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那天,我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张照片。医院门口,人群围着,地上躺着一位母亲。她晕倒了,旁边是孩子的舅舅,脸色煞白。短短几行说明,把我拉回了那个最无法承受的瞬间——一个刚出生五个月的婴儿,在一次原本被描述为“微创、风险低、两个多小时”的心脏手术后,不幸离世。家属说,手术原定3小时,结果推延到9小时;全麻用了七个多小时;手术中发生了动脉破裂,微创改为开胸抢救。这些信息,一次次敲打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我反复读每一段描述,试图把时间线拉直。孩子是早产儿,提前一月出生。医院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心房间隔有缺损,医生建议尽早手术。家长签字同意。手术进了手术室,家属被告知预计时间短、风险低。结果,手术拖延、病情急转、抢救无效。更刺痛人的,是家属在孩子被推出后不到二十分钟就看到生命体征不稳,随后孩子离世。病历上据称写着“死亡前一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家属发现孩子脸上有泪,嘴都闭不上,家里的那种绝望,我想你们能想象。
![]()
家属的质疑清晰又简单:为什么原本计划两到三个小时的手术,竟然演变成了七个小时以上的全麻?那几个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医院在手术中出现重大变故,为什么没有及时通知家属?记录与实际情况,为什么存在明显差异?孩子的舅舅在维权现场提出了这些问题,母亲在悲痛和疲惫中晕倒,这一幕让人揪心。
与此同时,有网友翻出今年六月的一条留言,指出同一主刀医生在宣传视频下被质疑,“同样的手术,孩子没挺过来”。这类留言让旁观者更加不安,但这类网络线索的真实性,有待权威部门核实。对公众来说,问题并不复杂:如果存在反复的手术事故,医疗安全体系应有更明确的预警和监管;如果只是个案,也应有透明的调查与解释。
医院回应显示,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已对涉事医生陈某某启动调查,并对其停职;宁波市卫生健康委也在11月17日成立调查组,承诺彻查,并依法依规处理。医院表示将配合患者家属依法维权。对此,我觉得这是必要的第一步,但远远不够。
在这样一起触及生命与信任的事件面前,公众的关切有几条脉络必须被认真对待:
![]()
![]()
我在想,作为公众,我们除了愤怒和伤心,还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声音?我更倾向于三点呼吁:一是推动医院在高风险手术中强化即时沟通机制;二是推动卫生主管部门建立更透明的医疗事故信息公示通道,保护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平衡;三是完善术中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家属告知流程,避免类似的“信息真空”。
写到这里,我也必须提醒大家,很多细节还在调查中。关于手术具体时间线、术中具体医疗决策、病历文字与监控资料的对照,暂无相关信息需要我自行判断。最终事实,还得以官方通报和司法裁定为准。
![]()
我个人非常同情这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任何一句安慰都显得苍白,但正因如此,我们更该用制度去减少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医疗并非没有风险,患者和医护之间的信任建立在透明与负责之上,淡化风险、刻意隐瞒或沟通缺位,都是对这份信任的侵蚀。
最后,我想问大家:面对这样一件痛彻人心的事,你觉得最应该改进的环节是什么?医院层面的沟通?监管层面的透明?还是司法鉴定的独立性?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您的每一句话,都是推动改变的一份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