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居然嫁给一个养猪的?”——去年夏天,这句话像苍蝇一样盘旋在新德里机场。莫丽抱着第四个孩子,听堂姐把“养猪”两个字咬得特别重,仿佛那是一句脏话。她没回嘴,只在心里把丈夫养殖场里那套德国进口的自动喂料系统默背了一遍:每吨饲料误差不超过5克,比印度街头卖香料的小秤准多了。
谁料十二年前,也是这群亲戚,把她的中国新郎围成一圈,抢着学写汉字“福”。当时大哥刚摔断腿,丈夫掏了50万卢比手术费,弟弟的学费也是丈夫出的。人情账簿上,红字越写越长,直到“猪”字出现,一夜之间全被涂黑。莫丽后来才懂,在印度不少村落里,猪不是动物,是“不洁”的快捷键,按下去,就能把所有贡献一键清零。
![]()
今年六月,亲戚们终于来了山东。飞机落地前,他们还在群里发飞猪表情包,直到一排排钢结构养殖棚出现在车窗外:全密闭、负压通风、猪喝着恒温净水,比德里某些公寓的自来水还干净。大嫂站在走廊上,看一只粉嫩的小猪仔踩上自动称重台,数字跳得比股市还快,她憋了半天只挤出一句:“这……比我家Wi-Fi信号都稳。”
![]()
文化震撼像多米诺骨牌。弟弟本来嫌《王者荣耀》英文配音太硬,结果在济南网吧连赢三把,回酒店路上用中文喊“推塔”;父亲在小区树荫下跟大爷学象棋,第二天就学会用“炮”打“马”,还偷偷问莫丽能不能带一副木棋盘回新德里;母亲把卤猪蹄配方抄在纸巾上,说要摆在自家餐厅当“中国神秘菜”,标价299卢比,附赠小猪公仔。
![]()
最微妙的变化发生在钱的话题。过去亲戚们借钱时习惯说“以后还”,这次弟弟看完养殖场财务系统,忽然改口:“姐,我毕业后想进口这套设备,咱们签个正式合同,利息按孟买银行标准算。”莫丽听完笑出了眼泪,她知道,那套被嫌弃的“养猪”标签,终于在中国服务器的某个云端被悄悄改写。
回程那天,亲戚们在机场免税店排队买汉服、搜《原神》周边,大嫂把莫丽拉到一边,小声问:“如果我也搬来山东,你老公缺不缺会计?我英文不错,还能学中文。”莫丽没回答,只把一张小猪造型的U盘塞进她手心——里面装的不是宝莱坞新歌,而是整套猪场管理教程。飞机起飞时,她远远看见大嫂把U盘挂在了脖子上,像一枚新勋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