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胡耀邦的优良家风,恪守“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无私,才能做到无畏”

0
分享至

文/李源正



今年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胡耀邦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胡耀邦积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辛勤工作,在多个工作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树立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朽丰碑。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胡耀邦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精神风范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家人和亲属,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佳话。

重视亲情、融洽和睦

胡耀邦出生于耕读之家,具有很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十分重视家庭,珍惜亲情。同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大潮中,胡耀邦的亲属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使家族又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胡耀邦的父亲胡祖仑在大革命时期即投身农民革命运动,担任过乡苏维埃的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担任过乡苏维埃的妇女委员,哥哥胡耀福担任过儿童团团长。胡耀邦少小离家跟共产党闹革命,无暇顾及家事,年事渐高的父母完全由哥哥赡养,胡耀邦对此既有对父母的愧疚之心,也有对哥哥的感激之情。兄弟俩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很好。



◆胡耀邦故居。

1951年,时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的胡耀邦派秘书回乡,将父母和哥哥等人接到四川南充。兄弟俩商议后,决定父母由胡耀邦赡养,同时还帮助抚养哥哥的一个女儿。胡耀福则返乡务农。胡耀邦到北京工作后,父母等人随同他一起进京。胡耀邦夫妇除了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补贴侄女外,还时常接济在老家的姐姐,生活并不宽裕。由于工资经常入不敷出,时常需要让秘书去机关借钱,等到发了工资再还回去。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拮据,但阖家团圆却带来了绵绵温情。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胡耀邦的母亲去世。当时,胡耀邦被关在团中央大楼中。当家人告诉他母亲去世的消息时,胡耀邦虽然有些惊讶,但仍很镇静。到医院太平间作最后告别时,胡耀邦突然用家乡话喊了声:“娘老子,儿子送你来了!”一句未了,“哇”的一声竟然痛哭起来,泪如雨下,鞠躬之时全身颤抖。走出医院,他轻轻地念了一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深情。

胡耀邦和夫人李昭相伴48年,两人感情极好,相聚时相处融洽甜蜜,分离时彼此互相牵挂。1948年3月,在进行察南绥东战役前,李昭写了一首词寄给丈夫:“一去一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来已是迟。但愿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胡耀邦读后,满怀深情地唱和了一首词:“连去连追将千里,胜利必可期。三月虽归竟大迟,但愿娓娓燕,及时伴春飞。”在把自己所在队伍即将出征的壮举告诉妻子的同时,表达了期待早日相聚的款款深情。

胡耀邦夫妇育有三子一女。二儿子刘湖出生于1946年,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下,生下来才40天就被送给了陕北当地一户刘姓的老乡家,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接回胡家。胡耀邦没有让刘湖改名,并且让他在个人履历表上一直写上养父母的信息,以提醒刘湖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最小的女儿出生于1952年,出生时全家人特别高兴。孩子的外婆说,已经有了三个孙儿,这回又有了孙女,应该满足了,就给刚刚降临人世的孙女起名满妹。



◆新中国成立初期,胡耀邦与家人合影。前左起:李昭、满妹、胡耀邦、胡德平,后为胡德华。

胡耀邦思想开明,作风民主,向来反对家长制。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主管团的工作,总是强调在教育引导青年的同时要照顾到青年喜欢自由活泼的天性特点,顺应青年的成长规律。对于自己的子女,他也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对于当时还比较敏感的青年婚恋问题,胡耀邦经常说,不要认为恋爱求婚是羞于启齿的事,年轻人应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家庭。女儿满妹在恋爱期间曾经穿了男友赠送的能够显身材的紧身衣,李昭批评她说不像个样子,胡耀邦则只是宽容地笑笑。

不断学习、追求进步

胡耀邦14岁就参加革命,从“红小鬼”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党内的大知识分子相比,他的学历并不高,只上过一年初中。走上革命道路后,胡耀邦始终保持着酷爱读书、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依靠自学成长为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领导人。毛泽东曾评价他说,耀邦是我们红军自己培养出来的秀才。

