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妈,我不出去找工作了,我要在家养金鱼!"
十八岁的陈志远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撕成两半,扔在父母面前。
母亲王秀芳愣住了,父亲陈建国的脸瞬间涨得通红。
"你疯了吗?为了几条破鱼放弃前程?"
陈志远指着客厅里那个一米五长的鱼缸,里面游着几条普通的金鱼:"这不是破鱼,这是我的事业!我要成为专业的金鱼养殖户!"
01
这一切要从三年前说起。
那时陈志远刚上高中,性格内向,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一次路过花鸟市场,他被一缸色彩斑斓的金鱼深深吸引。
"小伙子,喜欢金鱼啊?"摊主老刘热情地招呼着。
陈志远点点头,眼睛一刻也不愿意离开那些游来游去的小生命。
"金鱼这东西啊,看着简单,养起来可有大学问。"老刘见他真心喜欢,便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你看这条狮子头,还有这条珍珠鳞,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习性。"
陈志远听得入了迷,当天就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三条最便宜的草金鱼回家。
王秀芳看到儿子捧着个小鱼缸回来,虽然有些无奈,但想着孩子平时太孤僻,养几条小鱼也能培养责任心,就默认了。
陈志远把鱼缸放在自己房间的书桌上,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趴在鱼缸前观察。他发现金鱼的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它们有自己的习性,会争抢食物,会生病,甚至会因为水质变化而死亡。
第一条金鱼死的时候,陈志远哭了整整一个晚上。王秀芳心疼地安慰他:"儿子,就是几条鱼而已,死了再买新的就是了。"
"不一样的!"陈志远擦着眼泪,"每条鱼都有自己的性格,它们是有生命的!"
从那以后,陈志远开始疯狂地研究养鱼知识。他从图书馆借来所有关于观赏鱼的书籍,在网上查找各种养鱼论坛,甚至开始学习水质化学、鱼类疾病防治等专业知识。
高二那年,陈志远的鱼缸从书桌上的小缸换成了客厅里的大缸,金鱼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他开始区分什么是兰寿,什么是龙睛,什么是水泡眼。
陈建国看着儿子把家里搞得到处都是鱼腥味,开始有些不耐烦:"志远,你马上高三了,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
"爸,我现在学的就是我最感兴趣的知识啊。"陈志远头也不抬地调试着水泵。
王秀芳在一旁劝道:"儿子,金鱼可以养,但不能影响学习。你看看你这次期中考试,排名又下降了。"
陈志远不以为然:"分数有什么用?我现在已经能培育出品相很好的金鱼了,比那些书本知识有用多了。"
高三这一年,陈志远的成绩直线下滑,但他的金鱼养得越来越好。他甚至开始尝试繁殖,在阳台上搭建了几个繁殖缸。
陈建国彻底爆发了:"陈志远!你到底想干什么?把家里搞得像个养鱼场一样!"
"爸,您不懂,金鱼养殖是很有前景的行业。一条好的兰寿能卖几千块钱呢!"
"几千块钱?你知道大学毕业后一个月能挣多少吗?你这样下去,连大学都考不上!"
父子俩的争吵越来越频繁,王秀芳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看得出儿子是真心喜欢这些金鱼,每天照料它们时那种专注认真的神情,是她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没见过的。
高考前一个月,陈志远的班主任找到了陈建国和王秀芳:"你们儿子现在的成绩,恐怕连三本都很难考上。他整天心思都在那些鱼上面,上课也经常走神。"
陈建国回到家,看着客厅里那个越来越大的鱼缸,气得直发抖:"明天就把这些鱼全部处理掉!"
"不行!"陈志远护在鱼缸前面,"这些都是我精心培育的,有些已经养了两年多了!"
"养了两年又怎么样?它们能给你一个未来吗?"
"能!我要靠它们生活!"
就在这样的争吵中,陈志远勉强参加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
02
拿到高考成绩单的那天晚上,一家三口坐在饭桌前,气氛沉重得像要凝固了。
陈志远的分数刚过三本线,只能上一些很普通的学校。
"还有补录的机会,找个专科学校先上着。"王秀芳小心翼翼地建议。
陈建国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十八年!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十八年,就换来这个结果?"
陈志远低着头,一声不吭。
"说话啊!你到底怎么想的?"
