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19日讯(记者 王楚凡)11月18日,“润苗·育林·见未来”杭州润苗基金启动仪式在杭州东部软件园举行,杭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金承涛等重要领导及嘉宾出席启动仪式。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该基金作为杭州“3+N”产业基金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期规模20亿元,存续期设定为20年,创下国内政府主导型早期科创基金的纪录。
![]()
金承涛在致辞中指出,基金将以杭州“296X”现代产业体系为指导,其投资布局将精准服务于该体系及“5+5+X”重点产业领域。
基金管理单位杭州资本负责人指出:“润苗基金将精准锚定技术前沿、模式创新、具备突破‘卡脖子’难题能力的早期项目,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人才、投硬科技’,不做第一大股东,甘做初创企业最初的战略伙伴。”
根据基金管理办法,投资对象须满足成立不超过5年、人员规模不超过100人或估值在1亿元以内,且产业方向符合杭州市“5+5+X”重点领域。单笔投资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且不寻求控股地位。基金在绩效考核上不单一关注短期项目回报,以支持对早期项目的长期投入。
在决策机制方面,基金设立了由7人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其中4名为外部聘请的产业、技术和投资领域专家,3名为基金内部委员,形成外部专家占多数的决策结构。首批受聘的外部专家委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中电海康集团董事长陈宗年、中控技术创始人褚健、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等。
专家委员代表房建成院士表示,前沿硬科技项目孵化跨“死亡谷”需要适配的金融支撑和制度保障,润苗基金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杭州方案”。
为拓展项目来源,润苗基金将通过多渠道获取项目信息,包括机构推荐、“杭创E站”平台、创业大赛等渠道,并接受社会自荐。
同时,润苗基金发布了用于项目初步筛选的雷达大模型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实现从“人找项目”到“智选项目”的转变,为早期项目筛选装上“AI+”引擎。
在投后支持方面,润苗基金将联动杭州产业基金集群内的其他基金构建接力投资机制,并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专项担保产品。基金运营单位杭州科创集团已与西湖大学、良渚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签署"苗圃工程"协议,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杭州科创集团董事长曾维启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基金的六大创新举措:一是精准定位“第一笔投资”,弥补市场在早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失灵”问题,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社会资本孵化优质项目源;二是设20年超长存续期,践行“耐心资本”理念;三是坚持“参股不控盘”原则,单笔投资不超过500万元且不做第一大股东,尊重创业者主导权;四是建立“外大于内”的专业化决策机制,由外部专家占多数的投决会确保“专家把关、科学决策”;五是设定每年投资不少于100个项目的规模化目标,并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破除“不敢投、不愿投”障碍;六是构建全生命周期赋能体系,依托雷达大模型等AI工具提升投资效率,实施“苗圃工程”构建“发现种子-生态苗圃-园丁呵护”三级赋能体系。
“润苗基金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基金,更是一个创新生态的构建者。”曾维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创新体系,真正破解早期投资难题,为杭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