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州西麓,创新潮涌。“十四五”五载,蜀山区完成了一场从“科教名区”到“科创强区”的深刻嬗变。这里,坐拥合肥七成科教资源:中国科大赓续书香,科学岛上传奇不熄,“人造太阳”点亮梦想。如今,更多创新的种子,正从实验室破土,在城区里成林——
逾50万平方米科创空间破局之势,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雄踞安徽省前列;创新综合指数蝉联安徽省区级“三年冠”,登顶“赛迪创新百强区”安徽榜单首位,锻造出全省瞩目的硬核创新之脊。
破局,源于“全域科创”的战略擘画。以科创重构老城肌理,打通要素流动经脉。五年间,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持续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产业能级实现跨越攀升。一部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的“蜀山答卷”,就此挥毫写就。
![]()
蜀山区风光
01
空间裂变:
老城区的“科创突围”
“十四五”开局,蜀山区直面现实困境:作为传统老城区,空间资源捉襟见肘,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通道不畅。
破局,迫在眉睫。
蜀山区果断亮剑,率先提出“全域科创”战略,并迭代至2.0版。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随之启动:构建起“区科技委顶层设计、科技办统筹协调、科创集团市场化运营”的协同格局。这绝非小修小补,而是旨在推动创新从“单兵作战”迈向“系统集成”的深刻变革。
战略引领,规划先行。
一幅全区域联动发展的空间宏图迅速展开,重点建设“两片区一基地”。“科大硅谷”蜀山园中国科大片区,立足成果孵化定位,以中国科大本部校区和中科创新园构建创新极核,联合安大、安医大、国防科大、安农大等周边高校,构建新医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协作创新生态网络圈层;“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学岛片区,强化国际合作交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无缝衔接的创新走廊,成为创新成果的“首发站”;“科大硅谷”运河新城战新产业汇集地强势崛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承载地”。
![]()
合肥人工智能大厦
战略落地,关键一招在于“科创+城市更新”的路径创新。
2022年3月,蜀山区环科大科创走廊的重要科创载体——“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正式运营,如同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全域创新的层层涟漪。
同时,在“中国环境谷”与“科大硅谷”的“双谷联动”下,“科创+产业”的紧密联动,成为蜀山产业生态的独特风景。以岑锋科技为代表,一项项源自科学岛安光所的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几乎全部落地蜀山区,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无缝跳跃”。
运河新城的规划建设,则为成长型企业打开了广阔天地。仁洁智能公司因快速发展遭遇空间瓶颈,最终选择将未来押注于此。其投资建设的智能清扫机器人产业园,正是蜀山西部产业承载力的生动证明。
“我们借鉴全球经验,核心是构建‘高校院所—科创载体—市场主体’的‘15分钟科创圈’。”蜀山区科技局局长但孝飞道出初衷。
“十四五”期间,蜀山区通过“租购改、拆留建”多元模式,让老旧空间重焕科创生机。超5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拔地而起,硅谷大厦、合肥人工智能大厦、1986科创园等一批创新地标次第呈现。
![]()
1986科创园
空间的重构,直接引爆了创新要素的裂变反应。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2021年至今,蜀山区GDP总量每年一个百亿台阶稳步增长,增速居全市前列。蜀山经开区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跃升至第3位,获全省通报表扬。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连续领跑全省,五年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2.68倍、达9.17件,稳居全省前列。
02
机制聚变:
畅通“产学研用金”的高速路
以“全域科创”战略为引领,“十四五”期间,蜀山区瞄准创新链条上长期存在的难点——“产学研用金”的衔接不畅,推动了一场系统性的机制改革。
改革,从刀刃向内开始。
2025年,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在蜀山区科技系统内部展开。内设机构与职能被重新调整,新设立的“科技招商与成果转化中心”成为专业尖兵。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科技局、科技办整体迁入硅谷大厦,与科创集团及基金公司集中办公。物理空间的融合,催生了化学反应的发生——
“大科创”工作格局应运而生,信息壁垒被打破,决策流程极大缩短,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握指成拳”的质变。
![]()
“科大硅谷”蜀山园硅谷大厦
模式的创新,在于构建闭环。
蜀山区在实践中淬炼出卓有成效的“四个一”产学研融合模式:携手重点高校建立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一个特色化科创驿站,派驻一个专业运营服务团队,并聚焦一个产业方向配套设立产业基金。这套组合拳,精准地覆盖了从创意萌发到企业成长的完整周期。
