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的时候,62岁的李阿姨坐在沙发上,一边追着电视剧,一边习惯性地泡了一杯浓茶。她总爱和邻居们说:“人到晚年,多喝茶养身,越喝越精神。”
可这一次,李阿姨却在一天早上突然头晕心悸,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医生听完李阿姨的饮茶习惯,面色凝重:“您喝的茶,并不都适合您的年纪。”一句话让李阿姨和家人一头雾水,一直自以为健康的习惯,竟然也“暗藏危机”?喝茶,到底还能不能喝?尤其年过60岁,什么样的茶反而可能让健康“踩雷”?
![]()
其实,很多中老年人都坚信喝茶延年益寿,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近年来,不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消化道不适的患者,背后都有不当饮茶的影子。“喝对了是养生,喝错了可能进医院!”医生们提醒,尤其是有4种茶,60岁以后一定要慎重选择。
喝茶自古以来是国人推崇的养生之道,被无数研究证明适量饮茶与心血管健康、代谢调节有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饮茶150-400毫升有助于补水、补充抗氧化物质。年过60岁后,身体机能变化明显,饮茶的“副作用”也可能加大,表现为影响睡眠、加重心脏负担、促进胃酸分泌或导致药物相互作用。
![]()
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中老年人饮用浓茶导致夜间失眠、心悸、血压波动的发生率比不饮茶人群高出14.7%,长期高摄入咖啡因的人,患有骨质疏松和胃炎的比例增加10%以上。
哈佛大学的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浓茶、高鞣酸茶与摄入过量茶多酚,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不利影响,尤其对于原本肝肾功能不佳的老年人风险更大。
“养生茶”不等于“所有人健康茶”。特别到了老年阶段,茶叶成分的刺激性和潜在并发症,远比年轻时更需警惕。
坚持饮茶,看似健康,实际却暗藏陷阱。不少老年患者“喝茶养病却反被伤身”的案例并不少见。医生总结,以下4种茶类,正成为60岁以后“不建议饮用”的高危清单。
![]()
很多老年人觉得浓茶味道更好,有提神效果。但茶多酚、咖啡因过量,会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研究显示,每日摄入咖啡因超过300毫克,老年人出现心律失常、夜间失眠、胃酸反流的风险增加17.6%。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尤其不利。
有些老人喜欢把前一天的茶隔夜再喝,觉得“节俭又养生”。但隔夜茶易滋生细菌、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可能诱发肠胃不适、增加致癌风险。北京协和医院检验数据显示,隔夜茶亚硝酸盐含量平均高于新鲜茶3倍,肠胃敏感的老人容易出现腹泻或胃部隐痛。
花草类混合自制茶
中老年人热衷于自制花茶、养生混合茶,却忽视了部分花草(如决明子、桑叶、罗汉果)具有明显降血压、降血糖作用。大量饮用可能导致低血压、低血糖,甚至影响药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医院一项调查发现,中老年人自制花草茶后,因低血压晕厥入院者占比高达15.8%。
![]()
未经检测的“三无”散装茶
图便宜,买来散装茶或来路不明的“养生茶”,不仅成分难以保证,还可能掺杂重金属、农残超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抽检显示,30%以上的无品牌散装茶铅、镉等重金属超标,长期饮用可引发慢性中毒,肝肾负担大幅增加。
医生建议,年过60岁后喝茶养生,远不是“多喝多好”,而是在时间、种类、方式上都要加以讲究。
定量饮茶,避开浓茶陷阱。每天饮新泡淡茶200-300毫升为宜,不宜超过2-3杯,减少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摄入。
当天泡当天喝,绝不隔夜。防止细菌滋生和有害物质累积,哪怕是节俭,也不要“省力省健康”。
![]()
购买有保障的品牌茶叶。避免路边摊买来的“三无产品”,选择正规渠道、有检测报告的品牌茶,减少有害添加物摄入风险。
慎重自制和混饮花草茶。如确需调理,应提前咨询专业医生或中药师。尤其是使用药食两用植物时谨防低血糖、低血压等意外。
关注自身健康反应。如果饮茶后出现心悸、失眠、腹胀、乏力等不适,应立即暂停饮用,尽快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