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
展会圈,你的参展指南!
![]()
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
The SAI 2026
展会时间:2026年06月10-11日
展会地点: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
举办周期:一年一届
主办单位:SuperAI
中国总代:东方福泰(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
展会介绍
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将于2026年06月10-11日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盛大举办。本次展会预计吸引超过10,000名与会者,汇聚来自全球的100多家展商、1500余家AI公司及150位演讲嘉宾。SAI 2026以“East meets West”为主题,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流平台,将全球顶尖技术、前沿创新与本地AI生态紧密结合,推动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AI与机器人技术的重要枢纽。
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内容涵盖智能机器人、具身AI(embodied AI)、类人机器人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同时关注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零售及社会治理等多领域的应用。除了展示最新技术和产品,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还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促进创新与合作,其中包括Genesis AI创业大赛和NEXT Hackathon。Genesis大赛专为早期AI初创企业设计,特别关注具身AI和机器人方向,获胜团队不仅能获得奖金和投资机会,还能在全球舞台上展示技术成果。NEXT Hackathon为开发者提供36小时的实战平台,涵盖机器人、智能代理、医疗AI和零售智能等主题,让参赛者将创意迅速落地并展示给行业领袖和投资人。
![]()
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的演讲嘉宾阵容强大,涵盖行业思想领袖、知名投资人和机器人领域专家,包括Balaji Srinivasan、Dwarkesh Patel、Tao Cheung及Edward Snowden等国际知名人物,Unitree Robotics的Felix Shang等也将带来机器人前沿演示。参会对象涵盖学生、学术界人士、企业高管和技术决策者。学生和研究人员可申请免费或优惠票参与,近距离接触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企业与高管可通过展会寻找合作伙伴、拓展市场并进行投资对接;媒体和社区组织也可获得认证,进行报道和专业交流。
![]()
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提供丰富的网络和配对机会,官方SuperAI App通过AI算法推荐与会者进行一对一或小组会面,同时可查看展商信息、日程安排及会场地图,帮助与会者高效安排时间和建立联系。作为Singapore AI Week的核心活动,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与新加坡本地政府支持的AI生态系统紧密合作,为创业公司、研究机构和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国际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绝佳窗口。
2026年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展览会SAI 2026不仅是展示前沿AI技术与机器人创新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球AI产业交流、促进投资合作和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舞台。无论是技术研发者、创业者、企业高管,还是投资人、学术研究者,参展与参会都将获得极具价值的行业洞察、合作机会和市场前瞻信息,使SAI 2026成为新加坡乃至亚太地区AI与机器人领域不可错过的盛会。
![]()
展品范围:
一、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
工业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抓手、工具快换等)、机器人系统集成与控制
服务型与专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安防巡逻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政务导办机器人、智能监控与安防机器人
智能搬运与装配技术:自动化装配线、装配工作站、AGV系统、上下料系统、物料搬运与分拣系统、输送带技术、堆垛系统
![]()
二、AI核心技术与系统平台
智能算法与控制系统:AI推理与决策系统、神经网络控制器、模糊控制系统、智能PID、专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混合智能控制系统
知识工程与认知AI: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翻译、智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语义理解、知识图谱
人工智能软件与系统:工业AI平台、机器学习工具、智能控制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模拟与仿真软件
三、感知与视觉系统
传感技术:光电、激光、超声波、温度、力感应、接触式传感器
机器视觉与识别:2D/3D视觉系统、深度学习视觉平台、图像识别、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物体识别、图像检测与处理
![]()
四、人机交互与智能体验
人机界面与系统控制:HMI系统、语音识别与控制、手势识别
智能识别与模式识别:指纹、虹膜、语音、文字、视网膜、多模态识别
扩展现实技术(X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应用
