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8 日,初冬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亳州市高新区市政公园的林间小道上。枫叶如丹、银杏似金,常青的松柏点缀其间,层林尽染的斑斓色彩与静谧湖水交相辉映,将远处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宇纳入画卷。晨练的老人沿着环湖步道舒展筋骨,孩童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年轻情侣依偎在长椅上闲话家常,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与生活的暖意。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冬日图景,正是亳州市多年来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从皖北平原上的传统农业城市,到如今生态宜居的绿色新城,亳州用一场深刻的生态蝶变,让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写下了精彩答卷。
![]()
“以前一到冬天,雾霾天多的时候,出门都得戴口罩,现在天天能看到蓝天白云,公园逛着都舒心!” 家住高新区的市民王建国老人的感慨,道出了 600 多万亳州人的共同心声。这份舒心背后,是亳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战场上的不懈攻坚。作为皖北地区工业与农业交织的城市,亳州曾面临着空气质量改善的多重压力,但近年来,该市以 “钉钉子” 精神破解污染难题,创新推出生态环境非现场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用电监控、视频巡查等科技手段,对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全天候 “隔空监管”,既减少了对守法企业的正常生产干扰,又能精准捕捉治污设施运行异常等问题,让环境监管更高效、更精准。
![]()
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亳州建立起 “源头管控、过程严管、末端追责” 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物料堆放等领域专项整治,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 2335 辆,整治各类高污染锅炉 525 台,让城市空气更清新。一系列扎实举措换来了沉甸甸的成果:2024 年,全市 PM2.5 平均浓度降至 39 微克 / 立方米,提前达成 “十四五” 规划目标,位居皖北 6 市第 2 位,成为皖北地区唯一实现同比改善的城市;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 75.7%,重污染天数仅 1 天,较上年减少 5 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各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无酸雨发生,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亳州天空的常态。
![]()
“小时候家门口的小河又清了,夏天还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 谯城区十河镇的年轻人李阳每次回老家,都能感受到水环境的明显变化。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基,亳州市深谙 “绿水青山” 离不开 “碧水长流”,将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多点发力打通治水 “最后一公里”。在城市,通过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容,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在乡村,建成近百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从源头遏制污水乱排乱放现象,让农村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问题,亳州建立 “排查 — 治理 — 管护” 长效机制,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日常工作,组织专业力量对全市河流、池塘进行拉网式排查,累计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484 条,整治入河排污口 139 个。曾经的 “黑水沟”“臭水塘”,经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植被种植等综合治理,陆续变身 “景观河”“幸福湖”,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生态休闲区。水质的持续改善,让亳州的水环境质量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 年,全市 13 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 92.3%,4 个省考断面优良比例保持 10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在城乡各地随处可见。
![]()
与此同时,亳州的声环境质量也在稳步提升,2024 年主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均值 61.3 分贝,强度等级为 “一级”,综合评定等级为 “好”;区域声环境噪声均值较上年改善 3.7 分贝,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 96.9%,夜间达标率 87.5%。安静的街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共同构成了亳州宜居宜业的生态底色,让群众的幸福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
生态建设既要扮靓城市 “面子”,更要做实乡村 “里子”。在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小王庄,曾经房前屋后堆满废旧砖瓦、公共空间被杂物侵占的杂乱村庄,如今已蜕变为远近闻名的 “五小园” 示范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公园错落有致,旧砖瓦砌成的花坛、废木料搭起的篱笆、老石磨变身的景观小品,既保留了浓浓的乡愁记忆,又提升了村庄的生态功能。“短短两个月,俺们村就大变样了!这是大家一起变废为宝,花小钱办成的大事儿。” 村民张允站在村口的凉亭前,脸上写满了自豪。
![]()
小王庄的蝶变,源于谯城区创新推行的 “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建、自己管” 的 “四自” 模式。在 “改进作风、访企入村” 专题行动中,村干部挨家挨户倾听村民心声,通过 “议事会”“板凳会” 收集群众诉求,发动群众全程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和管护。村民们纷纷出钱出力,吕林无偿提供宅基地建设广场,王西海捐砖 500 块,程修荣捐瓦 3000 块,有建筑技能的村民主动承担施工任务,让村庄改造在低成本、高效率中推进。为了巩固整治成果,村里还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全村 32 户家家都有 “责任田”,谁家的菜园谁管护,谁家的果园谁维护,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
如今的小王庄,水泥路平坦宽敞,健身广场欢声笑语,夜晚的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美丽家园贡献榜” 上的名字见证着每个人的付出。这种群众唱主角的治理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更构建起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截至 2025 年 8 月,谯城区各乡镇发动群众筹资筹物折算约 470 万元,筹劳 6300 余人次,新建村民议事亭 54 座,安装路灯 720 盏,加宽和整修巷道 64 条,打造 “五小园” 587 处,13 个村庄参照小王庄模式完成改造,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了 “旧貌换新颜”,和美乡村的新风貌正在皖北大地徐徐展开。
