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那天的画面,很难让人不记住。一个身着得体西装、戴着金框眼镜、手提保温杯的中年男子,从南宁地铁3号线总部基地站走出来,步伐匆忙。紧接着,他捂住肚子,走到站台一个角落,迅速脱下裤子蹲下,当众排泄。附近乘客来来往往,有人带着孩子路过,有人愣住,几分钟后那名男子提裤离去,现场只留下那堆排泄物和惊愕的目光。保洁员随后清理并消毒,站方回应会加强巡查,警方也已介入调查。监控显示,厕所标识距事发点不足两米,这些细节都在视频里一目了然。
![]()
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厌恶甚至嘲弄。可画面进一步扩散后,局面又变得更复杂。监控视频在多个平台未打码传播,当事人面容清晰,被迅速“扒身份”:张某(化名),某新能源汽车公司销售,总监级别,不到30岁,业绩亮眼。随后发生的,是典型的网络化放大效应:个人被“社会性死亡”,单位形象被牵连,客户投诉、预约取消、网络留言涌入公司官网,亲友避而不谈,居住地被曝光,生活彻底被打乱。
![]()
有两件事必须分开看。第一件,是当事人的行为。公共场所随地排泄,明明有明确设施标识却选择当众排泄,这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是赤裸裸的伤害。律师指出,这属于不文明行为,若构成扰乱公共秩序,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短期拘留。这里,我的立场很明确:公共空间不是个人的随意场所,公民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
第二件,是视频如何被传播、以及由此引发的“全民打卡”和人肉搜索。监控属于公共安全视频资源,日常查阅使用应在严格权限下进行。有地铁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视频具体如何泄露;法律专家提醒,未经处理就公开发布含人脸的监控画面,可能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责任人和平台都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单一的谴责个人不够,监管缺口和平台放任同样值得追问。
![]()
更荒诞的一幕,是有人把事发地当成“打卡点”。有人赶来模仿当事人的装扮和动作,有人组团排队拍照,甚至直播带节奏。看着这些场景,很多人会问:这是对当事人二次伤害,还是对公共道德的集体消解?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猎奇心理的放纵,也是一种社交平台生态的畸变。流量驱动下,任何极端、滑稽、丑陋都可能被商品化、展览化。当公共事件被转化为娱乐消费时,底线就会被不断向下压。
![]()
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都有必要补短板。第一个短板,是监控和数据的管理:谁有权限导出?如何审查导出目的?导出后如何保证匿名化处理?第二个短板,是平台的责任:当含有敏感隐私的视频流出,平台应当及时采取下架和打码措施,并配合调查。第三个短板,是社会心态:面对丑陋行为,公众有权批评,却不该把人变成祭品。一件事的处理,既需要依法处置当事人,也需要依法追究泄露者和散播者。
![]()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在评论区敲键盘,指责或宽慰、同情或幸灾乐祸。我承认,网络舆论难以完全理性,但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具体的改进方向:站方应当尽快梳理监控管理制度并向公众说明;平台要建立敏感影像的快速响应机制并承担连带责任;企业在员工管理上,也要有危机应对预案,不能在舆论爆发时手足无措。最重要的一点,社会需要回归基本的文明和同情心——惩罚不等于羞辱,教育不等于公开处刑。
![]()
两句话总结我的看法:对个人的不当行为要有法律和道德上的追责,追责不能成为他人的消遣;对制度和平台失职要有问责,问责不是为了表演。这件事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个体的缺失,也照出了制度和舆论的短板。改进需要冷静和规则,而不是简单的围观。
我想听听你的看法:面对这样的事件,你更倾向于追究个人责任,还是强调平台与制度责任?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