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0
分享至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11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的报道。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翻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重要论述引人关注。

  起源于浙江的“千万工程”,作为写进“十五五”规划建议里的重大经验之一,历经2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深化,已经成为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有效范式和方法,将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目前,一场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实践正在之江大地全面展开。这场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以缩小“三大差距”为路径,关乎城乡融合、共富先行示范的省域实践,正在谱写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美丽新诗篇。

优化空间布局 打开城乡融合新通道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没出路,现在靠着杭州都市圈的辐射,闲置农房变成了‘金疙瘩’。”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党总支书记沈一凡指着村口的高端民宿集群说。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德清作为杭州都市圈重要节点,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村里闲置宅基地整合盘活,由此仙潭村得以引入城市资本打造精品民宿50余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6万元。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的村落景区(1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以德清为缩影,传递出浙江建强发展轴、促进区域连片协同发展的重要理念。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以来,浙江历任省委书记都亲自抓“千万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召开省市县党政“一把手”悉数出席的全省现场会。

  20多年来,“千万工程”历经不同阶段,从整治农村环境到建设和美乡村,从乡村振兴到缩小“三大差距”,内涵不断丰富。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打开了浙江城乡融合实践新通道。

  这一发展轴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关键轴点,旨在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推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

  山区县衢州开化锁定“钱江源‘两有’共富”发展轴,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嘱托,自北向南贯穿4个乡镇,沿着马金溪将知名景区、AAA级景区村以及40多个滨水公园相串联,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园风光带”。

  发展轴是迸发城乡活力的产业轴。土特产一头连着广袤乡村,一头连着广阔市场。近年来,嘉兴海盐县锚定黑猪等特色品类,打造“龙头企业链主牵头、农民多方参与、链条收益反哺”联农新机制,每头黑猪可带动农民增收200元至300元,“共富工坊”与周边10个村社签署定向招工协议,累计吸纳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人均月增收4000余元。

  发展轴是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先富带后富的带动轴。为推动片区组团发展,绍兴新昌县将下岩贝、后岱山、金山村3个村所有项目整体布局、整体推进,进一步打破行政村之间的壁垒,形成“党员人才共育、特色品牌共创、产业发展共兴、基层治理共管、为民服务共推”的良性发展模式。下岩贝·金山上片区党委书记吴初健说:“去年片区的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60万元,相较2021年增长了150%。”

  今年以来,浙江以点串轴、点轴联动、以轴带面,形成县域发展强引擎,打开城乡融合主通道,助力加速探索共同富裕体制机制。

  目前,浙江已公布两批次87条省级发展轴,涵盖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轴域面积覆盖县域面积的46.4%,人口占县域常住人口比重的73.7%。

打造和美乡村 彰显诗画浙江新气质

  在金华磐安县乌石村,独特的黑色玄武岩墙体建筑群保存完整,这个被称为“空中乡村”的古村落,如今已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热门景点。

  农家乐业主周其华刚送走一批上海游客,又忙着准备下一批团队的特色药膳。“我们村依托乌石老屋和高山平台,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现在全村有近80家农家乐,床位2000多张。”周其华说。

  浙江通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加速振兴,和美乡村在之江大地上遍地开花。“农业+休闲康养”“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等深度融合,乡宿、乡购、乡娱、乡学、乡旅等乡村文旅新业态加速发展。

  走进嘉兴桐乡市崇福农创园,连绵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许多大学生和新农人入驻创业。在这里,“90后”陈思冲培育的5000株鹿角蕨舒展着枝丫,其中一株曾卖出7万元高价;“95后”廖万甜则从1万元起步,打造出浙江最大的花烛育种基地。

  泥土成为梦想的起点。20多年来,嘉兴不断重塑乡村功能,激活村庄经营,唤醒沉睡资源,对村庄的人、财、物、地、产、景、文等资源,统筹规划、配置、组合、营销,激活乡村多重价值。

  在宁波余姚市黄家埠镇五车堰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景象让村民乐享幸福与实惠。该村对闲置的破落宅院或宅基地,由村集体出面统一整治,以“村中菜园”再造“绿色景观”,实现经济效益和乡村特色有机融合。

  走进衢州龙游县溪口村,但见秀美的灵山港穿村而过,溪口古街沿江蜿蜒而建,堰坝、古渡、护岸串联成景,推窗见水、开门见山、粉墙黛瓦的民居散落江边,不仅引来大量摄影爱好者,连带着村里的民宿、咖啡馆、餐厅等也人气十足。

  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民强介绍,村里通过打造幸福河湖,走出一条建好宜居村景的新路子。乡村有了人气,不光投资运营这些业态的新农人有钱可赚,周边农户也随之开起了农家乐、小吃店等配套产业,就地实现增收。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浙江还创新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配套出台实施意见、建设指引。如今,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乡村风貌彰显“整体大美、浙江气质”。

城乡服务均等 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

  在嘉兴,一辆往返于城区和近郊农村的101路公交车,不仅串起了沿途的风景,也缩短了城与乡的心理距离。城市街道楼宇与镇村特色产业无缝衔接,美丽乡村与文旅景点交相辉映。

  抵达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公交站,一拨人欢笑着下车。公交站旁的草地上,“开往春天的101路”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101路公交线路于2002年开通,往返于嘉兴火车站和凤桥。在这条线路开通前,村民想出村进市非常麻烦。”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回忆,101线路开通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单程仅需4元,方便实惠,当时19座的中巴车几乎趟趟爆满。

  这样的便民场景,如今在浙江乡村随处可见。作为全国首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浙江以“七优享”工程为抓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2024年,浙江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达99%以上,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2.5岁,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3%以上,均居全国前列。

  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困境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杭州淳安县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高中向县城集聚、义务教育向片区中心集聚、学前教育向乡镇中心集聚”的梯度化服务体系。

  如今,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吸引人口集聚的“强磁场”,当地也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意愿和稳定性,而配套的就业、安居等政策形成闭环,让进城家庭实现“安居乐业”。

  在嘉兴海宁市桃园村,组团发展让“一个村富”变成“一片村富”,不仅产业一起兴旺,公共服务也随之一同升级。足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室内篮球馆、党史军史馆、乡村书店依次落地,三甲医院把诊疗车开进村里,211项民生事务在家门口的服务站全办完……片区里现在有316个自然村落、1.1万户、3万多人,共享一个“大桃园”名号。

  “晚上灯火一亮,广场舞、羽毛球、匹克球场场爆满,年轻人下班从城区往回跑,大学毕业回来创业、做直播、搞营销,村里难得见到空房子。”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说。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王通林表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千万工程”引领浙江率先走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深刻把握浙江城乡关系步入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塑造城乡共同繁荣新形态。

  回望过去,浙江的城乡融合实践,始于“千万工程”。放眼未来,浙江的缩差共富探索,也将在“千万工程”的牵引下,绘就美好动人的新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社 incentive-icons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627375文章数 24234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