![]()
湿地是 “地球之肾”,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蒙城县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芦苇摇曳、水波荡漾,成群的水鸟在水面嬉戏觅食,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作为亳州市湿地保护的标杆,这里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众多动植物的栖息乐园。亳州市现有湿地总面积 28674 公顷,建成湿地公园 5 处,其中国家级 3 处、省级 2 处,湿地保护率达 54.55%,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制度保障与科技支撑的双重发力。
![]()
2024 年 1 月 1 日,《亳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安徽省首个地级市制定的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标志着亳州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压实保护责任,亳州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湿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参照成立相应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同时,深化林长制改革,全市 3234 名护林员常态化开展巡林巡护,2024 年各级林长巡林 19.5 万次,护林员巡护 37.4 万次,形成了全覆盖、无死角的保护网络。
![]()
在科技赋能方面,亳州市与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对省重要湿地进行系统监测,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2024 年,该市争取省级资金 200 万元,对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通过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生态观光功能,让湿地成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
如果说湿地保护是对自然生态的守护,那么废弃矿山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则是对受损生态的修复。在涡阳县天静宫街道,昔日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区,经过削坡填坑、覆土育肥后,已蜕变为绿意盎然的优质旱地,玉米迎风摇曳,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国营轮窑厂旧址复垦后成为农村宅基地,农房前后绿树成荫,文化墙绘讲述着生态转型的故事;废弃矿坑改造的 “坑塘水面” 碧波荡漾,既化解了 “生态包袱”,又成为缓解当地灌溉难题的 “富民水源”。
![]()
在亳州煤业有限公司袁店二井煤矿,“82 采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 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该项目于 2024 年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1663.09 亩,恢复耕地 1201.32 亩,构建起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 的高标准农田格局。治理后的沉陷区,不仅有效减少了矿山企业的征地费用,恢复的耕地返还居民耕种,水塘发展水产养殖,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渠道,更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2025 年,亳州市拟治理废弃矿山 8 座,均已进入竣工阶段,同时持续推进临时用地复垦,完成复垦项目 36 宗,让更多受损土地重披绿装,化 “生态包袱” 为 “生态财富”。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亳州市始终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碳达峰试点城市,亳州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通过开展重点领域节能监察和诊断,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快用能设备更新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绿色发展能级。
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亳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 2025 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 488.8 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58%,位居全省首位。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7.1 万辆,1768 个公共充电桩遍布城乡,让绿色出行更加便捷;绿色建筑开工比例实现 100%,低碳理念逐步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探索智慧生态管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等模式创新,亳州正逐步构建起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从市政公园的初冬盛景到乡村的清澈河水,从湿地的生机盎然到矿区的复绿良田,从城市的蓝天白云到群众的幸福笑容,亳州的生态蝶变,是一场关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一份书写在皖北大地上的民生答卷。近年来,亳州市生态质量指数稳步提升,2024 年达到 49.26,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监测结果均未发现超标现象,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场蝶变,见证了亳州市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彰显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责任担当。在这里,生态保护不再是单纯的环境任务,而是融入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核心要素,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从企业的绿色转型到群众的自觉参与,从制度的不断完善到科技的持续赋能,亳州用实际行动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民生财富。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亳州正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皖北绿城将更加宜居宜业,绿色发展的成果将惠及更多群众,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生态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亳州经验”。而那片浸染在初冬阳光中的市政公园,那些流淌在城乡之间的清水绿岸,那些绽放在群众脸上的幸福笑容,都将成为这场生态蝶变最生动的注脚,见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