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朝鲜历史学研讨会搅动东北亚地缘风云,千年宿敌四字从平壤传出,为何会让日本政坛震动?
高市早苗上台不足一月连出险棋,是低估了历史重量还是另有图谋?当朝鲜用千年史笔勾勒对手轮廓。
当日本右翼试图改写战后秩序,这场历史记忆与当代政治的碰撞,正将地区安全推向未知。
![]()
朝鲜如何用千年历史编织战略话语
2025年11月12日,朝鲜社会科学院那场名为历数千年宿敌日本罪状的研讨会,与其说是学术讨论,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叙事发布会。
《劳动新闻》用近乎仪式化的笔触记录下细节,研究员曹希胜、赵明哲等学者没有罗列枯燥的历史年表,而是选取了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切片。
1592年壬辰倭乱中丰臣秀吉的侵略铁蹄,和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后创氏改名的文化奴役。
这种叙事选择极具深意,前者代表军事征服的暴力,后者象征文明存续的危机,两者叠加便构成了"千年宿敌"的完整逻辑链条。
朝鲜这套叙事策略深谙东北亚地缘政治的记忆密码,不同于欧洲通过集体记忆构建欧盟认同,东北亚的历史记忆长期扮演着区隔性符号的角色。
朝鲜将日本定义为千年宿敌,既激活了半岛民众对殖民历史的集体创伤,又为自身塑造了历史正义守护者的形象。
尤其巧妙的是时间节点的把控,高市早苗上台仅28天,朝鲜就抛出这份历史账单,其潜台词很明确。
你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右翼史观之上,我的回应就要用更厚重的历史正义来对冲,这种将历史纵深转化为政治筹码的手法,让原本的双边摩擦获得了文明对抗的张力。
![]()
高市挑衅背后的历史修正主义暗流
高市早苗显然没读懂这份历史密码,这位被日本媒体称为安倍政治衣钵传人的首相,在上台首月就以三重挑衅点燃了东北亚的火药桶。
11月7日国会答辩中,她将台湾有事与日本存亡危机捆绑的言论,不仅突破了中日建交的政治底线,更触碰了朝鲜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事务的历史敏感点。
而推动防卫费提前达标2%、加速部署战斧导弹的军事动作,则让朝中社敏锐捕捉到军国主义复活的信号,直接痛批其仍执迷于大东亚共荣圈旧梦。
深入分析便会发现,高市的冒险并非孤立行为,而是日本保守势力三十年历史修正主义的必然结果。
从桥本龙太郎时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到安倍晋三推动的战后体制突破论,日本右翼一直在系统性解构东京审判史观。
高市不过是把这种暗流摆到了台面上,她否定的不仅是具体历史事件,更是战后东北亚秩序的法理基础。
朝鲜对此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他们引用《开罗宣言》日本主权限于四岛的规定,揭露高市言论的法理荒谬性。
用军国主义后裔的定性,直指其历史认知的根本缺陷,高市最大的战略失误在于,她以为背靠美国就能为所欲为。
却忘了东北亚每个国家都带着历史记忆的防刺背心,这种低估历史重量的傲慢,只会让日本在地区事务中更加孤立。
![]()
朝鲜双轨应对的智慧与困境
面对高市的挑衅,朝鲜祭出了历史+军事的双轨应对策略,在舆论战场,朝中社持续发布评论文章,将高市政府描绘成战后秩序的破坏者。
用绝不能袖手旁观的强硬表态争取中俄韩等国的潜在支持,这种话语构建非常巧妙,它没有将冲突局限于朝日双边。
而是上升到维护东亚历史正义的高度,从而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在军事层面,朝鲜近期密集的导弹试射活动,则与舆论战形成完美呼应,历史账要算,现实威胁更要防。
但这套组合拳也暗藏风险,朝鲜将历史记忆过度政治化,可能陷入对抗螺旋的困境:越是强调千年宿敌,越容易强化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压缩外交谈判的空间。
而高市政权若在压力下进一步倒向美国,可能引发东北亚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
事实上,东北亚的安全困境从来不是历史仇恨能简单解释的,它更关乎现实利益的平衡。
朝鲜的历史叙事需要警惕滑向极端民族主义,而日本更该明白,真正的大国崛起不在于军事扩张,而在于能否真诚面对历史原罪。
毕竟,当历史记忆成为对抗的武器而非反思的镜子时,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国家都将是潜在的受害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