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跟青年学者赵运涛(昵称赵九九)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成果是2021年出版的《符号里的中国》,更可贵的是我们结下了作者与编辑间信任不渝的情谊。
几年后,他由彼时刚入职的讲师升级成了副教授,“名气”也噌噌上升。承蒙不弃,此次,他将重磅新作《中国古代“黑科技”》(当然,书名是后定的)交付我,不由心生感念,只愿做出来的书不负自己不负他。
![]()
与《符号里的中国》一样,新作也经历了几年的打磨过程。2022年前交付的书稿,文献与叙述几乎一比一。当时觉得这么好的一块璞玉,要是琢磨出来,该多么闪光呀!我们没有急着出版,而是等待时机。如何挖掘并阐释这些想象力与“黑科技”文献,我们也给不出太好的建议,似乎在等待作者自己打通“任督二脉”的时刻!
好书不怕等。2024年,我们等来了新稿,眼前一亮。写法非常新颖,超出了我的预期——九九真有能耐,非真心热爱,想不到如此创新性写法。编辑出版紧锣密鼓提上日程!
一、以新的古籍整理方式让现实照进历史
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经典在数量上只占较小的比例,更大程度上代表着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是中华民族当然的瑰宝。不过,经典之外,还有一大批典籍代表一般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里面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古谓之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大致对应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子类。子类虽不如经、史受主流社会重视,但游离于国家意识形态之外,轻巧可爱,充满游戏的意味,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九九正是从子类书中撷取了大量真真假假、奇奇怪怪的记载,再以现代科技与之“对话”,从古人的记载见出“科技”成分:或者是古人的想象在今日已由科技变成现实,抑或将来可能实现;或者是古人的“黑科技”在今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又或者是古人超前的技术构想在今日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古今何以对话?可以说,探寻古人的需求与愿望在今天的落地与回响,人性的共通是对话的基础。进而言之,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展示历史、保存历史的手段。我们经常说历史照进现实,其实也未尝不能把现实照进历史。这种“比附”“对话”是对典籍的新式整理,几无先例可循。耽读之下,我不禁感叹:若非真心热爱,谁会如此认真地沉浸于未经学界检验的“游戏之作”!
如《秦始皇时期的“潜艇”》篇,引东晋《拾遗记》载“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从物理层面设想形状设计(螺形)、沉行能力(浮力调节、良好的密封性能)、材料与构造(坚固耐压、通气与排水),与现代“潜艇”进行对话。
![]()
二、传递“想象力”理念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科技与想象力似乎成了此进彼退的关系,科技的地盘前所未有地扩大,想象力却在以惊人的速度萎缩:牛顿的彩虹“祛魅”了诗人的彩虹。这是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惋惜之余,我们能做点什么呢?九九有他的情怀——想以古人的想象力来“刺激”今人麻木的神经,故而不遗余力搜罗古人的灵光,并发掘其与现代科技和生活展开“对话”的空间。
本书列了120个有关“想象力”和“黑科技”的主题,不是要宣扬老祖宗有多厉害,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文化自大,而是恢复文化自信,传递想象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从不缺少创造力和创意,潜藏着巨大的创新力量。惯常说的中国人从1到100可以做得很好,而从0到1就很难做到,只是一个带有傲慢与偏见的伪命题。今人可以从古人的想象力延展出新的想象力,达成对科技的助推。
九九在《古人想象的自动导航设备》篇介绍了《神仙拾遗传》中的记载:“睡仙”登山渡水带着一个竹杖,行进过程中闭目睡觉,脚可以自动导航,到达目的地自动醒来。他将这种自动导航能力与现代科技中的“自动驾驶技术”进行“对话”,并感叹道:“在未来的世界,人们或许能发明一种智能裤子,设定好路线后,穿上它,腿脚就可以自动走,上半身则可以干别的事情。”“智能裤子”听起来荒诞不经,但按照自动导航的技术原理,或许真有实现的一天呢!未来我们缺乏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一个个大胆的点子了。
