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提升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 | 金梦洋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宋思婕

本文声 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大法律信息网 incentive-icons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律综合性网站
10951文章数 174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