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在少年们的臂弯间流淌,大地在开拓者们的舞步中苏醒,朵朵“芍药”在微山湖畔的夜色中绚烂绽放……在“舞动千万家”山东省第五届优秀群众舞蹈(村舞)作品展演现场,阳信县洋湖乡的33位农民演员,以一支原创村舞《幸福像花儿》,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他们从田间地头走来,用质朴而充满力量的鼓子秧歌,讲述着劳动、希望与幸福的山东故事,也标志着一个乡镇“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生动实践,正结出丰硕果实。
![]()
从“观众”到“创文化”的深层跃迁
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洋湖乡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把群众放在舞台中央。《幸福像花儿》的33名演员,全部都是来自该乡14个村庄的普通农民。他们将引黄灌溉的集体记忆、劳动创造的由衷喜悦、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全部融入了舞蹈的每一个动作。
这种“农民演、演农民、为农民”的创作逻辑,让作品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与生命的质感。在这里,文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成为了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深层跃迁,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文化自信与主人翁意识。
为了让文艺的种子在全乡生根发芽,洋湖乡全力构建人人可参与的文化新生态。该乡累计建成各类文化阵地40余处,实现了行政村文化设施全覆盖。依托“秧歌人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集展演、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并将文化服务嵌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村村有队伍、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演”的常态化机制,真正让文化服务从“一阵风”变成了“四季春”。
![]()
让乡土艺术既有“土味”更有“品位”
“文艺赋美”绝非简单的热闹,洋湖乡以高品质内容和鲜明品牌,不断提升着乡村文化的审美高度。
在艺术品质上,洋湖乡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严格保留鼓子秧歌“稳、沉、韧、豪”的基本韵律和代表性阵型,守护其作为鲁北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大胆引入现代舞美理念,通过“雕塑式”的肢体语言、象征“黄河水”的流动穿插、“芍药绽放”的意象造型,赋予了传统秧歌以诗意的当代表达。
同时,洋湖乡成立非遗调查团,系统整理口述史,编撰《鼓子秧歌校本课程》等20余万字成果,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确保了“老味不丢、新腔出彩”。
在品牌塑造上,洋湖乡着力构建“鼓子秧歌”文化IP体系。以《幸福像花儿》为代表作,连续在省市级展演中收获好评;打造“秧歌人家”文旅品牌,策划民俗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开发文创产品。如今,“看秧歌、游洋湖”已成为区域文旅新风尚,鼓子秧歌也从地方民俗跃升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洋湖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洋湖乡将“文艺赋美”置于乡村振兴的全局中系统谋划,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非遗+文创”融合,依托鼓子秧歌与万亩芍药花海资源,洋湖乡打造了“春赏花、夏观演、秋研学、冬节庆”的全季旅游产品体系。2025年1-10月,该乡接待游客12.3万人次,直接拉动相关消费1500余万元,形成了“艺术引流、业态增收、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治理,涵养文明乡风。常态化的全龄段秧歌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群众在排练和演出中提升了文明素养,更积极地参与“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创建。文艺活动的繁荣有效填补了精神文化的空白,营造了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治理生态。今年以来,该乡已创建市级、县级特色庭院60个。
文化赋能人才,构建传承梯队。洋湖乡构建起“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体系,发挥老艺人“传帮带”作用,并与高校合作建立研学基地,在中小学开设系统课程。目前,一支200余人、覆盖全年龄段的本土文艺队伍已经形成,为“文艺赋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从鲜活的田间到璀璨的舞台,从古老的节庆到崭新的品牌,阳信县洋湖乡用铿锵的鼓点和奋进的舞步证明:当人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角,当传统被赋予时代的新意,文艺便能真正“赋美”乡村,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精神丰盈的壮丽画卷。
记者 姚行彬 通讯员 周宵航张艺骞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