与安徽医科大学的合作是这一模式的完美范例。双方共建的“科里科气”科创驿站安医大站,聚焦新医学、大健康、医疗器械赛道,这里不仅是成果展示厅,更是深度转化的“手术室”:来自校方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由专业的运营团队进行市场评估、知识产权规划和公司化孵化,配套的专项产业基金则随时准备为有潜力的项目注入“血液”。
与中国科大的交流则更为深入。蜀山区深度嵌入其创新生态:深度支持校友会工作,探索应用数学中心的产业化,助力师生创业项目在此落地生根。
![]()
基于九韶内核技术开发的工业软件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
金融,是打通闭环的关键活水。
记者从蜀山区科创集团了解到,截至“十四五”末,蜀山区构建起一个规模可观的基金丛林:科创母基金、全域科创基金、金创引导基金总体认缴规模超11亿元。这套金融工具不仅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通过市场化运作,精准地将资金导向最具潜力的创新领域。
合肥八方地动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是机制聚变效应的集中体现。这家由中国科大地球物理学团队创立的科创企业,在2022年落户科大硅谷蜀山片区,主要利用地震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提供地震预警、交通监测、桥梁监测、新能源开发与监测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初创阶段,蜀山区不仅提供了办公空间和研发场地,更关键的是,扮演了“技术经理人”的角色,推动其与合肥市交警支队合作,在绕城高速部署“交通地动”示范项目。该系统成功实现对超速、超重、抛洒物等行为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试炼场”,为其后续在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愿景是将八方地动打造为全球‘非语音智能听觉’领域的领军企业,助力中国在智能感知与城市安全监测预警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未来三年朝着营收超5亿元迈进。”八方地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
八方地动研发的智能监测设备
从顶尖院士的实验室,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蜀山区通过一套环环相扣的机制设计,真正让技术、人才、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聚合,将曾经的“堵点”变成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
03
生态质变: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十四五”期间的蜀山,不仅培育科技企业,更在营造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在这里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片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
企业的感受,最为真切。
“政策承诺,说到做到。”安徽中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研发总经理戴家伟的体会,道出了蜀山营商环境的底色。但支持远不止于此:专利快速通道、厂房选址支持、融资对接服务......2025年,该公司在蜀山区的“穿针引线”下,和中国科大合作研发BMS电池管理系统和EMS能源管理系统,两项技术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目前,安徽中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运河新城的智慧能源产业基地顺利投产,实现了从跨境电商向工贸技一体化的关键转型。
![]()
中国环境谷
生态的广度,体现在产业格局的完善。
蜀山区重点发展环境科技、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壮大了科技服务业规模。“十四五”期间,蜀山区获批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两个省级战新产业先导区。
生态的深度,彰显于全链条服务。
蜀山科创集团打造“七大专业服务平台”,从政务、融资到上市咨询,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蜀山光合大讲堂”“科创服务驿站”等品牌活动,成为企业链接资源的枢纽。
生态的高度,定义于未来产业布局。
目前,蜀山区“全域科创”战略已超前谋划“十五五”重点项目,涉及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型储能产业园、光学智能制造产业园、低空经济共享基础设施等项目正在谋划或推进。这种前瞻布局,不仅为现有企业指明方向,更在提前构筑下一轮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生态的活力,可见于创新氛围营造。
“十四五”期间,蜀山区组建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整合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平台、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南京、宁波举办的产业专场推介会,推动重点产业链群互补、创新资源深度共享。
![]()
科里科气新智造产业园
“十四五”收官,创新生态已然成势:
这五年,蜀山区集聚近90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3家。
迎接“十五五”,蜀山区将继续深化“紧盯创新抓产业,依托产业促创新”之路。这座从老城区转型而来的科创高地,正在书写从“育苗”到“成林”的新篇章。
来源 | 合肥日报 秦宇 刘晓朦 葛庆钊
审核 | 朱琛琛 责编 | 张静 编辑 | 李瑜琪 张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