1952年7月,胡耀邦调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他的工作日程上没有周末,整天不知疲倦地工作和读书。虽然卧室和办公室仅一墙之隔,且中间有门相通,但他从来不倒在床上午睡,午后只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儿,看看报纸,打个盹儿,又起来工作。秘书高勇回忆第一次见面时,胡耀邦曾对他说,在工作之余,“如果还有时间,干什么呢?那就要多思考问题,多读书。”胡耀邦要求秘书,每出一本最新翻译过来的马列著作,都要及时购买,以便于他及时阅读。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胡耀邦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极大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修养。



◆赋闲在家的胡耀邦潜心读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有两年多的时间下放到位于河南省潢川县的团中央黄湖农场“五七”干校劳动。在从事艰辛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胡耀邦抓紧时间进行自学。为了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他每天都要学到熄灯为止。夏天蚊子咬,他就躲在蚊帐里读书;冬天寒气袭人,他就盖上被子看书。1971年10月,胡耀邦回到北京。从这时起到1975 年春天上党校学习班,他在家中度过了三年多的赋闲生活。他在读书学习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上街逛书店,看有没有新书出版。他自己曾说:“我的钱大部分用来买书了。”

胡耀邦热爱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给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满妹回忆说,自己儿时看到最多的、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不停地看书学习。她感叹地说:父亲抓紧点滴时间看书,一生手不释卷;他不但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而且勇敢地追求真理。大儿子胡德平回忆说,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最关注的仍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1971年9月,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的胡耀邦曾给胡德平回信,谈了很多问题,其中重点讨论中国的农业问题,畅谈了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设想。他以这种方式教育子女,要关注时局、心忧天下。他还多次教导子女,要多看几遍1956年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发表的文章,说毛泽东的目光一直看到了21世纪。

胡耀邦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读书学习成为胡家家风的鲜明特征。子女们依靠学习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大儿子胡德平毕业于历史专业,是《红楼梦》研究专家,发起成立了红学研究会。三儿子胡德华曾担任中科院软件中心负责人,较早参与和推动了中国软件事业的发展。女儿满妹投身医疗事业,曾留学美国,至今仍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等职务。

勤俭持家、厉行节约

胡耀邦出生贫苦农家,从小即习惯吃苦耐劳的生活。他怀着为穷人翻身解放而奋斗的信念参加革命,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克勤克俭中迎来了革命胜利。此后,无论工作岗位和职务如何变迁,胡耀邦都很注意戒奢以俭,他的衣食住行折射出一位伟大革命家高尚的生活品位,生活细节映照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家都崇尚简朴而又达观的生活方式。

胡耀邦的穿衣简朴洒脱。他在家时,夏天习惯穿个圆领汗衫,冬天则是一件旧灰色毛衣,五粒纽扣还不一样,有一粒是后来配的;脚上则一年四季都是穿一双拖鞋。只是外出参加会议时,才穿一双旧皮鞋和中山装。许多衣服穿了多年,已是缀满补丁,他也不舍得换新的。胡耀邦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女儿满妹直到十二三岁时,身上还没一件像样的衣服,只有两套可以换洗着穿。她回忆说:自己曾有一件紫红底带白点的灯芯绒上衣,一穿就穿了好多年;短了,外婆就给在袖口、下摆上接出一截又一截的黑色灯芯绒,穿了再穿。



◆伴随胡耀邦走过了解放战争全过程的皮箱。

胡耀邦的饮食也很简单。他平日里吃饭就是糙米饭加两小碟菜,菜是以辣椒和豆豉为主。深夜工作饿了时,秘书有时给他煮一小碟带皮花生,或在锅里烙几片白薯。1988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73岁生日,那时他正在湖南考察。这天傍晚,他在宾馆里向服务员要了一碗素面条,然后用小勺加了一点辣椒油,就津津有味吃了起来。几天之后,服务员才知道,这就是胡耀邦的生日晚餐。

