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垂,潮州潮安法院调解室的灯光依然明亮。从贵州赶来的老孟(化名)看着手机上弹出的20万元到账通知,语气难掩激动:“真没想到,一个晚上就解决了!”
这是一场跨越1482公里的赔偿纠纷,仅一个多小时,就画上了句号。
![]()
原来,老孟自2019年起在潮安区某纸塑制品厂工作,去年6月他在操作机械时不慎压伤右手臂,后被送医。老孟曾在贵州进行伤残鉴定,并索赔70万元,但因伤残等级及赔偿问题与厂方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承办法官审阅案卷时,留意到老孟远在贵州,往返一趟要近两天,交通、食宿成本对于一个因伤失去收入的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晰,且老孟此次正好来潮安办事,如能借此机会促成调解,既能解纷又减诉累,一举两得。于是,法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决定开展“夜间调解”。
![]()
“我右手受伤后,没法儿干体力活,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子太难了。”老孟声音不大,却字字沉重。
“不是不愿意赔偿,是要的赔偿金额太高了。”纸塑制品厂负责人叹了口气,“我们厂现在运营也不景气,实在凑不出这么多钱。”
夜晚的调解室里,双方你一言我一语,都把自家的难处摆了出来。
承办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决定通过“背对背”交流逐步消融彼此间的情绪隔阂,推动调解走出僵局。
![]()
“我理解厂子现在运营难,赔偿对你来说不是件容易事。但法律规定接受劳务方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这点我们必须正视。”
转向老孟,法官语气温和:“你在厂子里这么些年,对厂里的实际情况也了解,如果能在金额上作适当调整,或许能让他们尽快履行,解决你的燃眉之急。而且从案件实际来看,你请求的赔偿计算标准不符合法律规定,另外厂里之前也有为你投保,之后理赔部分还可以再自行办理。”
经一番耐心调解,双方情绪逐渐缓和。最终,法官又适时就赔偿金额、支付方式等问题给出合理解决方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调解协议。纸塑制品厂负责人当场向老孟转账20万元。
![]()
这起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潮安法院践行“如我在诉”司法理念、有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潮安法院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深化司法便民举措,对劳动争议、工伤赔偿等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共成功化解相关矛盾纠纷123件,调撤案件51件,调撤率超40%,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来源:潮州中院 潮安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张涵青
采写:杨 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