五、智能硬件与IoT生态
智能设备与终端:智能穿戴、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教育终端、智能零售终端
智能家居与城市物联:IoT网关、边缘计算节点、智能楼宇系统、智能交通感知
![]()
六、机器人零部件与系统支撑
驱动与执行机构: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电动驱动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
夹具与抓取技术:电动/气动夹爪、智能抓取系统、集成夹持解决方案
控制与通讯系统:PLC、DCS、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工业互联网(IIoT)
七、数字技术与基础平台
区块链与Web3:去中心化存储、智能合约、分布式身份管理(DID)
数字经济与平台:数字孪生、数字基础设施、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
八、安全与电气工程
机器人与自动化安全:安全光幕、激光扫描仪、安全开关与急停系统
电气工程与连接:电源设备、配电系统、电缆与连接器、电气控制模块
九、科研成果与专业服务
研发与原型:科研项目成果、机器人原型机、创新实验成果展示
服务与生态:系统集成、售后支持、人才培训、专业咨询与外包服务
![]()
市场介绍:
一、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分析
1、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数字化与 AI 应用扩张:根据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IMDA)发布的《Singapore Digital Economy Report 2024/2025》,企业端 AI 采用率持续上升——大型企业采用率由 2018 年约 16.7% 提升到 2023 年 44%;2024 年 SME 的 AI 采用率亦显著提升(与 2023 年相比大幅增长)。这说明需求正在从“试点”向“标准化落地”快速转换。
计算与数据中心投入:为支撑本地 AI 训练/推理需求,新加坡正扩展 AI 专用算力与数据中心,市场研究预计 AI 数据中心相关市场在 2025–2030 年将维持两位数 CAGR(例如 2025 年市场被估值在 ~$0.8B)。这为本地 AI 服务商与机器人厂商(需边缘/云协同)带来基础设施红利。
![]()
2、需求侧结构与主要应用场景
企业增效(制造/物流/金融/零售/医疗):AI 在预测维护、视觉质检、供链优配、智能客服、欺诈检测与医影辅助诊断等落地加速。机器人在工厂自动化、倉储拣选、清洁与服务机器人(如医疗陪护、楼宇保洁)等场景需求上升,部分由劳动力成本与人口老龄化驱动。
政府与公共服务:智慧城市(Smart Nation)项目推动 GovTech、城市感知、交通与安防场景的 AI/机器人试点与部署,形成稳定的公共采购需求。
![]()
2、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
研究与人才供应:NUS/NTU 等高校与 AI Singapore 等国家计划(AI.SG)构成研发与人才生态,配合政府共投共研的项目(如 100 Experiments、AI Apprenticeship),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与试验平台。
企业与行业玩家:本地大型工程与制造企业(如 ST Engineering)与区域性科技公司(Grab、Advance Intelligence、Singtel 的 AI 部门等)在企业級 AI 产品、机器人硬件及系统集成上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大量初创公司聚焦细分行业 AI 与轻型服务机器人。
3、风险与制约因素
成本与算力瓶颈:专用算力与冷却/能源成本高企,影响大型模型训练本地化的可行性(促使“云+边缘”协同策略)。
数据与监管合规:隐私保护、数据主权与可信 AI(透明性、公平性)的规范要求,增加企业合规成本并影响模型训练数据获取。
![]()
二、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细分
为便于分析与商业模式设计,按功能与价值链将产业细分如下:
1、基础层:算力与数据中心、云服务、网络与存储
提供训练/推理/边缘部署的硬件与空间(包括由商业数据中心与云厂商提供的 GPU/TPU/ASIC 资源)。
2、平台层:AI 平台、模型托管、开发工具与 MLOps
包括企業內部模型管理平台、第三方 MLOps 廠商與模型市場(model hubs),支撑模型生命周期管理、监控與治理。
3、应用层:垂直行业解决方案(金融風控、零售視覺、醫療影像、智能客服、製造質檢)
这些产品多由本地或区域性软件公司打包交付,通常结合行业数据与流程定制化服务。
![]()
4、机器人硬件:工业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专业定制化平台
代表厂商包含大型工程厂(ST Engineering 在自动化与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具备实力),以及若干中小型机器人创业公司在特定垂直(医院、清洁、安防)深耕。
5、系统集成与运维:SI(系统集成商)、机器人即服务(RaaS)、本地化运维团队
在机器人导入中,系统集成与长期运维往往是价值重心,RaaS 模型(按使用计费)在降低企业初始投入上正被广泛采用。
6、服务与生态(培训、人才供应、回收/二次利用):AI 与机器人项目需要持续的工程与数据维护、人才培养(如 AI Apprenticeship)以及退役设备与电池的回收方案。
![]()
三、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政府政策
1、国家战略与总体框架
National AI Strategy / Smart Nation:新加坡自 2019 年起构建国家 AI 策略,并在 2023 推出 NAIS 2.0(又称 National AI Strategy 2023 或 Smart Nation 的延伸),目标是通过“选择性打造若干 AI 卓越领域 + 普惠性赋能”来驱动经济增长、提升生产力与保障社会信任。该策略明确了 10 项使能要素(人才、数据基础设施、监管等)。
2、资金与项目支持机制
AI Singapore(AI.SG):作为国家级项目,提供科研协同、资金支持(100 Experiments 等)、AI 工程化团队与产学研对接平台,直接资助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落地化 AI 项目。