陈志远缓缓抬起头,眼神中有种前所未有的坚决:"我不想上大学了,我要在家专门养金鱼。"
王秀芳的筷子掉在了地上:"志远,你在说什么?"
"妈,我是认真的。我已经研究金鱼三年了,现在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你们不知道,我在论坛上已经小有名气,很多人向我请教养鱼技术。"
陈建国气得脸都绿了:"请教技术?那能当饭吃吗?"
"当然能!我可以卖金鱼,可以当培训师,还可以开网店。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做什么都能赚钱。"
"胡说八道!"陈建国站了起来,"我告诉你,明天你就去找工作,不准再碰那些鱼!"
"我不去!"陈志远也站了起来,"这是我的人生,我有权决定自己的路!"
父子俩对峙着,王秀芳在旁边急得直掉眼泪:"你们别吵了,有话好好说。"
"妈,您劝劝爸吧。我真的不是在胡闹,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陈志远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但我在养鱼方面真的有天赋。为什么一定要逼我走一条不适合的路呢?"
"天赋?"陈建国冷笑,"养几条破鱼就叫天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吗?没有文凭,没有正当职业,你拿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我不需要什么文凭,我有技术,有经验,有热情!这些难道不够吗?"
争吵持续到深夜,最终不欢而散。陈志远回到房间,看着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第一次对未来感到迷茫。
接下来的几个月,家里的气氛一直很紧张。陈建国每天都在催促陈志远出去找工作,或者选择复读,但陈志远态度坚决,就是不肯妥协。
他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金鱼养殖上,客厅里的鱼缸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有人上门购买他培育的金鱼。
第一次卖出一条金鱼,陈志远兴奋地拿着两百块钱给父母看:"爸妈,你们看,我真的能靠这个赚钱!"
陈建国看了一眼那张皱巴巴的钞票,冷冷地说:"两百块钱,够你吃几天的?"
"这只是开始,以后会越来越多的。"陈志远满怀信心,"我已经建了一个微信群,有五十多个客户了。"
王秀芳心里虽然为儿子高兴,但还是担心:"志远,妈知道你有能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你还年轻,应该多学点东西。"
"妈,我每天都在学习啊。我学会了水质检测,学会了鱼病诊断,学会了繁殖技术,这些都是专业知识。"
陈建国听不下去了:"那些都是旁门左道!你一个大男人,整天跟鱼打交道,传出去不怕人笑话?"
"爸,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养鱼就不能是正当职业了?"
争论永远没有结果,陈志远依然我行我素,陈建国和王秀芳也渐渐疲惫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一年。陈志远的金鱼事业确实有了起色,他的客户群体在不断扩大,收入虽然不高,但足够维持基本生活。
03
第二年春天,陈建国的工厂效益不好,开始裁员。
四十八岁的陈建国拿着微薄的遣散费回到家,看着满屋子的鱼缸,心情更加沉重。
"老陈,要不我们也出去打工吧。"王秀芳小心地提议,"听说南边工厂多,工资也高一些。"
陈建国点了点头,他们这个年纪,在本地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那志远怎么办?"王秀芳担心地看了看儿子的房间。
"他不是说要自己创业吗?让他自己照顾自己吧。"陈建国语气中带着赌气,"也许我们不在了,他就知道生活的艰难了。"
当天晚上,陈建国和王秀芳把决定告诉了陈志远。
"你们要出去打工?"陈志远有些吃惊,"那我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你不是说要自力更生吗?现在机会来了。"陈建国冷冷地说。
王秀芳不忍心,悄悄给儿子塞了两千块钱:"志远,这些钱你省着点花,不够了就给妈打电话。"
"妈,您放心吧,我能照顾好自己的。"陈志远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很不安。
一个月后,陈建国和王秀芳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临行前,王秀芳又回头看了一眼家里的鱼缸,担心得直掉眼泪:"志远真的能行吗?"
