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025 年如何找到一台「理想」的笔记本电脑?聊聊我的体验与经历……

0
分享至

编注: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的优质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我的笔记本选购之路始于 2014 年,那是我刚上大学时买的第一台电脑——ThinkPad L14(2014 款)。2017 年,我转向了 MacBook Pro 16 英寸 Intel 版,2021 年升级到 MacBook Pro 14 英寸 M1,亲身见证了苹果自研芯片带来的巨大转变。


2024 年 10 月,在国家补贴活动期间,我购入了 ThinkPad T14p Gen 2 Ultra 9 集显版;2025 年 5 月,又添置了 MacBook Air 15 英寸 M4;同年 10 月,我入手了 Surface Pro 11 X Plus,正式开始探索 ARM 平台的 Windows 体验。十年来,笔记本的选择始终伴随着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变化——它不仅反映出我的职业发展与需求转变,也折射出整个计算平台的更替与时代趋势。

Windows 生态下的优势与局限

使用 Windows 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Office 套件在 Windows 上的体验堪称极致,无论是性能 还是兼容性都无可挑剔;其次,扩展性几乎没有上限。这些年我一直配有台式机——从早期的英特尔冥王峡谷(NUC)一路换到自己组装的 i7-11700 mATX 主机,再到 HP 的 i7-12700 工作站。冥王峡谷长时间运行时的风扇噪音最终促使我转向散热更优秀的自组电脑和工作站,而良好的散热表现也让我一度产生「性能无上限」的错觉。

我主要使用的系统是 Windows 10,过去几年运行稳定,几乎没出过什么幺蛾子——大概有一两年没有重装过系统。偶尔也会抱怨:为什么 Windows 又强制更新、自动重启,导致浏览器和工作文件全部被关闭。除此之外,体验总体不错。

相较之下,MacBook Pro 在我的使用场景中更像是一个「轻负载伙伴」——我通常用它来写点简单的代码、收发邮件、阅读 PDF;而真正的重型任务,如数据分析、大型专业程序的运行,基本都在 x86 Windows 主机上完成。

不过,近来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因为出差频繁,经常需要在不同地方居住几个月,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不想总是待在室内。我希望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工作,比如咖啡馆或旅途中。这种需求让我萌生了购买一台高性能 Windows 笔记本的念头——希望能在便携设备上重现台式机 的优秀体验。我大学时也用过 Windows 笔记本,但那时最深的印象就是在图书馆里四处找有插座的座位。天真的我以为十年过去,芯片制程的飞跃应该早已带来更好的续航和体验——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2024 年 10 月,国补上线的那天,我几乎没有犹豫,就锁定了 ThinkPad T14p Gen 2。 我没有去看更轻薄的 X1 Carbon,也没考虑那些高性能释放的游戏本。毕竟我几乎不玩游戏——我真正需要的,是在运行代码时能尽快结束任务的一台机器。于是,我毫不迟疑地选了 Ultra 9 集显版。T14p 吸引我的另一个理由,是它那几乎完美的扩展性。双通道内存、双 M.2 接口。至于续航,当时我需要大量进行文字工作,看到很多用户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能用一整天。」

天真的我信了。那时候的我,对功耗、散热、性能释放这些词还没有直观的概念,只以为芯片制程的进步会自然带来更好的体验。那时我以为,Windows 笔记本与 MacBook 之间的差距,或许早已不再那么大。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沉重的一击。我才发现,苹果的 M 系列笔记本 对 Windows+x86 平台来说,简直就是一场降维打击。那并不是单纯的「新旧代差」,而是根本层面的不同:功耗控制、续航表现、待机体验——每一项都像隔着几个时代。


Thinkapd T14p 2024

续航待机与实际感受待机

MacBook 在待机方面几乎是完美的。合上盖子,它可以安静地睡上几天,甚至几周;再次打开时,电量几乎没有损耗,屏幕瞬间点亮,所有程序都停留在你离开的那一刻。

而 Windows 笔记本呢?从背包里拿出来时,常常是热的。如果关机重新开机进入桌面,等待所以后台开启完毕要花上 15 到 20 秒。满电放进去,拿出来只剩下 30%,顶多再撑半小时。这样的场景我经历过太多次,每一次都像一场噩梦重演。

究其原因是因为微软曾试图通过引入所谓的「现代待机」(Modern Standby,S1 模式)让 Windows 笔记本也能拥有像手机那样的「随时开启」体验。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为了兼容庞杂的 x86 硬件生态,这一机制的体验糟糕得几乎令人绝望。同时 Windows 11 的自动维护任务:检查更新、下载补丁、安装你从未请求的系统更新也会在待机的时候唤醒系统。有时候一个更新,系统的休眠会变得不可用,比如开启 WSL2 这样与虚拟化相关的功能。