产业投资与 EDB 支持:经济发展局(EDB)与国家研究基金(NRF)通过项目引导、税收/资金激励,吸引外资与大型企业在本地部署 AI 数据中心、研发中心與製造/系統集成能力。
![]()
3、监管與信任治理(可信 AI)
新加坡强调“可解释、可审计与负责任”的 AI 使用。监管方向倾向于技术中立但强调透明度、偏见检测与數據保護(由 MCI/IMDA 等部門協調),同時设立 Digital Trust 与数据治理框架。這對提供行业 AI/机器人解决方案的企业提出合规与审计能力要求。
4、人才政策與培养路径:国家鼓励通过学界—企业合作、见习/学徒项目(AI Apprenticeship Programme、AIAP)、继续教育与技能转换计划,解决中长期技术与工程人才缺口,且 IMDA 报告显示 AI 与数据相关岗位的招聘正在快速增长。
5、市场导向的采购与示范项目:政府作为首批采用者(智慧城市、医疗、交通),通过示范项目带动产业化需求。对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的城市级试点(例如楼宇自动清洁、智慧倉儲/港口自動化)对初创企业与系统集成商形成重要商业机会。
![]()
四、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趋势
短期(1–2 年)趋势:Generative AI 与行业化模型大规模被企业测试与局部部署(客服、内容生成、合规自动化),推动对 MLOps、模型治理与可解释性工具的需求上升。IMDA 报告指出企业对“off-the-shelf”生成式工具采纳增长显著。
机器人向“协作化 + RaaS”方向演进:低成本租赁与按需使用模式降低企业初期采纳门槛,物流与最后一公里配送是重点落地场景。
中期(3–5 年)趋势:边缘算力与产业专用模型兴起:为减少延迟、保护数据、新加坡会加速边缘 + 本地化微数据中心(尤其在医疗、制造场景)部署。此趋势伴随数据中心与电力资源的政策协调。
![]()
人才与软实力成为竞争差异:企业能否将研究成果工程化并长期运维将决定市场份额,AI Apprenticeship 等培养计划将被放大使用。
长期(5+ 年)趋势:AI 与机器人融合场景成为主流(智能工厂、智慧医院、城市自动化),同时退役设备回收与循环经济(机器人零部件再制造、AI 模型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新的产业链节点。
区域枢纽化:凭借中立的地缘政治地位、强监管与资金吸引,新加坡将继续作为东南亚 AI/机器人研发加速与商业化的枢纽
![]()
五、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概况
1、代表性企业(示例,不完全名单)
大型与跨国:ST Engineering(工程与自动化/机器人系统集成)、Singtel(电信+云+AI服务)、Keppel / Sembcorp(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相关)、Grab(AI 在物流/定价/路径优化上的深度应用)。
知名独角兽与初创:Advance Intelligence Group、Trax、X0PA AI、Lionsbot(清洁机器人)等,覆盖金融科技、零售视觉、招聘 AI、服务机器人等细分。
2、研究机构与人才管道
NUS、NTU、AI Singapore(AI.SG)、A*STAR 等构成研发与人才基础,国家通过资助与产业联结(如 100 Experiments)来缩短从研究到商业化的路径。
![]()
3、基础设施与配套(算力/资金/监管
数据中心扩容(私营与政府引导)、EDB 的投资引导、IMDA/NRF 的项目资金,构成了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支撑。算力释放(如 300 MW 的政府背书资源)对吸引 AI 数据中心与训练任务非常重要。
4、市场格局速览(供需匹配)
企业端需求快速增长且更偏向成熟落地方案;但高端算力与高质量训练数据仍稀缺,导致部分模型/服务仍需依赖国际云/外包。机器人硬件领域存在本地集成优势,但高成本与规模化生产仍倾向海外合作或代工。
![]()
六、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市场动态
1、资金与投资动向
投资委靡与聚焦并存:尽管 2024–2025 年全球 VC 环境趋于谨慎,新加坡仍保持对 AI/深技术的产业引导投资(EDB、NRF 等),并有大型企业宣布在本地扩张 AI/数据中心投资承诺(相关报道显示 2024 年新加坡吸引多笔技术与制造类投资)。
2、并购與合作案例(代表性方向):电信/云与云端 AI 服务的整合(Singtel / regional cloud partnerships)、工程公司(ST Engineering)与机器人/视觉初创的战略合作、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在 100E 项目下的产学合作是主要模式。
3、示范项目与城市级试点:Smart Nation 相关试点(交通感知、公共安全、智慧楼宇)以及医院/养老院的护理机器人试点等,作为政府推动大规模采用的“先导”措施。
、4人才与就业市场动态:Tech 人才岗位(AI/Data)招聘上升,IMDA 报告 2024–2025 年显示技术岗位总体增长,AI 相关岗位需求尤其突出;相应的职业培训与学徒计划在扩展。
![]()
七、新加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品牌市场占有率
1、云服务 /AI基础设施
新加坡公共云市场被全球云巨头主导: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等。
例如,某报告提到 AWS 在新加坡 /区域云市场占比较高(报告中大厂占比大),但通常是云基础服务(IaaS/PaaS),不等同于 AI 品牌整体。
在 AI 解决方案层面(软件 +服务),没有公开资料显示某几个 AI 品牌在新加坡市场中占有“超过 40%或更大份额”的统一市场份额数据。
![]()
2、机器人市场:根据市场研究,新加坡机器人行业规模在增长。Statista 给出了新加坡 “AI工业机器人(AI Industrial Robotics)” 市场的规模预测(2025 年约 US$158.87 百万),但并没有按品牌细分市场份额。 全球 /亚太智能机器人市场报告(如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也更关注区域市场规模和增长率,而非单国、单品牌占有率。
3、新加坡本土 AI 创业公司:有一些新加坡本地或在新加坡运营的 AI 公司,比如 Quest(AI 驱动的按需服务平台)。 但这些公司通常在细分行业(例如 gig 经济、市场平台)中竞争,其 AI 业务的市场占比不像云服务商那样被公开用整体市场占比形式报告。
![]()
组展单位:东方福泰(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展会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