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措辞强硬的文章,直指台海局势,并点名日本。如果日本敢武力插手台海,那么日本全境都将成为战场。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24小时,驻日美军为期两周“演习”后迟迟未撤的“堤丰”导弹系统,突然悄无声息地撤出了日本。
这场看似偶然的连环动作,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战略博弈?美国为何突然“切割”日本?又为何选择此时撤离导弹系统?
![]()
早在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中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日本将依据集体自卫权出兵干预。
她不仅把台海问题称为“存亡危机事态”,还声称要与美军一道应对。这番话一出,等于是直接把日本绑上了“台独战车”。相比以往模糊而灵活的表态,这次几乎是把所有的退路全都封死。
日本政坛一度维持的“战略模糊”,就此被打破。过去几十年,日本在台海问题上从来没有这么明确过。他们更多是口头上呼吁“地区稳定”,表面维持中立,心里却靠向美国。
![]()
这次高市早苗的言论,不仅是激进表态,更被外界广泛认为是日本右翼势力借机推动修宪、扩军、打破和平宪法限制的政治手段。
中方的回应,毫不含糊。11月16日,《解放军报》罕见以极其尖锐的语言发出警告,文章中明确指出,如果日本敢武力介入台海冲突,那么日本全国都可能沦为战场。这是对日本最高级别的战略威慑。文章没有模糊空间,也没有外交辞令,而是直接把矛头指向日本本土。
![]()
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动作也在同步展开。东部战区的055型驱逐舰“拉萨舰”在东海海域首次公开演练了对陆模拟打击;火箭军展示了“东风-26”中程导弹实弹发射画面,这款导弹射程超过4000公里,覆盖整个日本毫无问题。
空军轰-6K轰炸机编队也进行了常态化巡航;而“无侦-10”高空无人侦察机,已具备对西太平洋长时监控能力,能精准捕捉“堤丰”系统的部署轨迹。
![]()
这些动作并不是简单的演练,而是体系化威慑的组成部分。从“发现目标”到“锁定位置”,再到“实施打击”与“效果评估”,中国已经构建起完整的“侦察—打击”闭环系统。而堤丰系统这种陆基导弹平台,机动性有限,极易成为打击对象。
日本内部的局势,也在悄然变化。高市早苗的言论引发了中国多部门的强烈抗议,她不仅不撤回,还反过来指责中国驻日外交官。
![]()
日本国内对此也有分歧,一些政界人士担忧是否已经把中国彻底惹怒,经济界更是感到压力巨大。高市早苗原本想借台海问题为自身政治加分,结果却把局势推到了失控边缘。
就在这一切僵持之际,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了。11月17日,日本防卫省突然通知地方政府,美军已经将部署在山口县岩国基地的“堤丰”导弹系统全部撤走。整个过程非常低调,没有举行任何公开仪式,装备分批通过军用运输机和滚装船悄然离开。
![]()
美军的这一步,出人意料。这套系统今年9月才刚部署完成,原说是演习两周,实际上拖了数月也未撤,直到中方发出警告后才突然离开。而且撤离的节奏极快,指挥车、发射车、导弹全部转运至关岛和夏威夷。
这一撤离背后,透露出美国严肃的战略考量。美国兰德公司早在2024年初发布报告指出,在中国远程打击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部署在第一岛链的高价值装备生存率越来越低。堤丰系统虽然先进,但在中国密集火力面前,极可能成为“活靶子”。与其等着被摧毁,不如主动撤回。
![]()
更关键的是,美国并不想被日本拖下水。对美国来说,高市早苗这类激进言论不仅透支了美日同盟的信任,也有可能把美国拉进一场不想参与的正面冲突。中美刚刚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协议,美国经济还在复苏中,不愿因日本的一厢情愿而破坏现有局面。
这种撤离,其实是美国对日本政策的一次“切割”。美国国防部事后仅以“常规兵力调整”解释,没有提到中方威慑内容。但从时间点来看,美军的撤离几乎与《解放军报》的文章同步,几乎可以判断,美方已经意识到局势升级的严重性。
![]()
日本方面显得非常被动。刚刚还高调欢迎堤丰系统,说这是保障“西南诸岛安全”的关键力量,转眼美军就撤了。原本希望借助美军加强威慑的算盘落空了,高市早苗的战略部署也遭遇重创。
为了填补堤丰留下的能力空白,日本防卫省紧急调整计划。准备在2025年全面列装国产12式岸舰导弹改进型,射程从200公里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这说明日本不想就此罢手,而是打算用国产装备补位,继续推进远程打击能力建设。
![]()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加强与美军的协同作战系统整合。2024年8月的“东方之盾”联合军演中,日本自卫队首次向美军提供目标情报,由美军实施打击。这种“分工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日本进一步融入美国亚太军事体系的表现,只不过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示,美日同盟不应成为危害地区和平的工具,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原则,强化军力的做法只会增加自身安全风险。这既是警告,也是在划红线。
![]()
除了军事和外交动作,中方还展开了实地行动。11月16日上午10点15分,四艘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两个小时后才陆续离开。这一行动恰好发生在《解放军报》发声当天,具有极强的政治信号意义。
日本方面立刻表达抗议。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17日记者会上表示,已经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严正抗议”。但对中方来说,这种抗议并不会改变既定战略目标,而是日本再次被动应对的表现。
![]()
就在日本忙着抗议时,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考德尔访问日本。他一边“理解”日本对台海局势的担忧,一边又提出一个新要求:希望日本将国防预算从GDP的2%提高到5%。这等于变相叫日本多花军费、承担更多责任,而不是给出实质性军事支持。
美国的算盘其实很清楚。他们不愿正面冲突,又不想放弃在亚太的影响力,因此通过“离岸平衡”策略,把日本推到前线,自己则“遥控指挥”,既能打压中国,又能维持战略主动。
![]()
对高市早苗本人来说,这次外交试探彻底失败。她原以为通过激进表态能获得美国更多支持,结果反被美国“切割”;想要提升日本影响力,反而引来了中国的全面反制;想要掌控自民党,结果连国内支持率都在下滑。
更有分析指出,她的涉台言论极可能是麻生太郎背后授意。麻生想借她打头阵推动修宪议程,但如今形势失控,麻生自然不会自己背锅,舆论也开始出现要换人的声音。像小泉进次郎这样的新生代,正在成为潜在接班人。
![]()
整个事件的最大转变,是中国战略思维的全面升级。中方不再仅仅把台海局势视为“内政”,而是明确表态,如果有外部势力试图插手,那么他们的本土也将被纳入战场范畴。这种战略警告,已经改写了地区安全规则。
中国不是在吓唬谁,而是在重新定义战争成本。如果真有人想把台海变成“亚洲版乌克兰”,那中国就会打破这种代理战争格局,把战场扩展,让挑衅者也无法独善其身。
![]()
现在的局势,已经从“台海冲突是否爆发”,转变为“谁敢掺和,谁就得承担后果”。这是一种新型的战略威慑,也是一种主动权的拿回。
从高市早苗的激进言论,到《解放军报》的强硬警告,再到美军的突然撤弹,这场围绕台海的博弈,已经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对峙,更是中美博弈的一部分。美国选择“抽身”,日本陷入孤立,而中国则通过一整套军事和外交手段,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
![]()
这场危机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还要看日本内部是否清醒,也要看美国是否愿意放弃操控东亚的野心。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摆布的角色。
信息来源:
[1]“堤丰”中导发射装置撤离驻日美军基地 央视新闻
[2]解放军报:日本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必遭迎头痛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