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强健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从八个维度提出二十项关键举措,直面当前学校体育“时长不足、质量不高、师资薄弱、场地短缺、评价僵化”等痛点,构建起覆盖大中小学的系统性体育改革框架,为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1
政策核心
锚定痛点
构建全链条体质提升体系
《意见》的核心逻辑在于以“时间保障”为切入点,以“系统思维”破解多元难题,以“阶段目标”引领长期发展,形成闭环式改革路径。
在时间保障上,政策首次明确“贯穿学段的体育时间底线”:基础教育阶段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上下午各设不少于30分钟的高质量大课间;高等教育阶段严格落实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的体育课程要求,推动高校面向三年级以上学生(含研究生)开设多样化体育课程,并组织每周至少3次有强度的课外锻炼。这一规定直接回应了此前部分学校体育课被挤占、课外体育碎片化的问题,从源头为学生运动时间“上锁”。
在系统设计上,政策串联起教学、竞赛、师资、场地、评价五大关键环节:针对师资不足,提出专职教师+教练员+兼职人员+社会力量的新型师资队伍;针对场地短缺,创新推出“微运动场”建设与校社场馆共享模式;针对评价僵化,强调淡化选拔性、强化过程性评价,将体质提升、技能掌握、运动参与纳入评价核心指标。各环节相互支撑,形成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改革闭环,避免政策落地碎片化。
在阶段目标上,政策设定2027年与2035年两个关键节点:2027年聚焦基础达标,要求中小学生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显著提升,培育一批体育健康类国家级示范性学校;2035年着眼体系成型,建成现代化学校体育体系,让体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现“立足当下补短板、着眼长远谋布局”的科学思路。
2
亮点举措
突破传统
打造学校体育改革新范式
《意见》在具体实施层面提出多项突破性举措,推动学校体育从有形式向有实效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升级。
(一)教学改革:从有课上到上好课的质变
政策不仅保障课时数量,更强调教学质量:一方面鼓励走班制、俱乐部制等灵活教学形式,让体育课贴合学生兴趣,例如学校可根据学生偏好开设篮球、瑜伽、传统武术等特色课程;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体现连续性与进阶性,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避免“小学学跳绳、中学还学跳绳”的重复低效问题。同时,针对高校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提出“一校一策”专项提升行动,填补了此前高校体育改革针对性不足的空白。
(二)人才培养:打通普及+精英双向通道
在普及层面,政策倡导“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要求中小学校每年举办春、秋两次校级运动会或体育节,让体育竞赛融入校园日常;在精英层面,通过建设体育健康类国家级示范性学校、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体育特长学生搭建成长阶梯。
政策明确畅通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基础教育阶段完善学区划片、对口直升中的体育人才倾斜政策;高校层面适度扩大体育类学科招生规模,为优秀学生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创造条件,同时允许人才“能出能进”,打破体育人才培养的封闭化格局。
(三)师资与保障:破解资源制约,筑牢改革根基
在师资建设上,政策打破身份壁垒,提出多项创新补充路径:鼓励建设区域体育教师共享中心,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支持体育专业大学生赴中西部支教,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机构教练;明确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中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将大课间指导、课余训练等计入工作量,扭转体育教师边缘化现状。
在条件保障上,政策跳出校园局限:一方面鼓励学校挖潜打造微运动场,例如利用屋顶、操场边角建设小型篮球场、羽毛球场,适配不同校园空间;另一方面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学校场馆课后、周末及寒暑假向学生开放,实现校社资源双向流动。同时,首次提出数字赋能体育,鼓励运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为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数字画像,实现“运动+卫生+营养”的精准干预,为学校体育注入科技活力。
3
深层价值
超越体育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强国建设
《意见》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体质,更在于通过体育推动教育均衡、培育时代新人,为国家发展提供长远支撑。
从社会层面看,政策直面“小胖墩”“小眼镜”等民生痛点,通过体育干预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解决方案。体育不仅能增强体能,更能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例如集体项目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竞技比赛能提升抗挫折能力,这些素养对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实现“以体育人”的育人目标。
从教育公平层面看,政策重点关注农村与中西部地区:通过师资共享、支教服务、经费倾斜等举措,缩小城乡、区域间学校体育差距。例如鼓励东部体育优质学校与西部薄弱学校结对,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在农村地区优先布局,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体育教育,体现教育公平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政策为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双向赋能;一方面通过校园体育普及,培育具有体育精神的未来公民,为体育产业储备潜在消费者与从业者;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人才输送机制,为竞技体育储备后备力量,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4
实施挑战与落地关键
确保政策不悬空
尽管《意见》设计全面,但在落地过程中仍需应对区域差异、部门协同、形式主义等挑战,需多方发力确保实效。
针对区域执行差异,需强化省级统筹+地方适配:发达地区应重点推进数字赋能与特色品牌建设,例如探索智慧体育场馆、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偏远农村地区则需优先解决师资与场地基础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校社合作等方式弥补资源短板,避免“一刀切”式执行。
针对部门协同不足,需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教育部门牵头协调教学与评价,发改、财政部门保障场地建设与资金投入,体育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如教练员派驻、赛事指导),避免“各自为政”导致政策落地“断链”。例如在场地建设中,发改部门可将学校体育设施纳入区域公共服务规划,财政部门设立专项经费,确保政策有“资金托底”。
针对形式主义风险,需强化过程督导与结果导向: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复核机制,将体质提升实效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硬指标,防止“2小时体育时间被变相挤占”“大课间流于走过场”等问题。例如通过随机抽查、学生问卷等方式,监测体育活动实际质量,确保政策落地有声、见效有形。
《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以系统思维破解痛点,以创新举措激发活力,以长远眼光谋划未来。从课堂到赛场,从校园到社会,从当下到未来,这二十项举措正构建起“人人爱体育、个个强体质”的教育新生态。唯有各地各校严格落实、社会家庭协同发力,才能让体育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通,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