"不行也得行,总不能让他啃老一辈子。"陈建国虽然嘴硬,但眼睛也有些湿润。
陈志远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家里,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孤独。以前有父母在身边,虽然经常争吵,但至少有个照应。现在只剩下他和这些金鱼了。
刚开始的几个月,陈志远还能勉强应付。他把家里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金鱼繁殖场,客厅、阳台、甚至卧室里都摆满了各种规格的鱼缸。
通过网络销售,他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一些外地的客户开始慕名而来,陈志远也开始在当地的观赏鱼圈子里小有名气。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投入的增加,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首先是资金问题。为了培育更高品质的金鱼,陈志远需要购买更好的种鱼,建设更专业的设施,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其次是技术瓶颈。虽然陈志远在基础养殖方面已经很熟练,但要想培育出真正的精品,还需要更深层次的遗传学知识和更精密的设备。
最要命的是市场问题。金鱼市场本身就很小众,而且季节性很强,夏天销路好一些,冬天几乎没什么生意。
陈志远开始感受到了压力,但他不愿意向父母求助,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
04
第三年,陈志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夏天的一个晚上,突然停电了。当时正值高温季节,鱼缸里的金鱼对缺氧极其敏感。陈志远慌忙四处寻找备用电源,但为时已晚。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有十几条珍贵的种鱼都死了,包括一条他精心培育了两年的兰寿。
看着漂浮在水面上的鱼儿,陈志远瘫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这些金鱼不仅代表着经济损失,更是他三年多心血的结晶。
雪上加霜的是,几个大客户因为各种原因取消了订单,陈志远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
房租、水电费、鱼食、药品,各种开支像山一样压在他身上。他开始变卖家里的一些东西,甚至考虑过把一些品相稍差的金鱼批发处理。
王秀芳在电话里听出了儿子的异常:"志远,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没有,妈,我很好。"陈志远强装坚强,"生意还不错呢。"
"真的吗?那就好。"王秀芳虽然半信半疑,但也不好多问。
其实陈建国和王秀芳在外面的日子也不好过。工厂里的活又累又脏,工资微薄,住宿条件也很差。但为了给儿子证明外面世界的艰难,他们咬牙坚持着,很少主动联系陈志远。
陈志远的金鱼事业越来越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能赚几千块,有时候连本都收不回来。最困难的时候,他连续几天只吃方便面,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鱼食。
邻居们开始对他指指点点:"这孩子真是的,大学不上,工作不找,整天摆弄那些鱼有什么用?"
"听说他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他一个人在家里瞎胡闹。"
"这么大的人了,还啃老,真丢人。"
面对这些议论,陈志远只能默默承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已经走到这一步,也没有回头路了。
第四年,情况变得更加糟糕。陈志远的几个竞争对手开始压价,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一次,一个老客户因为价格问题选择了别家,陈志远苦苦哀求,但对方态度坚决。
放下电话,陈志远望着满屋子的金鱼,第一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也许父母说得对,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
但是看着那些在水中游来游去的生命,他又舍不得。这些年来,金鱼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是他存在的意义。
冬天的时候,陈志远生了一场病,高烧三天三夜。一个人躺在床上,连口热水都喝不上,他开始想念父母,想念那些被他嫌弃的唠叨和关怀。
但是倔强的性格让他依然没有主动联系父母,更没有承认自己的失败。
05
第八年,陈志远二十六岁了。
八年的时间,他从一个青涩的高中毕业生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金鱼专家。虽然生活依然艰难,但他的技术确实越来越精湛。
这八年来,陈建国和王秀芳只回过两次家,每次都是匆匆来去,父子之间的话不超过十句。
陈建国头发白了大半,王秀芳也显得苍老了许多。他们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希望能攒下一笔钱,等儿子想通了,还有重新开始的资本。
这一年春节,陈建国和王秀芳决定回家过年。他们已经八年没有在家里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了。
火车上,王秀芳忐忑不安:"志远现在怎么样了?他一个人在家这么多年,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能出什么问题?不是说要创业吗?我倒要看看他这八年都创出了什么。"陈建国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也很担心。
下了火车,他们打车直奔家里。一路上,王秀芳的心跳得厉害,既期待又紧张。
出租车停在了小区门口,陈建国付了车费,和妻子一起走向他们阔别已久的家。
八年了,这个家会变成什么样?儿子还好吗?那些金鱼还在吗?
