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的归属不是家庭,不是被爱,也不是钱,是不断迭代成长的自己。”
![]()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极为个人化的内心记录。它源于一个高敏感妈妈在特定时刻的情绪漩涡与思想挣扎。
重读它,我意识到,文中的“我”与“队友”都只是这个自我探索故事里的一个切片。当时的我,急于确立边界,笔触不免锋利;当时的他,或许只是用他习惯的方式表达关心。任何一段真实的关系,其复杂程度远超文字所能承载。
我决定几乎不做修改地发表它,因为它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女性在成为妈妈后,试图找回自我,不被拿捏的那个并不完美却至关重要的瞬间。
其中的偏执与觉醒,矛盾与坚定,共同演绎了成长的节奏。
如果你也曾在“想做自己”与“做更好妈妈”的拉扯中感到疲惫,或许本文能给你一点“被理解”的慰藉,以及一份“不孤单”的勇气。
如题,当我脱口而出这句话时,我自己都惊讶不已,原来,在自我觉知,找回主体性的过程中,我终于触摸到了那个被母亲、妻子身份层层包裹下的、真实的自己。
我知道,除非现在的我愿意,否则谁再也没法拿为孩子好的名义捆绑我半点了。
我清晰地辨认出来,孩子只是借经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不属于我,但我是最幸运的,在自己的地盘,见证她从无到有,有机会用自己的生命长短,陪伴她从刹那到永远。
比起朝夕相伴,密不可分,我更愿意孩子适应力强,充满活力,活出自我。
而我仅仅需要让孩子确信:妈妈这里,永远是她最安全的心灵栖息地。
同时,我需要发展和完善自我,让自己有足够的能量和能力去识别和托起孩子可能下坠的瞬间。
想通这点,身心轻盈,人生的主线任务也越来越清晰。
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母亲。
![]()
作为两个孩子的高敏感妈妈,能量是我最稀缺的资源,我首先最应该做的是守护自己的能量场。
不知不觉中,我已然在清场。
今天早上,是队友开车载我送娃入园,他在楼下等待,我则抱着孩子上楼,跟老师交接的时候,女儿把头埋在我怀里,表现出依依不舍。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本能的酸软,坚定地告诉她,你跟老师玩,妈妈下午来接你,她似懂非懂,水汪汪的大眼睛替她说话:妈妈我还想跟你一起。
婴托班进入第四周,乍一看好像分离焦虑有点滞后,现在才表现出来。实际上,我转头走了之后,两分钟内,娃就止哭,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继续解锁新玩法了。
我躲在暗处观察,像个小偷一样,偷盗着妈妈不在场时,孩子的成长时刻,又像监守者,守护自己敏感易碎的神经。
尽管二次当妈了,但我仍觉得自己像个新手妈妈,两个孩子不但性别不同,性格更是迥异,在女儿身上,我早早就体会到:什么是看见妈,没事先哭三场。
好在我对孩子足够了解,也早已经完成相关课题分离。
否则,很容易把孩子对妈妈的不舍和依赖表现,解释成孩子不适应托班生活,或者老师对孩子不好,然后仅凭表象去做草率决定。
话说回来,孩子情绪很快被安抚后,我回到车上,跟队友讲女儿哭了,果不其然,他又开始讲孩子太小了,家婆这周有回来,也可以不入托,让她帮忙带。
我的心猛地一沉,没有接这个话题。
我太清楚了,家婆的帮忙早已无法成为我育儿的安心支点。
过去的种种摩擦与委屈,别人可以说都过去了,但那些如鲠在喉的瞬间和耗竭感,只有我的身体和记忆真切地记得。
我仍沉浸在今日送娃的观察里,下意识问他:”像这样的分离焦虑,会给孩子造成内心伤害吗?“
依我的认知和经验判断,是不会,这只是成长必经之路,我全职在家带娃到1岁+,孩子会走路,不顺她的意会勇敢嗷嗷叫,已经给她打下很好的安全感基础,在上托班之前,亲朋邻居也都惊讶谁都可以带她。
况且,那些产假结束,妈妈半年后需要偷偷去上班的,那些需要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的,哪个不是跟妈妈分离,难道就没有一丝分离焦虑,难道都造成不可逆伤害?
我在自我安抚时,听到队友毫不犹疑地说:“会的!”
这两个字,像一根点燃的火柴,丢进了我积压太多委屈和疲惫的心底,让我的情绪一脚踏空,一股无名火起——白天短暂的分离被视作伤害,那妈妈在长期独自带娃中迷失自我,难道就不是一种更深远的磨损?
我立刻意识到,他让“家婆带”的提议,恰恰证明:他至今依然看不见,也不理解我的困境和挣扎。
在复杂的情绪加持下,我脱口而出那句:“让孩子有个活着的妈,比什么都强!”
车厢里瞬间安静,我们没有继续争论,生活繁忙,随后,队友就在家门口放下我,我们各就各位。
虽然看起来我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话说出口,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我都看见了自己,不管有没有人照顾我的情绪,我都亲手接住了那个曾经濒临崩溃的自己,这种由内而生的强大治愈力,让我不屑于再去解释和复盘那些婆婆妈妈的芝麻事。
![]()
正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写的:“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此刻,我终于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种完全尊重自我感受的样子,让过去总是委曲求全的我坚定地站在我身后,用力地托举着我。
她告诉我:向前走,别回头。
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命运也因此神奇又温柔地推了我一把。
我记录下的所有思考,从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切地解决了独属于我个人的人生卡点。
正是这份对自我感受的极致真诚,才让我与我周旋许久,宁做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