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跑了。
前脚刚给特朗普画了5000亿美金的大饼,后脚清空英伟达股票。他,撤了!
11月11日,软银集团宣布清仓“AI芯片霸主”英伟达股份,套现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
要知道,这距离他疯狂加码英伟达才过去不到一年,从2024年四季度10亿美元持仓追到今年一季度30亿美元。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死死抱住这只AI硬件龙头的大腿,结果在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巅峰时刻,他选择了果断离场。
很多人觉得孙正义是精准逃顶的智者,毕竟半年净赚30亿美元的成绩摆在那里,但剥开表象看,这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义光直言不讳,出售英伟达股份就是为了给OpenAI输血,可这笔钱远远不够支撑孙正义的野心。
除了清仓英伟达,软银在6到9月还抛售了91.7亿美元的T-MOBILE股份,即便如此,面对300亿美元的OpenAI总投资和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这些资金仍是杯水车薪。
孙正义不得不走上高杠杆融资的道路,不仅在推进165亿美元的过桥贷款,还计划用Arm股票作抵押向全球银行借款50亿美元。
这种“卖资产+借外债+股权质押”的三重玩法,已经让评级机构亮起红灯,日本信用评级机构直接将软银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标普也直言其策略过于激进。
这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冲到5048点高位,Pets.com这类年收入不足4000万的公司市值能飙到10亿美元,投资者疯狂追捧“新经济”故事,完全忽略盈利本质。
如今的AI赛道何其相似,OpenAI估值已达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高估值初创企业,但2025年三季度单季亏损就高达115亿美元,上半年收入仅43亿美元,这种亏损规模比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企业还要夸张。
更关键的是,OpenAI完全依赖“英伟达供芯片-甲骨文租算力-软银投资金”的循环模式,一旦某个环节掉链子,整个生态都可能崩塌。
孙正义不可能看不到这些风险,但他依然选择豪赌,本质上是在重复自己过去的投资逻辑,不计成本押注可能带来颠覆性回报的标的。
有人会问,其他科技巨头不也在疯狂砸钱AI吗?确实,但他们的玩法和孙正义完全不同。
微软计划在葡萄牙投资100亿美元建AI基础设施,谷歌要在得州砸400亿美元建新数据中心,Meta今年AI基础设施支出就达720亿美元,这些巨头的投资都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撑,且分散在基建、应用等多个领域。
摩根大通测算,Meta、谷歌等四家巨头明年AI投入合计超4000亿美元,增速21%,但他们的融资主要依赖自身盈利和低息债券,杠杆率远低于软银。
对比之下,孙正义的操作更像孤注一掷,把软银的未来全部绑定在OpenAI一家身上,这种集中度在科技投资史上都极为罕见。
很多人吹捧AI驱动美国经济增长,但实际数据并没有那么夸张。
中信建投测算,2026年AI投资对美国GDP增速贡献仅0.3-0.4%,还会较2025年边际回落0.1%,而且AI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净贡献可能被高估。
这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情况相似,当时市场鼓吹“新经济”重塑增长,但泡沫破裂后才发现,脱离盈利的增长故事终究难以持续。
孙正义的撤离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虚假繁荣,他用英伟达的套现资金去赌OpenAI的技术垄断红利,可这种赌局的胜率到底有多少?
软银最新财报看似亮眼,半年净利润2.924万亿日元创历史纪录,孙正义也重登日本首富宝座,但这部分盈利几乎全部来自OpenAI的账面浮盈。
一旦AI估值回调,这些浮盈可能瞬间蒸发,而软银高达165亿美元的过桥贷款和不断增加的质押资产,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值得警惕的是,“星际之门”计划看似宏伟,实际落地投资不足十分之一,韩国和阿联酋的加入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考量,真正能兑现的资金仍是未知数。
孙正义的投资生涯中,从不缺豪赌成功的案例,但也有2019年清仓英伟达后错失万亿红利的遗憾。
这一次,他在5000亿美元大饼和58.3亿美元套现之间的快速切换,到底是看透泡沫的理性撤退,还是另一场风险更高的豪赌?
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资本市场的规律从未改变,所有脱离基本面的狂欢,最终都要回归价值本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