他们忐忑不安地走到门前,陈建国掏出钥匙,轻轻地插进锁孔。
门开了,夫妻俩走进屋内,然后同时停住了脚步。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两个人站在门口,彻底傻眼了。
06
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了陈建国和王秀芳的认知。
原本他们以为会看到满屋子杂乱的鱼缸,会看到一个颓废邋遢的儿子,会看到一个失败的"金鱼事业"。
但现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家。
客厅里摆放着十几个设计精美的鱼缸,每个都像艺术品一样精致。水质清澈见底,各种名贵金鱼在其中优雅地游动着。这些鱼的品相之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珍贵。
更让人震惊的是,整个房间的布局完全改变了。专业的过滤系统、自动投食器、水质监测设备,还有各种陈建国和王秀芳叫不出名字的高科技设备,整个家俨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观赏鱼繁殖中心。
"这...这是我们家吗?"王秀芳颤抖着声音问道。
就在这时,陈志远从里屋走了出来。八年的时光让这个当年叛逆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他穿着整洁的工作服,神情专注而自信。
"爸、妈,你们回来了。"陈志远的声音很平静,但眼中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志远?这...这些都是?"陈建国看着满屋子的设备,有些结巴。
"这是我这八年的成果。"陈志远淡淡地说,"你们先坐下,我给你们泡茶,慢慢跟你们说。"
王秀芳走到一个鱼缸前,看着里面游动的金鱼,忍不住感叹:"这些鱼...好漂亮啊。"
"妈,这是兰寿,是日本品种。这一条我培育了三年,品相已经达到了比赛级别。"陈志远指着一条头部饱满、体型优美的金鱼说道。
"比赛级别?"陈建国还是有些不解。
陈志远走到电视柜前,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
"爸,这是我这几年参加各种金鱼大赛获得的奖项。去年我培育的一条龙睛在全国观赏鱼大赛上获得了金奖。"
陈建国接过证书,一张张地翻看着,脸上的表情从怀疑逐渐变成了震惊,最后变成了难以置信。
"全国金奖?这...这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陈志远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现在我是中国观赏鱼协会的理事,也是本省金鱼养殖技术顾问。"
王秀芳看着儿子,眼中满含泪水:"志远,这些年你...你一个人过得怎么样?"
"开始几年确实很困难,但是我坚持下来了。"陈志远的声音有些哽咽,"现在我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五十万了。"
"五十万?!"陈建国和王秀芳几乎同时惊叫出声。
"是的,而且这只是个开始。"陈志远打开手机,给父母看他的网店,"你们看,这是我的淘宝店,五皇冠信誉,月销售额基本保持在十万以上。我还和几个大型水族馆签了长期合作协议。"
陈建国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完全说不出话来。
07
"不仅如此,"陈志远继续说道,"去年我还出版了一本关于金鱼养殖的专业书籍,现在已经再版三次了。很多农业大学的教授都会引用我的研究成果。"
他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封面上写着《现代金鱼养殖技术与品种培育》,作者栏里清楚地印着"陈志远"三个字。
王秀芳接过书,翻开扉页,上面写着:"献给我最亲爱的父母,感谢你们给了我追求梦想的勇气。"
看到这行字,王秀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着儿子痛哭起来:"儿子,这些年苦了你了!"
"妈,不苦,真的不苦。"陈志远轻抚着母亲的后背,"虽然刚开始很困难,但是每当我看到自己培育的金鱼获奖时,看到客户满意的笑容时,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陈建国站在一旁,眼眶也湿润了。他想起八年前那个倔强的少年,想起自己曾经的愤怒和不理解,现在才明白,原来儿子真的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毅力。
"志远,是爸爸错了。"陈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不该那样对你,不该不相信你的选择。"
"爸,您没有错。"陈志远转身看着父亲,"如果不是您和妈妈的'狠心',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真正独立,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这八年的磨练,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陈志远带着父母参观了整个"金鱼王国"。在书房里,他们看到了满墙的专业书籍和研究资料;在阳台上,他们看到了各种实验性的繁殖设施;在地下室里,他们看到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室,里面有显微镜、水质检测仪等各种专业设备。
"这些设备得花多少钱啊?"王秀芳心疼地问道。
"前前后后投入了差不多一百万吧。"陈志远轻描淡写地说,"但是现在每年的利润已经能覆盖所有投入了。"
陈建国走到一个特别精美的鱼缸前,看着里面一条通体金红色的金鱼,问道:"这条鱼很特别吧?"
