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和硕亲王",岁俸银都是一万两,有人的爵位可以传二十代不降,有人传三代就变成了闲散宗室。
有人能参与朝政决策,有人只能在典礼上远远站着。
清朝的亲王,藏着四个截然不同的档次。
![]()
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八位开国功臣的永久特权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颁布诏书。
八位战功赫赫的宗室王爷,从此获得了一项别人梦寐以求的特权:世袭罔替。
![]()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再加上两位郡王——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这八个名字,成为清朝宗室金字塔的塔尖。
世袭罔替,四个字值千金。
别的亲王传给儿子要降为郡王,孙子再降为贝勒,一代不如一代。
铁帽子王家族不同,子孙世世代代都是亲王或郡王,爵位永远不降。
就算犯了罪被革除爵位,还可以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本家没人了,旁支也能袭封。
朝廷给的待遇也不一样,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这是亲王的标准配置。
铁帽子王府也是国家拨款建造,府邸规格、护卫数量、属官配置,全按最高标准来。
![]()
更关键的是配享太庙,这项荣誉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死后牌位能进太庙,跟皇帝并列受祭祀,享受子孙万代的香火。
普通亲王再受宠,也拿不到这个资格。
民间把这些人叫"铁帽子王"。
"铁"字不是说帽子用铁做的,清代亲王的顶戴都是宝石。"铁"指的是稳定、不改变,就像铁打的江山一样牢固。
辛酉政变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被处死,爵位照样传下去,只是换了人继承。
![]()
这八个家族的特殊地位,来自血与火的战功。
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萨尔浒之战的主力大将。多尔衮领兵入关,定鼎中原。
多铎攻破扬州,平定江南。每个铁帽子王背后,都是一连串改变历史的战役。
开国功臣的后代,凭什么享受几百年的荣华富贵?
清朝皇帝心里清楚:江山是这些人的祖先打下来的,给他们永久的爵位,就是给天下人看——清朝不会亏待功臣。
到乾隆年间,"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才正式确立。
![]()
距离他们的祖先立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子孙们坐在宽敞的王府里,享受着祖先用命换来的特权,这笔政治账,一代代传下去。
八个家族,八座永远不会倒的靠山。
![]()
恩封铁帽子王——清中后期的四位特殊亲王
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皇帝亲自为这位十三弟写谥号,破例在"贤"字前面加了八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这种待遇,连开国功臣都没享受过。
![]()
乾隆继位后,下旨: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允祥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第一位靠恩封获得这个资格的宗室。开国八大铁帽子王靠的是战功,允祥靠的是兄弟情义。
雍正登基后的艰难岁月里,允祥鞍前马后,处理军机大事,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咸丰年间,又多了一位,道光皇帝第六子奕訢,封号恭亲王。
1861年辛酉政变,慈禧太后能坐稳垂帘听政的位子,奕訢功不可没。
作为回报,恭亲王获得了食亲王双俸和王爵世袭的特权。
![]()
光绪年间,再添两位,醇亲王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绪皇帝的生父。
儿子当了皇帝,父亲自然水涨船高,王爵世袭罔替。庆亲王奕劻,在晚清政坛左右逢源,最终也拿到了这个资格。
清朝历史上,总共十二位铁帽子王。
八位靠军功,四位靠恩典,恩封和功封,看似都是铁帽子王,实际地位天差地别。
开国八大铁帽子王是打江山的元勋,子孙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特权。
恩封铁帽子王是皇帝私人赏赐,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允祥去世后,怡亲王府就失去了实权。
恭亲王奕訢晚年被慈禧猜忌,再也没参与过朝政。
![]()
醇亲王奕譞小心谨慎,生怕被人说三道四。庆亲王奕劻贪财成性,口碑极差。
同样是世袭罔替,开国铁帽子王拿得心安理得,恩封铁帽子王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朝堂上的位次能看出差别。
大典时,礼亲王永远站在最前面,其他七位开国铁帽子王紧随其后。