笔记本厂商既没有优化好 S1 的待机体验,也没有投入资源使得笔记本可以支持S3 的模式,如今的联想 ThinkPad 系列已不再支持传统的 S3 模式。这意味着,确保电池不被榨干的方式,就 是——关机或者类似重启一样的休眠。但对我来说,「关机」这件事简直反人类。我习惯同时打开几十个 Chrome 标签页、数个编辑器和终端窗口。每次被迫退出它们,就像在被迫关闭我的工作思路。

我已经被 MacBook 的 M 系列宠坏了。它让我习惯了那种近乎完美的状态:合上盖子、带走;打开盖子、 继续。工作在那台机器上是连续的,而在 Windows 上,它被不断打断。


Windows 笔记本不同的待机模式

续航的不透明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类商家引流广告和模糊不清的「续航测试」。评测视频里,主持人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你 ——「这台笔电 PCMark10 测得 8 小时的办公续航」,但没人解释:日常使用到底能撑多久?节能模式会不会卡顿掉帧,体验如何?深色模式是不是更省电?真正的体验细节,从来无人深入讨论。

许多博主的测试场景,往往是在最低亮度下播放 B 站视频——而处理器在播放视频时有专门的能耗优化,这根本无法代表真实办公负载。还有人用 Word 打开个文档,称能撑 10 小时。在小红书上宣称「续航一天」的人,大多是轻度办公用户,他们的需求,也许用 iPad、Chromebook, 甚至三星手机的 Dex 模式就能解决。他们不是我这样的用户,而我,也不是他们评测的对象。不得不感叹,也许鸿蒙电脑那种注重轻办公体验的定位,才是当今笔记本市场的真正主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笔记本续航,我才学会了不断追踪自己使用电脑的功耗,分析自己的使用行为如何影响电脑的功耗。我买的是 T14p Ultra 9 版本,购买时冲着的是 80W 的瞬间性能释放和稳定的 50W 性能释放。

为了续航,我不得不开启「最佳能效」模式——功耗被限制在 20W 左右。然后,一切都变慢了。输入文字有延迟、切换窗口不流畅,连打个字都显得「卡卡的」。每次外出工作,我要经常留意任务管理器,不断手动关闭后台进程——Dropbox、OneDrive、 Tailscale、LocalShare、PowerToys……一个个清理。

这是一件极度反人性的事情。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网络上几乎没人推荐「Windows 小工具」,而 Mac 用户却热衷分享各种后台增强应用。在 Windows 上,常驻后台是一种负担;在 macOS 上,常驻后台是一种无负担的便利。

我的日常工作流并不复杂,却足够考验续航。几十个 Chrome 标签页、后台播放音乐; Word、Adobe Acrobat、Zotero、Notion、Outlook、VSCode/Cursor 全部同时开启; 蓝牙连接耳机与鼠标;屏幕亮度拉满(T14p 峰值 430 nits),因为我经常在咖啡馆或户外使用。在「节能模式」下,CPU的频率被锁定在 2.0GHz 左右,这一整套工作流的平均功耗是 23.6W。这意味着:配备 75Wh 电池的 T14p,续航只有约 3 小时。

如果切换到「平衡」或「性能」模式,续航会跌破 2 小时 ——虽然操作稍微流畅一些,但仍有发热与噪音的代价。开启性能模式的情况下,你还会感受到发热,这个问题在夏天的时候尤其严重,键盘烤手。

同样的工作流,我在 MacBook Air M4(15 寸) 上重新搭建。功耗波动仅 3–6W,后台更多、体验更 丝滑。我能用 Raycast 快速唤起一切应用,系统几乎没有延迟。无风扇、无噪音——即使长时间运行,掌托仍是温凉的。M4 的性能足够我使用,无论插电还是电池模式,体验几乎一模一样。 MacBook Air M4 内置 66.5Wh 锂聚合物电池,带来真实可用的 10 小时工作续航。自从入手以来,我几乎没有把它的电池用完过。


Macbook Air M4 15' 日常使用功耗

对 macOS 来说,我的这套网页与文档工作流不过是轻度负载,合盖睡眠、开盖即用,一气呵成。而在 Windows 世界里,所谓的「轻度办公续航」往往只限于打开 Word、Excel、PowerPoint,再加上寥寥几个网页,前提是关闭许多后台。可一旦进入真实的多任务环境,系统就会变得迟滞笨重。

