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面对陪诊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需从制度设计、标准制定、监管强化与生态优化四个维度构建规范体系,为陪诊服务行业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
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推轮椅,陪独自就诊的年轻人做检查……陪诊师能帮助提高就诊效率,节省患者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多重法律风险。对此,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陪诊服务相关行业规范,同时加强陪诊师的素质培训、资格认证与行业自律。(11月14日《工人日报》)
陪诊服务作为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缓解患者就医焦虑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然而,其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目前仍处于“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一方面,陪诊师的准入门槛模糊,从业人员的资质、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甚至引发医疗事故或纠纷;另一方面,服务过程中的权责边界不清,如隐私泄露、财务安全、医疗决策的越位代理等问题,均可能侵害患者权益。此外,缺乏标准化的服务合同与保险保障,也使得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维权与责任认定将面临重重困难。因此,要确保这一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亟需将其纳入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从而真正守护好患者的健康与安全,让这份“陪伴”更有温度与保障。
面对陪诊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需从制度设计、标准制定、监管强化与生态优化四个维度构建规范体系,为陪诊服务行业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
制度设计层面,需明确职业身份与法律地位。 将“医疗陪诊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界定其服务范围为非医疗性辅助服务,包括协助挂号、陪同就诊、代取药品等,严禁涉及诊断、治疗、用药建议等医疗专业行为。同时,通过立法明确服务过程中患者隐私保护、意外责任划分等权责关系,为纠纷解决提供法律依据。
标准制定层面,需建立全链条服务规范。 制定全国统一的《陪诊服务规范》,细化服务内容、时间安排、工作流程等标准。例如,要求服务前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为行动不便者配备辅具;服务中建立电子化路径导航系统,减少误号风险;服务后通过区块链技术留存服务记录,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同时,推行分级定价机制,设立普通陪诊、特殊人群陪诊、特需服务等阶梯式价格,避免恶性竞争。
监管强化层面,需构建“双备案一公示”机制。 服务机构需在卫健部门备案资质,从业人员在行业协会备案执业信息,服务收费标准在市场监管平台公示。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清朗行动”,严厉打击倒号牟利、虚假宣传等行为。
生态优化层面,需推动多方协同共治。要鼓励三甲医院设立陪诊服务中心,探索“医务社工+专业陪诊”协作模式,提升服务专业性;开发智能陪诊管理系统,集成电子签约、紧急求助等功能,降低操作风险;建立职业责任险制度,通过保险机制分散意外赔偿压力。此外,成立全国性陪诊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与伦理准则,通过自律机制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王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