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taEye研究院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网剧海外应用超200款,全球收入突破15.25亿美元 。短剧海外发展的价值已经从单一的内容娱乐转向文化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
在此关键节点,行业有哪些关键变化?出海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某短剧行业头部平台董事长表示:本地化内容、工业化生产体系、以及AI技术的赋能,将是三大核心点。
一、本地化内容
海外发展初期,依赖"译制剧"铺量快速打开市场的模式曾是常态,但随着市场逐步成熟、产业逻辑清晰,市场逻辑发生转变,本土化、精品化成为行业共同的新追求,这就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转译"能力。
所谓"文化转译",并非简单的剧本翻译、剧情复刻或原样翻拍,核心在于叙事逻辑的重构与本地情感元素的融入。
例如欧美市场更加偏好科幻、奇幻元素,而日韩市场则更青睐职场逆袭题材,那么同一部情感内核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在欧美市场或许就变成了《狼人首领的意外新娘》,在日韩市场则是《被年轻会长溺爱》。
因此,文化转译本质上是一种 " 中国内核+全球表达 "的内容策略:保留中国故事的核心魅力,同时依据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审美偏好、情感需求调整叙事节奏与表现形式,让中国内容与海外受众的审美无缝衔接,形成情感共鸣。
二、工业化生产体系
目前,中国短剧产业已经形成从IP获取、制作拍摄到投放分发的完整链条,单部作品制作周期可控制在7-10天,并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出海过程中,这一套工业化体系进一步升级为全球协作网络。如该企业在北美、日本等地设立本地制作基地,将内容创作环节深度嵌入海外市场。 国内庞大的内容库与原创生态也能够与海外团队形成文化共创合力,通过分布式全球制作协作与灵活资源调度,既保障内容的快速迭代,又实现规模化供给,最大化内容价值。
同事,海外团队能够凭借对本地受众的深刻洞察,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符合当地语境的叙事中,确保故事既保留中国内容,又具备情感共鸣,既破解"题材同质化"难题,又避免了文化输出的生硬感,建立可持续的短剧出海生态。
三、AI技术赋能
最后一点,便是近年来急速发展的AI技术突破。
从去年7月抖音联合博纳影业推出AI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到快手打造《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再到今年2月份红果短剧上线首部工业级AI动画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AI正全面重塑短剧的生产与传播链路。
在生产端,通过构建AI辅助创作系统,能够大幅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实现"AI赋能创作"的产业升级。
AI平台能够在剧本翻译、智能配音、用户画像分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短剧出海过程中,利用AI技术替代人工进行剧本翻译、智能配音等重复性工作,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缩减制作周期,为规模化出海提供内容支撑。
在传播端,AI能够通过算法分析精准把握海外不同市场对情感类剧集的需求或强冲突叙事的偏好,从而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推荐,实现了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转变。 通过创作大模型和精准推荐引擎,实现"千人千面"的剧情推荐,甚至动态生成剧情分支。
总的来看, AI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提升内容创作与传播效率的核心引擎, "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下,人类聚焦创意策划与情感把控,AI 承担数据分析与重复性技术工作,最终形成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的闭环,有望推动行业从"人工驱动"向"技术驱动"跨越,实现生产效能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