频繁在「开启—合盖睡眠—再开启」之间切换时,MacBook 始终流畅如一;而 Windows 笔记本却像在重新启动,往往需要十几秒才能回到工作状态。自从入手 T14p,我不得不在每次合盖前退出程序、关闭网页、关机收尾。这种被迫的「自适应」带来了强烈的体验割裂感——那种在 Mac 上的顺滑连贯,在 Windows 上被切割成无数片段。

便携性、输入体验与外设依赖

作为一个常年健身的人,我对笔记本的重量并不敏感, 500g 无非是多一瓶水的重量。但是使用 Windows 笔记本真正的重量代价是什么:

  • 那块 100W 的「板砖」电源。我几乎每天都要随身携带它。当然,也可以换成 65W 的氮化镓小电源 ——体积更小,但功率不足。在咖啡馆那种松松垮垮的插座上,它经常滑落到地上。即便插着65w电源,我也无法在 「最佳性能模式」 下使用。

  • 随时携带鼠标。ThinkPad 的触控板远不如 MacBook 精准。光标总是偏离目标,单击与双击的逻辑模糊,按键需要更大的力度。只有 Surface Pro Flex 键盘盖的触控板还能勉强与Macbook 媲美。我仍记得我早在2017年的Macbook Pro 早就体验上这样丝滑的触控体验。我不清楚为什么能极大提升使用体验的全域触控板在此时此刻不能标配到快上万的笔记本,让用户不得不使用难用的早就过时技术的触控板。

  •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关于键盘区域的发热情况。作为一个每天面对电脑超过 8 小时、手在键盘上停留 5 ~6 小时的人,我对「敲击的触感」格外在意。这本该是 Windows 笔记本的优势——尤其是 ThinkPad,那种坚实的回弹感令人安心。然而,T14p 的发热问题彻底毁掉了这种触感。刚买时正值秋冬,我对热量不敏感;在夏天你可以感受到腾腾的热量从键盘区域传来,那种烤手的感觉让人非常焦灼,更不用说那个风扇噪声。

小结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逐渐明白,「既要又要」在笔记本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哪怕是像 T14p 这样几乎完美、扩展性出众的全能本,依然难逃糟糕的待机与续航表现。Windows 与 Intel 平台在短期内似乎都无法彻底解决这些老问题。

即便升级到更强的工作站级设备,如 P16 Gen2,也仍然绕不开电源管理、散热与噪音的瓶颈。而Macbook系列值得吐槽的点就是金子一般的内存的硬盘,但Windows 笔记本这些缺点是不能通过氪金来解决的。最终,我找到的折中方案是:「ITX 主机 + 轻薄本」的组合。ITX 主机成为性能、噪音与便携之间最现实的平衡点,也是一种从理想回归现实的妥协。

于是,在 2025 年 8 月,我入手了 ThinkStation P3 Ultra Gen2。这台小巧而强大的设备,基本满足了我对便携高性能的全部需求。我可以塞进20L的行李箱中,在酒店连接上电源不外接屏幕,像服务器那样使用,配合 Moonlight 进行远程串流,我终于能够在任意地方获得接近台式机级的工作体验。


3.9 L ThinkStation P3 Ultra Gen 2 作为便携和性能的妥协

被忽视的 Windows On Arm (WOA) 笔记本产品

传统笔记本那滚烫的键盘,让我彻底望而却步。长时间打字的焦躁与不适,终于驱使我开始关注另一类产品——二合一设备。在它们之中,Surface Pro 系列无疑最吸引我:不发热、键盘可拆卸,这两点对我 来说几乎是决定性的加分项。恰好最近赶上 Amazon Prime Day,我以一个几乎「不可拒绝」的价格, 入手了那台被无数人吐槽的高通骁龙版 Surface Pro 11。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我这么在意体验,为什么不选择性能更强的Surface Pro Lunar Lake 版本?答案其实很现实。

虽然我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出溢价,但Lunar Lake 起售价高达 1500 美元,而低配的高通版只需400 多美元这巨大的价差使得兼容性也不是什么不可以克服的难题。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 Office 套件写作、浏览网页、阅读 PDF 文件——这些都是原生 ARM 应用,兼容性问题几乎不存在。而且,高通CPU使用的是 4nm 的工艺,工艺的领先带来的优势无疑对最低的能耗情景下的可用性能的提升是巨大的。相比之下,我更想体验的是高通作为老牌手机芯片厂商在电源管理上的功底。

