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城里那些神秘的地方,钓鱼台国宾馆肯定算一个。前段时间去北京出差,从玉渊潭公园那边路过,看着那片被高墙围起来的园林,心里总会泛起各种想象。这不,前几天跟几个朋友聊天,还聊起这个地方。老李说他年轻时在附近上班,经常看到车队进出,那阵仗,了不得!
![]()
钓鱼台这个名字,其实大有来头。听老北京人说,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这里就是皇帝钓鱼的地方。金章宗特别喜欢来这里垂钓,钓鱼台的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把这里建成了行宫,现在还留着当年乾隆亲笔题写的“钓鱼台”石碑呢。不过,要说现在的国宾馆,那得从1958年说起。
那时候,新中国马上就要迎来十岁生日了。为了接待来参加庆典的外国贵宾,国家决定在这片古园林的基础上修建国宾馆。您猜怎么着?那么大的工程,一年时间就建好了,整整17栋别墅楼,围着一个人工湖,那叫一个气派!
听参与过修建工作的人说,这些楼的编号可有讲究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头没有1号楼、4号楼,连13号楼也没有。
这是为啥呢?原来,当时来的都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要是设了1号楼,让谁住不让谁住都是个难题。为了体现平等,干脆就不设1号楼了。4号楼因为谐音不吉利,就用“八方苑”来代替,取个“喜迎八方来客”的好彩头。13号楼嘛,考虑到西方客人的忌讳,也就跳过去了。
在这些楼里头,最出名的要数18号楼了。这栋楼完全是按照明代宫殿的样式建造的,黄琉璃瓦,红柱子,飞檐翘角,那叫一个富丽堂皇。
说起来,第一个住进这里的贵宾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那还是1959年的事,他还在楼前亲手种了棵白皮松。现在这棵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每次看到它,就让人想起那段历史。
![]()
这些年住过18号楼的大人物可真不少。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来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趣事。他家闺女特别喜欢中式套房里的雕花木床,结果克林顿夫妇只好把中式套房让给女儿,自己去住西式套房。
要说最有意思的,还得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第一次来被安排在18号楼,可住了几天后,非要换到12号楼去。她说12号楼更安静,更合她的心意。打那以后,她每次来中国都要指定住12号楼。
12号楼确实是个好地方,白墙蓝顶,透着江南水乡的雅致。这里曾经是伟人住过的地方,据说伟人有个特点,就是不爱住豪华套房,偏爱一楼的普通房间。这倒让我想起老一辈革命家的朴素作风,值得现在的人好好学习。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点6号楼。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就住在这里。那时候中美两国还互相敌视着呢,这次访问可真是冒着很大风险。现在想想,要不是当初的破冰之旅,哪有后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这些年,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来钓鱼台做客的外国领导人也越来越多。大的、小的、富的、穷的国家都有。
对于来自小国的领导人,通常会安排在6、7、8号楼。这些楼虽然不如18号楼那么气派,但也都很体面。这就像咱们家里来客人,总要根据亲疏远近、年龄辈分来安排座位,是一个道理。
说到待客之道,钓鱼台的国宴菜也很有特色。不像一般人想象的大鱼大肉,这里的菜讲究“清鲜淡雅”,注重食材的本味。这倒让我想起咱们老话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好交情,不在于吃喝得多讲究,而在于那份真诚的心意。
![]()
钓鱼台这片园林,就像咱们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缩影。既保持着传统的待客之道,又随着时代在进步;既讲究必要的礼仪规矩,又不失人情味。比如说,考虑到不同国家客人的风俗习惯,在楼号安排上就费了不少心思。这种细致周到,不正是咱们中国人常说的“将心比心”嘛。
现在世界变化真快,国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但是不管怎么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还是相互理解和尊重。钓鱼台这些年接待了1400多位外国元首,每一批客人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中国外交史的生动写照。
咱们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机会进钓鱼台国宾馆,但通过这些故事,也能感受到国家在外交上的用心。待客如待己,这才是咱们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