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冬日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四方坡村。沿着整洁的村道前行,可见月季花在道路两旁肆意绽放,娇艳欲滴。村民们手持扫帚,认真清扫着街道,那专注的身影与干净整洁的村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面。谁能想到,这个毗邻工业区、曾因流动人口激增而饱受“脏乱差”困扰的城郊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沙文镇“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行动的标杆示范。村民孔令婕妤家门口,一块“清洁文明户”的荣誉牌格外醒目,她满脸笑容地说:“现在环境好了,住着别提多舒心啦!”
四方坡村的蜕变,仅仅是贵州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贵州锚定“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实践,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一场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美丽革命”,在黔贵大地广袤乡村如火如荼地展开。
精准破题:靶向发力祛沉疴,重塑村容展新姿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要的是破解难题。贵州直面农村环境中的老大难问题,以“两清”为突破口,精准发力,为乡村“舒筋活骨”。
在黔南州福泉市牛场镇,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群众齐心协力,定期沿着公路、背街小巷、沟渠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认真清理堆积的杂物、枯枝杂草和建筑垃圾。
“清理之后变化可大啦!以前人行道上乱堆乱放随处可见,走路都不方便。现在好了,人行道上的沙石不见了,看着清爽又安逸。”牛场镇马龙井村村民李景才感慨地说。
贵州各地积极引导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从收拾好房前屋后做起,逐步实现摆放有序、庭院整洁、村庄清洁,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残垣断壁,既是安全隐患,也影响着村庄的整体风貌。对此,贵州并非“一拆了之”,而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结合实际情况,有序进行清理、修缮或改造,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提升了村容整洁度。
在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石塘村,一堵开裂的土坯墙让村民何仕华担忧了五六年,“以前一到雨季就掉砖,孩子们都不敢在附近玩。”随着“拉网式”排查和分类整治的推进,这堵危墙被顺利拆除,何仕华的“心病”得以根治。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清理残垣断壁工作已覆盖行政村(涉农社区)4787个,已采取拆除、修缮、改造、管控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村容村貌整洁度大幅提升。
解难题并非一头热,如何让群众积极参与才是确保整治成果长效保持的关键。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高台村,当地推行“和美积分”制度,将环境整治与量化奖励紧密挂钩。通过政策宣讲和积分兑换等方式,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环境维护的积极性,推动乡村环境从“脏乱差”向“洁净美”成功转型。
系统施治:提质增效夯基础,擦亮生态好底色
在破解“脏乱差”表象的同时,贵州更着眼于夯实民生短板,通过“两改”提升生活品质,通过“两治理”系统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擦亮宜居底色。
“厕所革命”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环。在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敦荣村拉龙组,村民柏金香家新改建的卫生厕所整洁明亮,冲水马桶、瓷砖墙面、通风窗一应俱全。“以前上厕所难、环境差,一到夏天味道特别大,现在好了,如厕方便又卫生。”柏金香笑着说。
贵州将“改厕”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按照“群众自愿、政府补助、统一标准”原则推进,并注重后期管护。今年以来,全省已完成改厕15.3万户。
同步推进的“改圈”行动,有效破解了人畜混居、气味扰邻难题。在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村民王芳家的猪圈实现了“华丽转身”。曾经低矮潮湿、气味难闻的简易猪圈被拆除,在统一规划的区域建起了标准化养殖点。
王芳一边在改造后整洁的庭院里晾晒新做的蜡染,一边笑着说:“猪住得舒服,长得也好,关键是寨子里再也闻不到那股味儿了,房前屋后干净清爽,心情都跟着变好了。”
污水和垃圾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难点。最近这段时间,在铜仁市松桃县牛郎镇中寨村倒马坎组,到处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进行污水管网铺设。“这个污水处理项目,能有效解决村里100余户人家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龙学伟说,等全部完工后,村里的环境卫生会得到极大改善。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的“新时尚”。每天上午,村民李明芬都会将厨余垃圾倒入门口的绿色小桶,塑料瓶、废纸板则放入蓝色桶。
“一开始觉得麻烦,现在习惯了。你看,垃圾分好类,村里保洁员收走也方便,送到处理站还能‘变废为宝’。”李明芬说。
通过统一设计、政府补助、农户自建、技术指导、资金监管和示范户带动,贵州稳步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目前,全省已完成改圈14665个,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7.9%,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4.4%。
内生蝶变:机制创新聚合力,振兴动能促发展
贵州各地在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过程中,注重机制创新,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将环境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合力。
机制创新是确保整治成效可持续的关键保障。其中,“谁来干”是首要问题。
在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西城社区大竹村、醒狮镇平寨村等地,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以及积分制、卫生评比等方式,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劳动后还可以积分,换点生活用品,我很愿意参加卫生治理活动。”大竹村村民岑发珍高兴地说。
“我们通过院坝会、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固定每周开展大扫除,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环境好了,我们住得舒心,通高速后游客增多,大家脸上更有光。”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镇柳寨村党支部书记黄元猛说,村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
环境改善的最终目的是赋能发展、造福于民。乡村颜值的提升,直接催生了“美丽经济”。
在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把士村,环境整治后,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全村34家民宿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实现产业收入380万元。镇宁县高荡村结合“两清两改两治理”推进“小三园”打造和庭院绿化。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高荡村年接待游客达18.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20万元。乡村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环境整治释放的生态红利正不断转化为经济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迈进。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本土化实践,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展现贵州和美乡村新风采,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