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大家分享了“有松弛感的孩子藏着3大特质”,今天咱们接着聊: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松弛感,以及具体该怎么做。
我对这件事格外上心,源于一次接孩子放学时听到的家长对话——一所重点学校里,有个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出了意外。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孩子,事情最终被压了下来,但这无疑给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敲了警钟:孩子的成长,真的不能只盯着成绩!
![]()
在当下育儿内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培养有松弛感的孩子,本质上是帮孩子积攒应对人生的底气。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能力培养乃至长远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很多家长总说“育儿方法太复杂,根本执行不下去”,所以我把培养方法简化成了下面7点,都是日常能随手做的小事,大家可以直接照着试。
![]()
第一:从“不指责”开始,用描述代替批评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笨拙、拖拉时,总会忍不住脱口而出:“真是笨死了!”“没长脑子啊?”“磨磨唧唧的……”这些话像小刺一样,会慢慢扎伤孩子的自信。
不妨先从“不指责”开始尝试,甚至可以用手机记录当天的执行结果。当孩子犯错时,只描述事实+给出具体建议就够了。比如孩子打翻水杯,别说“你怎么这么毛手毛脚”,换成“水杯倒了,咱们一起用纸巾擦干,下次拿杯子记得扶稳杯柄哦”,效果会完全不同。
![]()
第二:每天给孩子3-5个自主选择权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总跟着家长的节奏走,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家长做到不强迫、不干预,就能让他感受到“我的想法被重视了”。
这些选择不用复杂,从日常小事入手就好:
“早餐想吃鸡蛋面还是豆汁包子?”
“先写数学作业,还是先做语文作业?”
“睡前是读绘本,还是听故事?”
这个小小的改变,会让孩子的抵触情绪不自觉减少,亲子相处也更融洽。
![]()
第三:允许孩子“做得不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放在孩子身上同样适用。我见过成绩不错的孩子,偶尔考差一次就情绪失控;反而有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孩子,能从容接受自己的失误——这就是“松弛感”的差距。
试着允许孩子做得不完美:让他做叠被子、画画、收拾玩具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时,别纠结结果,多关注过程。哪怕被子叠得歪歪扭扭,画的颜色涂出了边界,也别指责、别帮他返工,而是说“你自己完成了这件事,真厉害”“这个颜色搭配很特别,很有想法”。家长忍住“修正”的冲动,孩子才能真正明白“不完美也没关系”。
![]()
第四:认真听孩子说10分钟“废话”
沟通是拉近亲子关系的良药,而高质量的沟通,从“认真听孩子说话”开始。不妨每天抽10分钟,放下手机和家务,专注地听孩子分享——不管是学校的小事、玩具的幻想,还是他的小吐槽,都别打断、别敷衍、别评判。
孩子说的时候,用“然后呢?”“你当时一定很开心/生气吧?”这样的话回应他,而不是“这有什么好说的”“别小题大做”。当孩子能主动说完一件事,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内心的安全感就会越来越足。
![]()
第五:让孩子独立完成1-2件家务/小事
包办代替养不出有担当的孩子,不如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1-2件他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由发挥,家长不包办、不催促。
比如:
3-5岁: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
6-8岁:摆碗筷、擦桌子、自己整理书包;
9岁以上:洗袜子、制定当天的学习计划。
不管孩子完成得怎么样,都别忘了肯定他:“你自己搞定了,太能干了!”这种“我能行”的成就感,是培养松弛感的重要基础。
![]()
第六:每天留30分钟“纯自由时间”
现在的孩子,时间要么被补习班排满,要么被作业占满。有些孩子上了三年级后,连睡眠都没法保证,“自由时间”更是成了奢侈。
不妨每天固定留30分钟,作为孩子的“纯自由时间”——让他随便玩、发呆,甚至“无聊”都可以。家长别干预他的玩法,也别要求“玩得有意义”,就让他在这段时间里完全掌控自己。没有了打扰和指导,孩子才能真正享受“自主”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
第七:睡前和孩子聊10分钟“开心的事”
每天晚上睡前,花10分钟和孩子做一次轻松复盘,聚焦积极体验,能帮他强化松弛感。
可以这样做:
1. 家长先分享:“今天妈妈看到你自己收拾了玩具,你玩的地方一下就变得干净整齐了,妈妈很开心”;
2. 引导孩子说:“你今天有没有觉得自己做得很棒的事?或者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刻?”;
3. 一起约定:“以后我们也像这几天一样,慢慢做事、开心聊天好不好?”
这样的对话,会让孩子感受到“从容做事、接纳自己”是件快乐的事,自然愿意继续保持。
![]()
家长小贴士:培养孩子的松弛感,家长首先要保持松弛。不用追求“完美完成”,某一点没做好也没关系,重点是坚持“少控制、多包容、多尊重”的心态;每天的任务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灵活调整,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记住,家长的情绪状态才是关键——你先从容,孩子才能跟着放松。
如果能坚持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的抵触情绪少了,做事越来越从容,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这些方法可以重复循环实践,让松弛感慢慢融入孩子的日常,成为他未来对抗风雨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