"这是我的镇店之宝,一条纯血统的中国金鱼王。"陈志远的眼中闪着光芒,"有人出价八万买它,但我没舍得卖。它是我培育技术的最高体现,也是我的精神象征。"
"八万?一条鱼?"王秀芳惊得合不拢嘴。
"妈,好的金鱼就是艺术品。在国外,一条顶级的金鱼能卖到几十万人民币。我们中国是金鱼的故乡,但在这个领域,我们的技术一直落后于日本。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金鱼重新站在世界之巅。"
听到这话,陈建国和王秀芳都被震撼了。他们从来没想过,儿子的"不务正业"居然有这样的高度和意义。
08
晚上,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静静地看着那些在灯光下游动的金鱼,谁也不想打破这份久违的温馨。
"志远,"陈建国终于开口,"这八年来,你恨过我们吗?"
陈志远摇了摇头:"开始的时候确实有过埋怨,特别是最困难的那几年。但是后来我明白了,如果你们一直在身边保护我,我永远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你们的离开,逼着我真正长大了。"
"我们在外面这些年,其实每天都在想你。"王秀芳眼圈又红了,"好几次都想回来看看,但你爸说要给你时间证明自己。"
"妈,我理解的。"陈志远握住母亲的手,"现在我能自豪地告诉你们,你们的儿子成功了。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陈建国看着满屋子的金鱼,感慨万千:"我这一辈子都觉得,只有读书上大学才是正道。现在才知道,原来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是真的。"
"爸,其实我也想过要放弃。"陈志远坦诚地说,"有好几次差点就撑不下去了。但每当我看到这些小生命,想到自己的梦想,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第二天,陈志远带着父母去了市里最大的水族市场。一路上,几乎每个摊主都认识他,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志远老师来了!"
"陈老师,您培育的那批兰寿什么时候能出手啊?"
"陈老师,我家的金鱼又生病了,您能帮我看看吗?"
看着儿子在这个圈子里受到的尊重和欢迎,陈建国和王秀芳心中涌起了从未有过的骄傲。
在市场的一角,有一家专门的金鱼专卖店,门口挂着"陈志远金鱼工作室直营店"的牌子。店老板是陈志远的学生,专门销售他培育的金鱼。
"师父,您来了!"年轻的店老板激动地迎了上来,"昨天又有三个客户询问您的兰寿,其中一个是从日本来的客商。"
"日本客商?"陈建国好奇地问。
"是的,叔叔。现在师父培育的金鱼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经常有外国客户慕名而来。去年师父还受邀去日本参加了国际观赏鱼展览会。"
听到这些,陈建国和王秀芳更加震惊了。他们从来没想过,儿子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国际范围。
回到家里,陈志远给父母看了自己这些年的照片和视频。有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照片,有与国内外专家交流的视频,还有接受媒体采访的录像。
"这是去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专访,"陈志远指着电视屏幕,"主题是'新时代的农业创新者'。"
屏幕上,陈志远正在侃侃而谈,介绍着自己的金鱼养殖理念和技术创新。他的话语专业而有深度,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年轻人。
"我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金鱼产业链,从养殖到研发,从教育到文化传承。"视频中的陈志远自信满满,"我要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金鱼的价值。"
看完视频,客厅里安静了很久。
最后还是陈建国先开口:"志远,是爸爸目光短浅了。我一直以为只有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才是正路,没想到你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但更加精彩的路。"
"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您和妈妈用您们的方式教会了我坚强和独立,这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王秀芳抹着眼泪说:"儿子,以后我们不走了,就在家里陪着你。"
"不,妈。"陈志远摇头,"您和爸爸还年轻,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而且我现在也不需要照顾了,我有能力让您们过上好日子。"
说着,陈志远拿出了一张银行卡:"这里有五十万,您和爸爸拿去买房子,或者做点小生意,不要再外出打工了。"
看着儿子递过来的银行卡,陈建国和王秀芳都哭了。八年前,他们以为儿子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八年后,他们发现儿子不仅证明了自己,还超越了他们所有的期望。
夜深了,一家三口还坐在客厅里,看着那些在水中自由游动的金鱼,心中都有着说不出的感慨。
八年的分离,八年的坚持,八年的成长,最终换来了今天的团聚和理解。
陈志远看着父母,心中充满了感激。如果没有那八年的磨练,他永远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父母当年的"狠心",他永远不会真正长大。
"谢谢你们给了我追求梦想的机会。"陈志远在心中默默地说。
而陈建国和王秀芳看着眼前这个成熟稳重、事业有成的儿子,心中除了骄傲,还有深深的愧疚和感动。
他们终于明白,有时候,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手让孩子去飞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