坦白说,我对 Intel 平台已经失去了信任。x86 处理器在高负载与低负载之间的切换(尤其是瞬时频率调度)总显得笨拙、迟滞,远不如移动处理器厂商那种「微操」的能耗控制。同时,Intel 不同的电源模式似乎是粗暴地锁定CPU 频率,而且现在Windows 11也没有对Intel 创新的大核、小核和小小核调度玩明白。在 Reddit 上也有用户同时购买了 Lunar Lake 和 Snapdragon X Plus 两个版本的 Surface Pro,他们提到:「Windows 11 在 Intel 平台上并不比 ARM 更快,只是感觉上不够流畅。尤其在打开或关闭应用、呼出开始菜单时,动画过渡略显卡顿,像是轻微丢帧。」


Surface Pro 11 X Plus 实时能耗及待机表现展示

我在10月初拿到了 Surface Pro 笔记本,我可以放心地使用 S0 现代待机的功能,不必担心电脑会在包里莫名其妙发热或自行唤醒。最让我惊喜的是待机消耗的电量为 0.1 Wh。在我的日常工作流下——浏览网页、处理文档、批注 PDF、后台同步。整机功耗稳定在 6–8 W。切换到省电模式后,即使保持所有后台运行,功耗也能压到 5W 以下,系统依旧流畅,没有明显卡顿或掉帧。


高通 Snapdragon X Plus(骁龙 X Plus) 平台的性能特性,是高通专为 PC 市场打造的 ARM 架构旗舰处理器。基于 Oryon CPU 架构 和 4nm 工艺。

我理解为什么高通骁龙 CPU 会饱受争议——性能孱弱、软件兼容性不足、发热与功耗不稳定,再加上从发布到真正上市之间那漫长的等待期。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

真正让人望而却步的,是它那偏高的定价。如果这些笔记本能进入 4000~5000 元价位区间,人们或许就会用更可蔼的眼光去看待它。毕竟,当价格不再高高在上,ARM 平台那种「冷静、省电、安静」的特质才会真正被更多用户体验到。

即使 Lunar Lake 的续航表现能与高通旗鼓相当,Intel 的 x86 架构仍旧在调校层面略显笨拙。一个真正优秀的笔记本体验,从来都不只是性能参数的叠加,而是功耗、噪音、发热、系统响应、生态成熟度等多方面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我目前的使用没有遇到什么兼容性的问题,我用该平板玩了一些Steam 游戏,如底特律变人、星露谷、极乐迪斯科、逃离鸭科夫还有Gal Game。与此同时,也有消息称 Valve 正在积极参与 ARM 兼容层(Proton on ARM) 的开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搭载ARM的游戏掌机。我个人更期待第二代骁龙 X 系列 的到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或许不久的将来,ARM 平台真的能在笔记本与移动计算设备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总结及展望

十年的笔记本购买与使用经历,让我逐渐明白:完美的笔记本在当下并不存在关键不在于寻找一台「什么都能做到」的设备,而在于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

笔记本的体验,从来不是单纯的硬件问题。如果 Windows 系统无法与硬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协同,那么待机与续航的短板就永远无法被彻底补齐。对我而言,最现实、也最高效的移动办公方案仍然是 ITX 主机 + 轻薄本的组合——既能兼顾性能与便携,又能灵活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

与此同时,ARM 笔记本显然展现出更长远的潜力。凭借极低的待机功耗与更精细的频率调校,它有望带来真正轻盈、安静、持久的使用体验。相比传统的 x86 平台,ARM 似乎更懂得「能耗与体验」的平衡——这或许正是未来笔记本进化的方向。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也真心希望未来的续航评测能更贴近真实的使用场景。不再只是那些「最低亮度播放视频」的理想化测试,而是能够反映出日常使用时的真实功耗与最低续航时长。例如,通过开源工具 Traffic Monitor 来持续记录功耗数据,用透明、可验证的方式去呈现真实体验。

https://sspai.com/post/10369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Justinye233

责编:广陵止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61岁关咏荷素颜照片曝光!脸上皮肤松弛、皱纹多,老年斑抢镜了

