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年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1139万。冠心病即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50%的血管堵塞性疾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严文文指出,高脂血症是其核心致病因素之一。
大量研究证实,高脂血症与全身血管硬化、斑块形成、狭窄乃至堵塞密切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是血管粥样硬化的关键致病性危险因素。血脂检测主要包含五项指标: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脂蛋白a及高密度脂蛋白——前四项中任意一项升高即属高脂血症,而高密度脂蛋白作为“有益脂蛋白”,可帮助清除血管内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值得警惕的是,每100例冠心病死亡中,就有77例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异常相关。
血管硬化的进展可通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预判:当“坏胆固醇”持续沉积于血管壁,会逐步引发硬化、斑块形成,若累及冠状动脉,便可能导致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近年研究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量”这一概念,科学数据显示:当这一指标的累积暴露量达5000毫克·年时,全身血管硬化启动;达8000毫克·年时,血管狭窄、堵塞风险显著升高,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大幅上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量”的计算方式简单易懂:取历年体检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数值(国内单位:mmol/L),乘以38.5,再乘以血脂升高的年数。例如,48岁患者18岁时发现血脂升高,未及时干预,平均数值4.4mmol/L,其累积暴露量为(48-18)×4.4×38.5=5082毫克·年,意味着已进入动脉硬化期,这也凸显了尽早检测、持续控制血脂的重要性。
中国血脂专家达成的最新共识是,建议将血脂检测纳入小学、初中、高中体检常规项目,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血脂异常有效预防全身血管硬化甚至狭窄,真正落实对包括冠心病、脑梗等全身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化验单无箭头不等于血脂达标。多数医院设定的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参考范围(<3.4mmol/L)仅适用于健康人群,未考虑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也未覆盖冠心病、脑梗、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人群。临床中需根据个体情况划分低危、中/高危、极高危、超高危人群,不同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目标差异显著。
目前,部分医院已在血脂检验报告单中新增心血管危险分层个性化设定(见下图),建议市民前往心血管专科完成风险分层评估,确定个性化控制目标,避免仅凭化验单参考范围误判。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脂检验报告单样本。
对于“吃药后血脂正常能否停药”的常见疑问,严文文医生明确提醒:不可擅自停药。胆固醇的75%由肝脏每日持续合成,饮食摄入仅占25%,因此饮食与运动对血脂的调控作用有限,多数高血脂人群需通过药物控制新生成的“坏胆固醇”。若擅自停药,体内降脂药物代谢完毕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会再次升高,加速血管壁沉积,加重硬化进程,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仅部分心血管低危人群,可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长期维持血脂达标。
医生同时提醒,低密度脂蛋白每降低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2%,且连续控制好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能带来持续的获益。为了维护血管健康,应尽早开展低密度脂蛋白检测,及时完成心血管危险因素分级,确定该指标的个体化达标水平,并长期坚持控制。
原标题:《77%冠心病死亡与它相关!低密度脂蛋白的“累积暴露量”,你会算吗?》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宝花 通讯员 李吉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