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17日,“地理为核·渔业为脉——2025水产地理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江北新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渔业协会、南京江北新区主办,汇聚全国水产科研领域权威专家、产业界领军者及政府部门代表,在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总部基地,围绕水产资源与地理禀赋深度融合、渔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聚焦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好产品体系化建设、渔光一体绿色发展路径及地区标志性水产物种振兴等合作领域,为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动能。
![]()
基地落户:三重禀赋筑牢融合根基
2024年的七月盛夏,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总部基地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
这里,是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交汇点;这里,天生兼具“地理优势+产业基础+政策支撑”三重禀赋——长江穿境而过,滁河、八卦洲等优质水域星罗棋布,既拥有适合各类水产品养殖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又背靠长三角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地理特色”与“产业价值”的双向转化提供了天然土壤,成为“地理+渔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示范载体。
![]()
今时今日,“地理为核·渔业为脉——2025水产地理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国家地理资源深度契合的自然结果,全新的渔业探索之路,就此启程。
![]()
![]()
嘉宾寄语:共绘 “地理 + 渔业” 发展蓝图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 崔利锋
中国渔业协会是唯一国家级综合性渔业行业组织,协会的宗旨和使命任务是“服务渔业发展、建设渔业强国”。中国国家地理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媒体,能够关注水产体现了长远的战略眼光。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宣传培育优质水产产业发展,对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团队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务实可行方案,积极推动合作取得预期成效。希望各位行业专家献计献策,大家共同努力把产品生产好、把品牌打造好、把市场开拓好,为渔业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栓科
地理是一门平民化的科学,山川大地、刮风下雨,都和老百姓们的日常息息相关。但地理也有着巨大的时空上的差异,促使我们去追求美,去探索新。此次和中国渔业协会合作,一起发现水产之美,探索水产的未来,一同打造水产地理品牌,是我们的荣幸。我们将以地理科学为根基,激活水域资源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潜力,推动各方在关键领域形成务实合作,让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富民优势。
![]()
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陶磊
南京江北新区是国家第十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新区,担负着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改革创新的任务和使命。渔业并不是江北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但也正是因此,给老百姓带来了致富空间。我们希望能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渔业协会的整体合作,把水产的科研水平、组织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打造标杆水产品牌,渔业致富,振兴乡村。
![]()
![]()
“地理”代表空间认知,“渔业”则是连接人、水、生态与文化的生命产业。
以“地理逻辑”重新定义渔业价值体系,是自然科学与产业创新的碰撞。
“水产地理”不仅仅是一项合作项目,更承载着推动渔业品牌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宏大愿景。
核心框架:确立 “标准 - 认证 - 品牌” 合作逻辑
中国渔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胜利
渔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地理标志是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此次合作,我们明确了以“标准为基、认证为凭、品牌为魂”的核心合作框架,构建全链条赋能体系,期待以“地理+渔业”的融合创新路径,破解渔业品牌建设的标准化、特色化难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绘渔业品牌发展蓝图。
![]()
科研赋能:全产业链升级的技术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首席顾问专家 徐跑
水产地理认定体系,需要秉持“地理禀赋+科研创新+产业落地”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要有科学内涵,也要有技术支撑。我一直在阳澄湖做大闸蟹的养殖研究,当时就以此为基准,提出“三好学生”养“五好螃蟹”的概念,也就是种好、水好、料好这“三好”为前提,从而达到品质好和市场好,这个标准也可以向更多的水产推广。我们不仅仅要做水产本身,还要外延到更广阔的领域,打造全产业链,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任鸣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科研院院所,立足于长江中下游、面向全国的一些重点水产品开展全产业链的研发。从科研角度看,2024年,中国的水产品总产量已将近7400万吨,高速发展背后可能存在升级迭代的问题。所以,要引领产业升级,就要先构建全产业链,确立全产链的标准体系;要完善产业服务与支撑的体系,要为标准的持续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为好产品体系化建设筑牢品质根基。
![]()
跨界视角: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
美国IBMG 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山姆基地(山东)绿色供应链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外顾问委员 李生
山姆一直有着比较严苛的选品标准,参加今天的研讨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打造“IP+产业+文旅”三维融合发展战略平台,超越传统的水产贸易或简单的旅游开发,构建一个以中国国家地理超级IP为价值内核,以水产产业为实体根基,以产品供应链文旅体验为流量入口和品牌放大器的三维融合生态系统。
![]()
《数字商业与营销》杂志总编、CAAC数字营销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数字营销与商业战略专家 袁俊
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会为每一个水产品的源头地找到自己应有的赋能价值的机会。“水产地理”需将地理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品质优势,以品牌赋能产品,形成我们的口碑矩阵。
![]()
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创始会长 杨维龙
当年阳澄湖大闸蟹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过程让我在品牌打造上总结了一些经验,如紧跟形势不断变化销售模式、更新销售渠道、加强内部管理等等。一个品牌的兴起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更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特色水生动物繁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徐钢春
我们与水产地理的合作项目,再一次向着智慧化迈进,真正做到“渔光一体”。地理是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水产养殖是让消费者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我们希望“渔光一体”这项事业将来也能创造美,实现农文旅的结合。
![]()
![]()
![]()
前期铺垫:实地踏察夯实合作基础
从16日实地踏察“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的好产品基地”到17日精彩纷呈的圆桌会议;
从行业使命的宏观阐述到水产地理的文化解析;
从品牌标准体系的探讨到融合路径的实践探索……
![]()
我们从科学出发,厘清了行业的现实挑战,凝聚了面向未来的行动共识,搭建起“科研-产业-品牌”协同交流的高端平台,描画着生态渔业的新蓝图。
战略签约:“渔光一体” 开启合作新篇
现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签署《水产地理“渔光一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科学+品牌+融合”的新模式,共同构建以生态为基、以标准为核、以品牌为体的全新产业体系。
![]()
未来蓝图:构建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
未来,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推动各方务实合作,让中国国家地理·水产地理好产品体系化建设成为品质标杆,让技术创新转化成为产业动能,让渔光一体模式成为绿色典范,让地区标志性水产物种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鱼”,最终形成“地理塑品牌、科技提品质、产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为渔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本文创作团队
◎ 总策划:杨莹
◎ 执行统筹:王慧君
◎ 撰文:周舒
◎ 排版设计:Ju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