61岁关咏荷素颜照片曝光!脸上皮肤松弛、皱纹多,老年斑抢镜了

小徐讲八卦
2025-11-19 12:23:13
林总死后,有人在他卧室找到本小册子,里面内容让毛主席悲痛不已

林总死后,有人在他卧室找到本小册子,里面内容让毛主席悲痛不已

文史达观
2025-10-03 15:40:06
大批中国人依然执意去日本旅游,被日媒追问后,他们的回答太扎心

大批中国人依然执意去日本旅游,被日媒追问后,他们的回答太扎心

古装影视解说阿凶
2025-11-20 05:57:10
不管卤什么肉,只要放3克它,卤肉出锅十里飘香,肥而不腻

不管卤什么肉,只要放3克它,卤肉出锅十里飘香,肥而不腻

美食格物
2025-11-18 20:35:19
火箭战胜骑士,霍勒迪和谢波德表现出色

火箭战胜骑士,霍勒迪和谢波德表现出色

啊哒体育
2025-11-20 10:54:49
日本为什么不怕中国?俄罗斯专家一席话点醒国人​

日本为什么不怕中国?俄罗斯专家一席话点醒国人​

近史谈
2025-11-06 21:16:03
白手起家还是世家传承!2025福布斯中国十大富豪家庭背景深度揭秘

白手起家还是世家传承!2025福布斯中国十大富豪家庭背景深度揭秘

白浅娱乐聊
2025-11-20 10:25:42
官方:阿森纳将于明年结束与卢旺达旅游局长达八个赛季的合作

官方:阿森纳将于明年结束与卢旺达旅游局长达八个赛季的合作

懂球帝
2025-11-19 18:25:16
一夜损失40000亿美元背后,这位18岁中国少年轰动世界!

一夜损失40000亿美元背后,这位18岁中国少年轰动世界!

阿燕姐说育儿
2025-11-15 06:36:19
中业岛部分海域被我方控制,南沙局势转变,相关收复计划已启动

中业岛部分海域被我方控制,南沙局势转变,相关收复计划已启动

傲傲讲历史
2025-11-19 04:26:04
“爱泼斯坦案”已完全失控,形势对特朗普极为不利

“爱泼斯坦案”已完全失控,形势对特朗普极为不利

健身狂人
2025-11-20 01:12:46
喻恩泰发声回应!为孩子忍辱多年,情敌前妻看不下去,放猛料助攻

喻恩泰发声回应!为孩子忍辱多年,情敌前妻看不下去,放猛料助攻

心静物娱
2025-11-20 09:00:41
为什么中国女性不如欧美女性丰满?

为什么中国女性不如欧美女性丰满?

鬼菜生活
2025-11-20 10:49:31
“打出来”的尊重!欧美民间对中国的态度已发生巨大转变

“打出来”的尊重!欧美民间对中国的态度已发生巨大转变

荐史
2025-11-13 17:32:00
香港失业率冲上3.9%,超15万人失业,未来前景堪忧

香港失业率冲上3.9%,超15万人失业,未来前景堪忧

麦小柒
2025-11-17 15:28:17
天上人间付红琼被执行死刑,押法场时高喊:这辈子值了

天上人间付红琼被执行死刑,押法场时高喊:这辈子值了

纪实录
2024-11-07 22:02:36
Gemini 3中文测评结果发布:首超GPT-5 全球第二

Gemini 3中文测评结果发布:首超GPT-5 全球第二

快科技
2025-11-19 22:08:03
母亲偷拍“天才儿子”,网友劝她清醒:这样的天才一个班就有20个

母亲偷拍“天才儿子”,网友劝她清醒:这样的天才一个班就有20个

妍妍教育日记
2025-10-10 17:02:52
最能干活的那批人回来了 孟婆汤的质量越来越差了

最能干活的那批人回来了 孟婆汤的质量越来越差了

夜深爱杂谈
2025-11-18 21:23:05
女神刘亦菲字迹

女神刘亦菲字迹

微微热评
2025-11-18 15:34:34
2025-11-20 12:11:00
少数派sspai incentive-icons
少数派sspai
高品质数字消费指南
4902文章数 282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数码要闻

降噪实力派登场!华为FreeBuds 7i为嘈杂按下静音键

头条要闻

日媒爆料:高市或于中国重要日子当天参拜靖国神社

头条要闻

日媒爆料:高市或于中国重要日子当天参拜靖国神社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易梦玲恋情曝光,相差16岁

财经要闻

英伟达财报,超预期

科技要闻

英伟达单季狂揽570亿美元,手握5000亿订单

汽车要闻

一汽丰田发布IT'S TiME 3.0 三款焕新产品同步亮相

态度原创

健康
手机
数码
公开课
军事航空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手机要闻

高通骁龙X游戏体验脱胎换骨!AVX指令集补齐、控制面板正式上线

数码要闻

黑鲨磁吸无线充散热器上架:TEC半导体制冷,首销209元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量大管饱 中国军网在海外发布备战视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