![]()
三、AI辅助制图让科技与想象力齐飞
本书涉及的“物”与“术”光怪陆离,充满“科幻”色彩。如果能“看见”古人的“脑洞”,会是怎样的画面?恰逢AI深入日常生活,印证“科技改变生活”,九九领风气之先,以AI辅助制图近百幅,因此本书不仅内容“科技味”浓,图片也主要是“科技”的产物。
AI制图当然只是一种尝试,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它既是对想象力的延伸,也是对文字所传达信息的再创造。九九在序言中交代说:“图像虽能传神,但在细节、风格甚至氛围上,难以与原文描述完全一一对应。尤其是对于模糊、象征或多义性的记载,图像的再现难免有所简化与偏差。”因此,文本是第一位的,图像只是“助读与启思”,读者“勿拘于形而忘其意”。
AI制图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完美无缺”的,却昭示出人类科技发展的无限延展性。古人的想象力是无尽的,而AI的明天也有无限种可能。
九九用AI制图时,会增加代表“象征意义”的核心部件。如类似电脑的“七宝灵檀几”上分别有一个圆形和方形的部件,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意识,而“卷轴”相当于“电脑主机”。读者不妨以浪漫的想象力来看待这些器物图片,若搜求过实,难免胶柱鼓瑟。
![]()
四、版式和封面设计有想法
本书条理清晰,板块分明,在版式上尤其照顾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经中华书局设计师王铭基精心设计和多番调整,古代文本以文字色块的形式插入正文,既活跃版面,又以醒目的金色突显(多是浅白文言文,十分好懂,值得一读)。若将文本置于边栏,则显得呆板,缺少变化。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具体情节的文字以楷体出之,而分析器物特点及与现代科技的对话的文字则以仿宋示之。更为大胆的设计是,每面铺以护眼的绿色,因为绿色代表着想象力!
![]()
封面设计了十数稿,终于敲定。护封以正红色为底色,主体画面是似乎从云光中走来的华胥宝环和记里鼓车。前者来自元代《琅嬛记》引《真率斋笔记》:“季女赠贤夫以玛瑙宛转环,丹山白水宛然在焉。握之而寝,则梦入其中。始入甚小,渐进渐大。有名山大川之胜,异木奇禽,宫室璀璨。心有所思,随念辄见,因名曰‘华胥宝环’。”华胥宝环是进入虚拟世界的媒介,仿佛引领读者进入了古人瑰丽浪漫的“脑洞”。后者见于《晋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记里鼓车是已为学界证明的真正存在过的古代黑科技,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就有其复原实物。设计师特意使用了六朝博物馆记里鼓车的线条图作为封面元素。华胥宝环和记里鼓车一虚一实两种器物,昭示了本书的两大主题——想象力与黑科技。“机器人”舞胡子横跨封一、书脊和封底,呼应当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
里封黑卡纸上白色的图案,是设计师精心选择的水底龙王炮爆炸的场景。“水底龙王炮”在《古代黑科技之武器装备》篇出现,是明代的一种水雷,正是古人“科技”成果的代表物之一。
![]()
封底除了内容简介,特意挑选了书中48个器物名词,如“管窥镜”“旃檀鼓”“昭华管”“透光鉴”“曳影剑”“澄水帛”“宵明草”“观风行殿”“记里鼓车”等,带领读者进入古人营造的奇幻世界。另有中华书局营销中心利用AI技术制作的一分钟小视频——古人的“脑洞”有多大,扫码即可进入视觉化的古人“脑洞”。
我很赞同设计师王老师的想法:不能只表现“想象力”,更要体现出“科技感”。若主打“玄幻”风,则失之“轻”;全然“科技”风,则失之“硬”。我们想传达的深层理念是:古籍记载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科技或许曾经真的存在过,只是失传了!
《中国古代“黑科技”》仿佛带领我们打开月光宝盒,穿越时空,来到一个神奇的“异质空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想象力是科技的先导。这本书不仅掀翻我们的认知,让我们知晓中国古代绝不仅仅只有“四大发明”,还极大地激活了我们日益萎缩的想象力。此外,它还提醒我们:有些我们认为只是想象的非现实存在,可能隐含着技术原理,甚至真的存在过,只是技术失传了。而处于历史的一环,我们有责任去复原、去继承、去发扬古人的“灵光”!
(转自《出版人》2025年第9期)

原来古人的“脑洞”这么炸裂——
机器人、助聪筒、千里镜、海螺舟、华胥宝环、观风行殿
从人工智能、影像科技、高能武器到智慧家居
一本书探秘古人的“脑洞”与“黑科技”
![]()
《中国古代“黑科技”》
赵运涛 著
32开 平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126-6
98.00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