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从神经元放电到自我意识的涌现,意识是人类最稀松平常的主观体验,也始终是科学中最迷人的问题。在“我是谁”的终极追问下,当我们深入意识的机制与机理,会发现更值得深思的是,无论是神经机制的功能整合、信息的跨脑区传递,还是现象意识的主观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都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挑战:物理过程如何产生主观体验?功能计算如何关联现象感受?局部神经活动又如何整合为统一的意识?而要回答这些问题的并不简单,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世界和实在,乃至科学方法本身的理解。
为了对意识问题进行系统探讨,集智俱乐部联合来自哲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复杂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发起,跨越理论与实证、功能与现象、生物与人工的视角,全面深入研讨意识这一现象本身。重点探讨当代主流意识理论的核心主张与分歧,神经机制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以及AI意识、脑机接口等技术如何重塑人类意识主体的边界与文明的未来。
意识源于大脑吗?如何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本次分享狄海波老师将从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出发,带我们深入意识研究的建模与理论研究。
主题介绍
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是破解意识本质的核心课题,而普通人的神经活动因复杂多样难以精准锁定核心机制,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状态、闭锁综合征患者)恰好成为这类研究的 “理想模型”。临床场景中,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波动、对外部刺激的神经响应、恢复轨迹等具体表现,能剥离干扰因素,更精准地勾勒出与意识存在、强弱相关的神经活动特征,为意识神经相关物的建模提供清晰锚点;这些源于临床实践的模型与发现,又能反向赋能意识的基础研究,帮助科研人员更高效地揭示意识产生、维持与消失的核心神经机制;而基础研究的深化,最终会转化为更精准的临床诊断工具、更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让意识研究真正服务于意识障碍患者的诊疗,形成 “临床实践提炼核心问题→建模锁定神经相关物→基础研究解析机制→成果反哺临床应用” 的完整闭环。
分享大纲
1. 意识问题
2. 意识障碍是意识研究的天然模型
植物人病例
昏迷,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闭锁综合症
3. 意识障碍的诊断
行为学评估
影像学与电生理评估
4. 可能的意识障碍解决方案
5. 破解意识障碍的临床途径
核心关注问题
1. 临床中如何更准确的判断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这些特殊案例能为理解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带来什么启发?
2. 意识障碍患者对指令的脑响应规律,能帮助我们认识默认模式网络、注意力网络等神经活动与意识的关系吗?
3. 在意识研究中,形成 “临床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 的完整闭环,还面临哪些难点与痛点?
Friedman G, Turk KW, Budson AE. The Current of Consciousness: Neural Correlates and Clinical Aspects.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23 Jul;23(7):345-352. doi: 10.1007/s11910-023-01276-0. Epub 2023 Jun 12. PMID: 37303019; PMCID: PMC10287796.
推荐理由:整合临床与理论视角,探讨意识的神经相关与病理变化,是研究麻醉、昏迷等“意识断裂态”的重要综述。
Owen AM, Coleman MR, Boly M, Davis MH, Laureys S, Pickard JD. Detecting awareness in the vegetative state. Science. 2006 Sep 8;313(5792):1402. doi: 10.1126/science.1130197. PMID: 16959998.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证实了符合植物人诊断标准的患者仍保留了意识。当被要求想象打网球或在家中走动时,患者激活的预测皮质区域与健康志愿者的激活方式并无二致。
Wu, Shaoping, Haibo Di et 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whole-brain and network analysis differentiates minimally conscious from unresponsive patients: a resting-state fNIRS study."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3 (2025): 1093.
推荐理由:准确评估和检测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VS/UWS) 和微意识状态 (MCS) 患者的残余意识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 本文通过确定神经相关物区分二者状态并评估其性能。
Mashour, G. A. (2024). Anesthesia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consciousness. Neuron, 112(10), 1553–1567.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4.03.002
推荐理由:麻醉领域的顶尖研究,揭示意识消失与恢复的神经动力机制,连接基础与临床研究。
Núñez, Pablo, et al. "Altere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ta-state dynamic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NeuroImage (2025): 121519.
推荐理由:探索意识障碍(DoC)患者的大脑活动模式差异,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微意识状态(MCS)。
Toker, D., Zheng, Z., Thum, J., Guang, J., Annen, J., Miyamoto, H., ... & Monti, M. (2025). AI discovery of mechanisms of consciousness, its disorders, and their treatment.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引入了一个生成对抗性 AI 框架,该框架将深度神经网络(经过训练以检测超过 680,000 个神经电生理样本中的意识,并在 565 名患者、健康志愿者和动物身上进行了验证)与可解释的、机器学习驱动的神经场模型进行对比。
Rees, G., & Seth, A. K. (2010).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3), 153–154. https://doi.org/10.1080/17588928.2010.503602
推荐理由:简明介绍意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策略与核心问题,适合作为神经意识模块学习的导引文献。
Biyu J. He; Integrating Consciousness Science with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Focus. J Cogn Neurosci 2024; 36 (8): 1541–1545. doi: https://doi.org/10.1162/jocn_a_02193
推荐理由:作为当代意识神经科学前沿的策划人之一,文章概述了神经机制与理论模型的各个融合方向。
Stikvoort W, Pérez-Ordoyo E, Mindlin I, Escrichs A, Sitt JD, Kringelbach ML, et al. (2025) Nonequilibrium brain dynamics elicited as the origin of perturbative complexity. PLoS Comput Biol 21(6): e101315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cbi.1013150
推荐理由:提出“非平衡脑动力学”视角,将意识视作扰动复杂性的产物,象征着神经复杂系统研究的最新方向。
Lau, H. (2022). 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推荐理由:梳理意识感知、注意与元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主观体验为中心的机制性理论框架,并与当代哲学辩论和临床应用紧密对话,是理解当代意识科学“实证转向”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参考书目之一。
主讲人介绍
狄海波,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与意识科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意识障碍合作框架中方负责人,中华康复医学会意识障碍康复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比利时列日大学客座教授。杭州市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终审专家。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军委后勤保障部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曾主持意识障碍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863 课题子项目4项、浙江省科技厅中外合作重大项目1项、欧盟基金1项等 十多项科研基金;发表意识障碍领域学术论文60 余篇,SCI 文章 30 篇,单篇 SCI引用450次。
参与时间
2025年11月21日(周五)晚上19:00-21:00
报名加入社群交流
https://pattern.swarma.org/study_group_issue/1018?from=wechat
扫码参与,加入社群,获取系列读书会永久回看权限,与社区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溯源复杂科学的思想脉络。
意识科学读书会
从神经元放电到自我意识的涌现,意识是人类最稀松平常的主观体验,也始终是科学中最迷人的问题。在“我是谁”的终极追问下,当我们深入意识的机制与机理,会发现更值得深思的是,无论是神经机制的功能整合、信息的跨脑区传递,还是现象意识的主观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都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挑战:物理过程如何产生主观体验?功能计算如何关联现象感受?局部神经活动又如何整合为统一的意识?而要回答这些问题的并不简单,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世界和实在,乃至科学方法本身的理解。
为了对意识问题进行系统探讨,集智俱乐部联合来自哲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复杂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发起,跨越理论与实证、功能与现象、生物与人工的视角,全面深入研讨意识这一现象本身。重点探讨当代主流意识理论的核心主张与分歧,神经机制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以及AI意识、脑机接口等技术如何重塑人类意识主体的边界与文明的未来。
详情请见:
-一年一度特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