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据第四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上的消息,全国146万亩互花米草清除任务全面完成,其在我国的无限扩散态势得到根本性遏制。作为困扰我国滨海湿地数十年的“生态杀手”,互花米草的全面清除,不仅是一项具体生态工程的重大成果,更是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下一场意义深远的标志性战役的胜利。成果令人振奋,其背后的经验与启示,也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互花米草的入侵与扩张,曾是我国滨海地区一道刺眼的“生态毒瘤”,被沿海居民称为“绿色沙漠”。这种源于北美的植物,自引入后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迅速反客为主,排挤土著物种,威胁红树林生存,导致滩涂生态系统退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的生态平衡,而且还会阻碍潮水正常流动,降低江河入海口泄洪能力,堵塞航道。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清除任务的全面完成,意味着我国成功阻挡了这位“海滩霸主”的强烈攻势,显著降低了沿海地区生态风险,为筑牢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如今取得这一标志性成果,并不容易,这得益于科学规划、强力执行与持续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系统部署。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牵头,连续召开专项工作会议,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将防治工作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予以推进,体现了坚定的意志和决心;2022年起国家林草局、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更是联合启动了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
其次是措施上的精准与协同。治理并非简单的“一拔了之”,而是探索并综合运用了刈割、翻耕、水位调控等多种物理、生物方法,力求在清除入侵物种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对原生环境的二次伤害。
最后是沿海多地的积极实践。浙江创新运用“数字化+卫星遥感技术”,打造互花米草防治跟踪监测应用场景,通过计算机自动遥感解译疑似图斑。山东实行分区分类治理策略,根据不同区域环境特征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在机械难以进入的易陷区、不宜开展翻耕的河流和沟渠两侧,推进“环境友好型试剂”治理方法试点应用,提升防治效率。广东则鼓励各地在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种植红树林,统筹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
互花米草治理的成功实践,也为其他类似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对于生态入侵问题,必须树立起“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的主动防控思维,一旦形成规模,治理成本将成倍增长。同时,它强调了科技支撑的重要性,无论是精准监测、高效清除手段还是生态修复技术,都离不开科研力量的深度参与。此外,跨区域、跨部门的联防联治机制至关重要。生态系统无界限,入侵物种的流动性决定了任何单打独斗都难以奏效,必须建立起信息互通、行动协同、责任共担的治理网络。
未来,要持续降低互花米草复发扩散风险,还需将“防治结合,长效管护”的先进理念坚持下去。对此,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同志也表示,下一步工作重点已明确转向后期管护,通过构建逐级包保的责任体系、利用新技术手段强化监测、划定不同管护区域分类施策、对管护情况开展综合评估等,持续巩固清零成果,防止死灰复燃。这种从集中攻坚向常态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是确保生态修复成果能够长期维系的关键手段之一。
维护生态安全,就是守护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互花米草的成功清除,不仅收复了沿海地区被侵占的生态空间,更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也要看到,全球范围内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依然存在,新挑战随时可能出现。应系统总结提炼治理互花米草的成功经验,将其转化为更具普适性的制度成果和行动指南,应用于更广泛的生态保卫战中,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