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要往后站,虽然也在显眼位置,跟开国功臣的后代比,总差那么一口气。
十二位铁帽子王,构成了清朝宗室的最顶层。爵位永远不降,俸禄永远不减,王府永远不收。
![]()
世袭罔替四个字,是清朝皇室给予臣子的最高荣誉。
拿到这个资格的家族,从此跻身权贵之列,子孙后代再没有爵位降级的担忧。
这是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鸿沟,把皇室宗亲分成了两个世界。
![]()
降等承袭的普通亲王——皇子封爵的递减规则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能活到成年封爵的只有六个。
老四奕詝继承皇位,成了咸丰皇帝;老六奕訢封恭亲王,前面说过,后来成了铁帽子王。
![]()
其他几位皇子,都是普通亲王,爵位要一代代往下降。
降等承袭,四个字决定了大多数宗室的命运。
规矩很简单:亲王传给儿子,儿子只能当郡王。郡王传给孙子,孙子降为贝勒。
贝勒传给曾孙,曾孙成了贝子。一代降一级,直到降无可降。
降到什么时候为止?亲王的后代,降到奉恩镇国公就停了。
郡王的后代,降到奉恩辅国公为止。
贝勒的后代,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
到了这个级别,就可以世袭罔替了,只是这个"罔替"的含金量,跟铁帽子王差了十万八千里。
![]()
更残酷的在后面,初封不入八分镇国公及以下爵位的宗室,三代后直接收回爵位。
收回爵位是什么概念?就是从此变成"闲散宗室",没有俸禄,没有府邸,没有任何特权,跟普通旗人没什么两样。
皇子里也有倒霉的。
清朝规矩,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绝大多数皇子都能封到亲王或郡王,只有极少数不受宠的,才会被封为贝子。
更惨的是,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连贝子都不如。
对比一下数字就知道降等承袭有多狠。
明朝灭亡时,全国有亲王28位、郡王224位、各等镇国将军上千个。
![]()
宗室人数膨胀到几十万,朝廷养不起,国库被掏空。清朝吸取教训,严格执行降等承袭制度。
结果呢?清朝灭亡时,和硕亲王只有9位,多罗郡王2位,多罗贝勒5位。
全部有爵位的宗室加起来,只有166个人。
这就是降等承袭的威力,几代人的时间,就能把一个繁荣的家族变成普通百姓。
皇子皇孙们想要保住爵位?要么立功,要么讨皇帝欢心。
立功可以晋升爵位,推迟降级的时间。
讨好皇帝,可能获得特旨,改为世袭罔替,几率微乎其微。
清朝两百多年,只有十二个家族拿到世袭罔替的资格。
其他所有宗室,都逃不过一代不如一代的命运。
爵位降级的速度,远比想象的快,祖父是亲王,孙子可能就是贝子了。
曾孙辈的时候,可能已经降到镇国公,拿着微薄的俸禄,住在狭窄的宅子里,回忆着曾祖父当年的辉煌。
![]()
再过几代,连这点回忆都没有了。
爵位被收回,家族从皇室除名,从此只是宗人府册子上的一个名字。
降等承袭,是清朝控制宗室数量的铁律,也是绝大多数宗室难以逃脱的宿命。
![]()
"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爵位背后的政治待遇差异
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俸禄一模一样,都是岁俸银1300两。
待遇差距在哪?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这八样东西,就是"八分"的全部内容。
![]()
坐马车可以用红色轮子,马缰绳用紫色,帽子顶戴镶宝石,可以戴双眼花翎,出门有太监伺候。
入八分的宗室有这些待遇,不入八分的没有。
真正的差别不在这些表面文章。
政治权力,才是"八分"制度的核心。
天命年间,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入八分的王公,有资格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不入八分的王公,只能在家里待着,连朝廷开会都没资格参加。
入八分的王公,领有旗下佐领,手下有几百上千个旗人。从这些人里挑护卫、长史、典仪等官员,组成自己的班底。
不入八分的王公,没有佐领,没有属下,孤家寡人一个。
![]()
大典上能看出更明显的差别。
入八分的王公,分左右翼列班,站在皇帝身边。不入八分的王公,各随本旗行走,站在远处,连皇帝的脸都看不清。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这六个等级属于"入八分"。
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的所有爵位,全是"不入八分"。
同样是宗室,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就是两个阶层。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下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从此"八分"制度只剩下礼仪待遇,失去了政治权力的内核。
![]()
表面上的八种待遇还在,实质上的参政资格没了。
入八分的王公,变成了只能享受特殊待遇的吉祥物。
清朝的亲王,就这样分成了四个档次,同样顶着亲王的名号,命运却完全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