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日,万州区高峰街道的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黄葛树之声·理响高峰”理论微宣讲活动有序开展。从社区广场到农家院落,从政策解读到民生关切,这场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目标的微宣讲,正以接地气、冒热气的方式,让理论宣讲从“听到”迈向“听懂”,为基层治理和民生发展注入新活力。
聚焦“理论落地”,构建全方位宣讲体系
高峰街道自2024年起系统推进“黄葛树之声·理响高峰”理论微宣讲品牌建设,明确“每年开展312场次以上宣讲、推出4个以上宣讲作品”的目标,通过“五维发力”构建起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宣讲体系。
在队伍建设上,街道坚持“分层培育”:街道层面组建特色宣讲小队,常态化开展活动;村(社区)层面实现“一村(社区)一支队伍”,每月至少开展2场宣讲;同时通过“以赛促学”“专题培训”双轨并行,邀请理论专家和宣讲能手系统培训,培养扎根基层的宣讲骨干。
在阵地布局上,街道遵循“群众集中地即阵地”原则,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各村(社区)打造宣讲阵地并建立数据库,强化“建管用”一体化,结合时事政策、产业发展、民俗传统等常态化开展活动,坚决杜绝“建而不用”,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紧扣“民生关切”,让理论宣讲“有温度”
“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大道理’变成‘贴心话’。”高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品牌建设始终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将“要讲的”与“想听的”深度融合,面对党员干部重点讲党的创新理论,面对社区居民讲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政策,面对企业员工讲惠企政策,真正让理论宣讲“精准滴灌”。
在近期开展的系列活动中,这一理念得到生动实践,高峰社区文体广场上,宣讲员倡导居民共建共享文明社区;鹿山社区将宣讲搬到黄桷梁院子,围绕医疗保障政策展开详细解读,让居民清晰了解自身权益;吟水村、赵家村结合本村实际,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激发村民奋斗热情。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宣讲,让理论从文件走向生活,从会场走向人心。
创新“形式载体”,让理论传播“活起来”
为破解“说教式”“灌输式”宣讲难题,高峰街道探索“听、答、讲”互动模式,通过“听群众说、答群众问、讲党的理论政策”,打造沉浸式宣讲场景。同时,将理论宣讲与非遗文艺深度融合——快板、竹琴、车灯等本土艺术形式被引入宣讲现场,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新思想;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群众语言、典型案例把理论讲清讲透,确保“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
在传播效能上,街道构建“线上+线下”矩阵:一方面通过抖音号、视频号及时发布宣讲视频、金句;另一方面每月择优录制2期微宣讲视频,通过圈群和区属媒体广泛传播,每季度在“黄葛树之声”专栏推出宣讲报告或视频,扩大理论传播覆盖面。
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品牌走深走实
为确保宣讲活动常态长效,高峰街道建立“一本账”管理机制,如实记录并每月上报宣讲人员、时间、主题、受众等信息,压实责任链条;将宣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意识形态专项检查及村(社区)书记党建考核,每季度晾晒通报,每年评选先进集体(个人)及优秀作品,与文化强区建设评优表彰挂钩;同时通过三峡融媒体中心加强宣传报道,总结推广各村(社区)好经验,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理论宣讲”到“理论共鸣”,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高峰街道的“黄葛树之声·理响高峰”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生根发芽”。正如参与宣讲的鹿山社区居民王女士所言:“以前觉得理论离我们很远,现在坐在院子里听宣讲,政策讲得明白,问题答得实在,心里更亮堂了!”未来,随着品牌建设的持续推进,高峰街道将进一步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万州凝聚更广泛的群众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