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律师周筱赟称前往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现,因被要求必须说明资金用途,引发网络持续关注。
11月13日,东营一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称,储户取款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现金,已经不需要询问资金用途。而东营市金融监管部门表示,正在积极推进处置。但截至11月19日,始终未公示调查处理进展。
11月19日,周筱赟公开喊话东营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对建行东营分行的“加码”行为定性处理。
前情回顾——
律师取现被追问资金用途,还遭报警处理
事件引发关注后,银行道歉
今年11月3日,律师周筱赟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因私事前往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取4万元现金。在取现过程中,被银行工作人员持续追问资金用途。
面对追问,周筱赟先表示系“个人消费”,后将自己的私事告知对方,却被对方称“系统里没有相关选项”,还询问其他的交易信息。他拒绝配合,对方称得报警,让反诈中心核实处理。
周筱赟说,双方发生争执后,银行柜员称会联系反诈中心出警,但周筱赟称在现场等待半小时,始终没有等到,随后银行领导出面,改口意思可以取现,他拒绝取现后离开,“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严重侵犯储户的隐私权,将我当作犯罪嫌疑人,让我自证清白。”
11月5日,周筱赟公开发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引发热议。
11月8日,周筱赟再次发声称,中国建设银行东营分行一侯姓负责人向他道歉。对方致歉的理由系“给您带来的体验不佳”,他拒绝接受该道歉,“建行东营分行认为我作为储户太敏感,或认为柜员理解有误、态度不好,将责任推给了我或柜员。但实际上,错的是建行的管理层。”
![]()
加码违法——
“建行没有权力将央行的5万元标准降至1万元”
当地金融监管局:正在积极推进处置
周筱赟说,建行东营分行的加码行为系违法、违规。他解释道,其违反了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个人办理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标准是单笔5万元以上,“建行东营分行或者其他机构,都没有权力把这一标准下降到1万元。更何况,该管理办法在今年8月出台了征求意见稿,把这个5万元也取消了。”
“层层加码的过度防控,不仅损害了储户的利益,也加重了银行柜员的负担,产生了很多矛盾纠纷。”周筱赟说,目前,他已向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控告和举报了建设银行东营分行管理层擅自加码的违法行为,“我希望通过个案推动制度建设。”
11月13日,山东东营一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储户取款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现金,已经不需要询问资金用途。
同日,东营市金融监管部门回应称,已经关注到该事件,并对该事件非常重视,相关部门、机构正在积极推进处置。
最新进展——
律师收到全国各地银行柜员反馈
各地“加码”问题处置态度不一
11月19日,周筱赟再次发声,“事件发生之后,我收到了全国各银行大量柜员的留言和私信,让我了解到了不同银行对这件事的应对。有的银行已经不再执行地方一刀切的反诈要求,有的银行却提出了更加加码的反诈要求,如‘无感询问’等。既然要询问,怎么做到无感呢?”
![]()
![]()
其中,一份北方某银行的《会议纪要》显示,网点反诈工作仅需落实两个义务,一是反诈防骗风险提示,二是可疑线索报备。不得再询问资金来源和用途,不得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资料。对于弹屏的账户,要向反诈中心报告,且不必等反诈中心回复,只尽到报告的义务。二级分行及以下不得擅自执行地方反诈要求。目前现有一刀切的要求,不得执行。
![]()
周筱赟说,还有中部某省行柜员反馈,称已开会通知,取消询问客户资金用途,但只是口头通知,未下发文件。
“虽然有银行已经取消了违规加码的政策,但也有银行仍在层层加码。” 周筱赟说,有银行柜员称,自己所在银行口头转述“该问还得问,上面排查就说没问”;也有银行柜员称“客户拒绝不得追问,但涉诈的处罚依旧”,“有建行的柜员给我反映,建行内部将我定性为专业碰瓷银行的人员,且发了内部通知。”
![]()
公开喊话——
希望金融监管部门对建行东营分行定性处置
东营金融监管局时隔一周仍在推进处置
对此,周筱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他决定公开喊话东营市金融监管部门。他说,“目前,各银行对我揭露的层层加码、过度反诈反应不一。”
周筱赟说,东营建行事件发酵至今,至少应当由东营市地方金管局进行定性处置。甚至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都应当公开表态。但这些负有监管责任的机构,到现在都一直不发声。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
周筱赟表示,层层加码的反诈,会对普通老百姓和合法经营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过度反诈的误伤率实在太高了,“我希望东营市的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尽快对这件事进行定性处置,并且要公开处理结果,并且出台具体的改进措施。这也是为全国银行做个榜样。东营建行改进了,全国其他银行也能跟着改进。这就是我一直推崇,并努力身体力行的‘通过个案推动制度建设’。”
11月19日,时隔一周,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再次联系到东营市金融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该事件他们高度关注,仍在推进处置。
关于律师喊话要求公开定性、处置结果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会记录反馈至相关科室。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张鹏康 编辑 李婧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