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退了,酒店却卡了12天还没消息”,近日,随着多家航司开通日本航线免费退改通道,不少计划赴日的人陷入这样的尴尬:国航、南航等航司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客票免收退票费,可在携程、飞猪等平台预订的日本酒店,却只能得到“看酒店规则”“协助沟通”的模糊回应。有人顺利拿到全额退款,有人被民宿老板直接拒绝,还有人被要求扣除50%手续费。同样是退订,为何机票与酒店的待遇天差地别?所谓的“协商退改”,到底是权益保障还是责任推诿?
“不可退”条款为何成跨境退订的“硬骨头”?
![]()
小编梳理发现,此次赴日酒店退订纠纷中,最核心的矛盾莫过于酒店“不可退”格式条款与消费者突发退订需求的对立。东京某民宿的退改规则写着“入住前72小时不可取消”,上海的张女士因担忧安全问题取消行程,平台沟通后仍被要求扣除30%房费,“航司都能免费退,酒店凭什么扣钱?”
这一幕并非个例。媒体报道中,2024年1月,上海某企业5名商务旅客因日方涉台言论取消赴日行程,预订的东京某酒店以“不可退政策”为由拒绝退款,直接损失房费2.3万元。而更早的2023年,刘女士通过星空平台预订繁星酒店,当天因紧急事务取消订单,却被“30分钟后不可取消”的条款拒绝退款,最终法院判定酒店退960元,认定“一刀切”的不可退条款不合理。
从这些案例中能看到,“不可退”条款的合法性并非绝对。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条款未以显著方式提示,或不合理加重消费者责任,就应认定为无效。但现实中,很多日本酒店的退改规则藏在预订页面的角落,既无加粗提示,也无二次确认,消费者下单时很容易忽略。更关键的是,跨境退订中,消费者维权成本极高,跨国沟通耗时费力,多数人只能接受扣费或放弃退款。
如今,随着三亚出台住宿业退订指导意见,明确非法定节假日入住前7日可无理由全额退款,国内酒店退改规则正在走向规范。但跨境酒店退订仍处于“真空地带”,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这意味着,只要酒店坚持“不可退”,消费者就只能被动接受,所谓的“协商”往往沦为“看酒店脸色”,大众的退款权在跨境场景中被严重削弱。
平台“协助沟通”,到底是保障还是甩锅?
![]()
“平台说会帮我沟通,但一直没结果,每次问都是‘正在协调’”,这是此次退订潮中很多人的共同遭遇。图片报道显示,多家平台回应“无统一取消政策”,仅承诺“协助提交申请、办理退款”,但对于酒店拒绝退改的情况,并无强制约束能力。
这种“协助沟通”的模糊定位,其实暴露了平台权责不对等的核心症结。媒体报道中,2024年7月,重庆318名游客预订“三亚1580元双飞游”,因旅行社资金挪用导致机票未购买,行程取消后初期退费无门,平台以“仅是预订渠道”为由推诿责任。而对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处理方式,2024年1月该景区因设施故障引发退票潮,不仅12小时内全额退款,还每人补偿200元消费券,将危机转化为信任。
为何同样是退订纠纷,处理结果天差地别?关键在于责任主体是否明确。小编发现,跨境酒店预订中,平台往往扮演“中介”角色,将退改责任完全推给酒店,自身缺乏兜底机制。但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有义务对入驻商家的规则进行审核,若因规则不合理引发大规模纠纷,平台不能置身事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退订潮中,部分国际连锁酒店的做法给出了新方向。洲际、希尔顿等品牌允许备注“安全提醒”申请豁免取消罚金,这背后是平台与酒店的深度合作机制。但更多中小民宿和小众酒店仍我行我素,平台的“协助沟通”沦为拖延战术。这不禁让人追问:当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平台的“协助”到底是积极行动还是拖延借口?如果平台无法约束酒店,那么所谓的“预订保障”又有何意义?
跨境退改的公平,为何要靠“协商”而非规则?
![]()
从航司免费退改到酒店退订难,这场退订潮撕开了跨境旅游服务的一个核心漏洞:缺乏统一的退改规则和法律保障。媒体报道中,黑猫投诉平台有10422条投诉涉及“酒店退订”,其中跨境退订的维权成功率不足30%,远低于国内退订纠纷。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跨境退改的法律适用和行业标准存在双重空白。2024年中日跨境退团事件中,因政治因素导致退订比例超60%,日本某旅行社暂停100多个中国团,却未给出统一退改方案,最终消费者只能与旅行社逐一协商。而国内,随着《民法典》中不可抗力条款的明确适用,以及三亚等地阶梯式退改规则的推行,退订纠纷的解决正在走向规范化。
但跨境场景中,不同国家的法律差异、语言障碍、监管难度,让统一规则的建立举步维艰。小编发现,即使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格式条款无效”的规定,在跨境退订中也难以落地,消费者很难跨国举证酒店未履行提示义务,更难承担跨国诉讼的成本。这就导致,跨境退改的公平与否,完全依赖于酒店的“良心”和平台的“沟通能力”,而非明确的规则约束。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平台利用这种规则空白“钻空子”。媒体报道中,一些平台将第三方中介的日本房源与自营房源混杂展示,一旦出现退改纠纷,平台与第三方就互相推诿。2024年就有消费者预订的日本某酒店被证实是“无授权挂售”,退订时平台称“第三方房源概不负责”,消费者既拿不到退款,也找不到责任方。
![]()
从旧案到今案,我们能看到进步:航司的免费退改政策体现了企业责任,连锁酒店的豁免机制展现了灵活处理的可能,国内的退改规则也在不断完善。但跨境酒店退订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当大众的出行计划因合理原因改变时,为何还要为模糊的规则和推诿的责任买单?为何跨境消费的权益保障,始终落后于国内?
此次赴日退订潮,与其说是一次偶然的纠纷爆发,不如说是跨境旅游服务规则缺失的必然结果。机票与酒店的退改待遇差异,平台“协助沟通”的责任模糊,“不可退”条款的滥用,本质上都是对大众权益的漠视。随着跨境旅游逐渐复苏,建立统一的跨境退改规则、明确平台与酒店的责任边界、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毕竟,每一次跨境预订,都承载着大众对出行的期待;每一次退改纠纷,都考验着行业的责任与担当。当退订不再需要“看脸色”,当退款不再需要“反复协商”,当跨境消费的权益能得到同等保障时,大众才能真正放心出行。而这,需要平台、酒店、监管部门的共同发力,不是在纠纷爆发后被动应对,而是在规则建立时主动作为。否则,下一次退订潮来临,依然会有人陷入“机票能退,酒店难退”的困境。
#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