胡耀邦的居所朴实无华。他逝世后,卧室依然保持离去时的样子。临窗的写字台上放有三部电话机,一本普通的台历,一副老花眼镜,十几支铅笔。他的床单上补丁连着补丁;枕头是用一件白色的针织背心缝制而成的,里面塞得全是一些破布条子。目睹此情此景,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们不禁潸然泪下。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胡耀邦出行配有公车,但他从不允许家人搭乘他的便车。当时,胡德华读书的学校在西郊,从学校附近坐公共汽车回家要两毛钱,但走到木樨地再坐无轨电车,只要七分钱。为了节省一毛几分钱,年仅十来岁的胡德华多次步行从学校一直走到木樨地。有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满妹想跟车出去玩,胡耀邦知道后生气地批评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享福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很穷,我们的革命还要继续,不然的话有人就要革我们的命。”

胡耀邦从来不坐进口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也只坐红旗轿车。他逝世后骨灰准备安葬在江西共青城。当时江西只有一辆红旗车,且经常抛锚。江西省委想用一辆奔驰车运送骨灰,但工作人员和家属都觉得不合适。为了尊重逝者的愿望,后来从湖北借了一辆红旗车,送了耀邦最后一程。

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胡耀邦个性乐观、待人真诚,为人光明磊落,嫉恶如仇,富有人格魅力。他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经历多个岗位的历练。无论是下放劳动、还是手握重权,胡耀邦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多次说:“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己。”廉洁是胡耀邦家风的鲜明特点。

胡耀邦对子女爱的深沉,却从不娇惯他们,而是寓厚爱于严管之中。他一贯反对搞特殊化,厌恶利用职权谋取私利。1968年,满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纸总厂当车工。一年之后,看到周围的同事陆续都去参军,她向胡耀邦的老战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求助,成为一名卫生兵。后来,她发现身边的战友陆续被推荐上大学,就给父亲写信,希望能托关系让她也有上大学的机会。胡耀邦很快回信说:“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是走的后门。现在又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封信彻底打消了满妹借助父亲关系的念头。

1978年12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时担任新成立的中央纪委第三书记,他更加重视廉政问题。1979年10月,胡耀邦收到上海一名党员的来信,信中对上海《辞海》编辑部向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首长每人送一套《辞海》提出批评,并建议胡耀邦收到赠书后,最好汇去书款。胡耀邦对此十分重视,于当月20日、27日两次作出批示,肯定信中提出的意见,并将自己收到的一套《辞海》按定价55元汇去。根据胡耀邦的批示精神,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出版社、杂志社自负盈亏,不准用公款给个人订购书、刊、报纸的通知。



◆有一句话常挂在胡耀邦的嘴边:要特殊化,走后门,没有!要马列,要真理,有!“心在人民,利归天下”是胡耀邦一生真实的写照。

胡耀邦对廉洁的重视得到了家人的有力支持。夫人李昭淡泊名利,严于律己。1982年,北京市委考虑到李昭不但是抗战干部,而且已经在北京工作了20多年,在市纺织局当党委书记已多年,因此不止一次提出要调她到市委组织部当部长。但李昭和胡耀邦都认为不妥,谢绝了这一安排。不仅如此,李昭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干部年轻化,主动从市纺织局的领导岗位上离任,退居二线到北京服装协会任职。一些大型国企又纷纷提出为协会买车,被李昭一概谢绝。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开始流行“吃喝风”和庸俗酒文化,胡耀邦对此十分反感。1988年8月,胡德平带着两个孩子去看在烟台休息的胡耀邦。胡耀邦乐呵呵地拿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给儿孙们诵读,边读边笑边称赞。他还引用李白的几句原诗戏作了一首《饮酒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这首诗既痛批了庸俗酒文化,也为教育家人提供了一面镜子。胡耀邦要求子女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行操守,要洁身自好,不与不良社会风气同流合污。

胡耀邦的廉洁深深影响了家风。在他任职期间,子女们唯恐有损父亲形象和影响党的声誉,都能够自觉做到“四不”: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严管亲友、风范垂世

胡耀邦经常说:“共产党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无私,才能做到无畏,做工作才有说服力。共产党员要求人家做的事情,首先要自己做到。”胡耀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他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家乡人、亲戚们都没能沾上一点光。

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也是一位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前即入党,解放初期曾担任过当地的党支部书记。后来因土改复查中的“左”倾错误被开除党籍和判刑。在此后的历次运动中,胡耀福的冤案一错再错,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才被平反,恢复党籍。在这个过程中,胡耀邦没有动用个人关系为哥哥说话。1961年,胡耀福等到北京请求胡耀邦帮忙解决家乡发电机问题,带了一些熏鱼、腊肉等家乡土特产,被他折合人民币 27.9元退回大队。胡耀邦还致信家乡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要求严禁亲属进京、不能公权私用。



◆胡耀邦把土特产折合成等值现金托人带回,并附上一张清单,处处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刚直不阿与坦荡无私的品性,也包含着对家乡百姓劳作的体恤之情。

1981年6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当晚,他就委托秘书电告家乡的党政领导,不能敲锣打鼓搞庆祝活动,不准哥哥外出作报告。1982年9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又定下了一条规矩: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不许家乡人向国家要物资、要资金和特殊优惠政策。

1983年5月, 国家计委决定在中南地区建一个炼油基地,长沙炼油厂想争取这个项目。厂领导找到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请他帮忙,承诺项目落实之后安排他的儿子胡德资到厂里工作。之后,胡耀福等人与长沙炼油厂有关领导一行前往北京。他们出发前拍了封电报给胡耀邦请他派车接站。胡耀邦知道后,直接通知湖南省领导不让他们进京。胡耀福等人上了火车离发车还有五分钟,有关领导来到站台,拿着扩音器喊道:“胡耀邦同志的家属请下车!”此事就此作罢。

1985年3月,曾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过的岳阳县委书记去看望在家务农的胡耀福,见他家境困难,就主动提出将胡德资安排在岳阳县物资局工作。胡耀邦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当即打电话给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要他立刻批示岳阳县委取消侄儿招工一事。就这样,胡德资去岳阳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给退回来了。此后,胡德资一直在家务农终老。

1985年7月,从北京传来胡耀邦生病的消息,胡耀福带上弟弟爱吃的土特产和几斤茶油赴京探望。当时,身份证还没有普及,胡耀福临出发前在村委会开了一个身份证明。他在长沙火车站排着长队买了一张站票,坐在车厢过道里,身上蹭满了过往旅客的鞋印。乘务员见他身上脏,以为是逃票的,就要查票,胡耀福掏出站票,同时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红格材料纸,上面清晰地写着:兹有我村村民胡耀福同志前往北京探亲,其弟胡耀邦系党中央总书记,特此证明,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委会。得知实情的乘务员和旅客十分震惊,大家纷纷掏钱想为胡耀福补一张卧铺票,可是都被他坚决拒绝,深知胡耀邦家规和为人的胡耀福不想让弟弟不高兴。

胡耀邦在任期间,没有给家乡人批过一张条子,给过一点特殊。直到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全都是普通农民。1992年,胡耀福逝世时,有乡亲给他写了一副挽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乡亲们对胡耀邦优良家风的颂扬。

胡耀邦被誉为“共产党人的良心”,这是对信仰和事业的赤诚之心,也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1959年秋,胡耀邦在河南视察共青团工作时曾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副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在谈笑中,胡耀邦将其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在胡耀邦的风雨人生路上,“心在人民、利归天下”是他精神气质的集中概括,这种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家庭和亲属,塑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尚家风。胡耀邦的优良家风既是他本人作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生动写照,也书写了共产党人优良家风的精彩篇章,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党史博采 incentive-icons
党史博采
全国公开出版的主流党史期刊。
1190文章数 891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