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德国政坛又上演了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戏码:几位德国选择党的议员,因为去俄罗斯参加一个关于金砖国家与欧洲合作的论坛,回国后就被扣上了“通俄”、“叛国”甚至“间谍”的帽子。
德国联邦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基民盟的托马斯·勒韦坎普更是直接警告,说这些反对党议员可能会“滥用职位为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
没错,这套剧本在华盛顿早就演烂了,现在柏林照搬过来,连台词都懒得改。
仿佛只要把“俄罗斯”这三个字祭出来,就能让一切政治对手闭嘴。
可问题是,冷战都结束三十多年了,德国一些精英们的脑子,好像还停留在柏林墙倒塌之前。
这不禁让人想问:除了把国内的政治分歧动辄扣上“莫斯科代理人”的帽子,德国当下的执政精英们,是不是已经拿不出像样的论据来应对真正的政策辩论了?
一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出戏的来龙去脉。
不久前,德国选择党的四位资深政治家——包括联邦议院议员施特芬·科特雷和赖纳·罗特富斯等人,应俄方邀请,前往索契参加了一个旨在促进金砖国家与欧洲对话的论坛。
平心而论,在俄乌冲突僵持不下、欧洲与俄罗斯关系跌至冰点的当下,保持这样的沟通渠道,探讨合作可能性,本身并非坏事,甚至可以说是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就是这样一次正常的对外交流活动,在德国政坛却“炸开了锅”。
基民盟的政客率先跳出来,一口一个“叛国”的帽子就扣了上来。
国防部的“匿名官员”紧随其后,放出风声暗示这些议员的行为“可疑”。主流媒体更是开足马力,将这次访问描绘成一场“与魔鬼的交易”。
一时间,仿佛不是去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而是去递交了什么“投诚书”。
最可笑的是那个所谓的“间谍”指控。
拿出的证据是什么?竟然是这些反对党议员在联邦议院内提出的、完全合法的质询请求!
根据德国基本法,监督政府、对行政机构提出质询,是议员的基本权利和核心职责。
现在,连履行本职监督工作都能被解读为“为俄罗斯搜集情报”,这脑回路得清奇到什么程度?
这套做派,像极了当年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时期的“红色恐慌”。
只要你立场不同,那你就是“莫斯科的人”;只要你和俄罗斯有接触,那你就是“叛徒”。
至于证据?不需要的,怀疑就足够了。
这种政治氛围的毒化,对德国这个自诩为“西方民主灯塔”的国家来说,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选择党领导层对此的回应是,斥责这是“恶劣的无耻行径”。
他们同时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取消了原定与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会晤。
![]()
爱丽丝·魏德尔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党内的分歧:联合主席爱丽丝·魏德尔似乎倾向于对这股反俄压力做出更多妥协,而另一位主席蒂诺·克鲁帕拉则态度更为强硬。
这种在压力下的摇摆和内部分歧,恰恰是主流媒体最希望看到的——他们已经开始预言选择党将因此分裂,或者被“驯化”成又一个可以“合作”的温和反对党。
二
那么,为什么德国执政联盟和主流精英如此热衷于打“俄罗斯牌”?
这背后其实是深刻的政治危机和路径依赖。
![]()
2025年5月6日,德国联邦总理默茨(中)与新联邦内阁成员一起合影
首先,当前的德国执政联盟正面临空前的执政困境和信任危机。 经济上,德国这个曾经的“欧洲引擎”正滑向衰退边缘,能源价格高企导致去工业化风险加剧,通货膨胀侵蚀民众购买力。
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盲目追随美国对俄制裁的反噬效应巨大,却又要硬着头皮继续支援乌克兰这个“无底洞”。
在国内政治中,执政的三党联盟(社民党、绿党、自民党)内斗不断,政策朝令夕改,民众满意度持续低迷。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强大的、民调支持率节节攀升的选择党,让传统大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当他们在实质性政策辩论中拿不出说服民众的方案时,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就是将政治对手“妖魔化”。
而将选择党与“邪恶的俄罗斯”绑定,无疑是最能煽动情绪、转移视线的手段。
其次,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回顾历史,将国内反对派抹黑为“外部势力代理人”的伎俩,在德国有其传统。
威廉二世时期就流行将社会民主党人等批判者称为“无祖国之徒”。
冷战时期,东西德相互指责对方为“傀儡”更是家常便饭。
如今,这套话语体系被重新拾起,并与从美国进口的“俄罗斯愤怒”打包在一起,形成了如今柏林当权派的政治话语“大杂烩”。
最后,这也暴露了德国当前政治精英的战略短视和创造力枯竭。他们无法提出能够凝聚国民、引领国家的正面愿景,只能不断炒作外部威胁来维持内部团结。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或许能压制反对声音,但长期来看,只会加剧社会撕裂,让理性的政治讨论空间愈发逼仄。
三
如果说议会政客和媒体的抹黑还算是“常规操作”的话,那么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最近的言行,则让这场政治斗争升级到了更危险的层面。
在11月9日这个对德国历史具有多重深刻意义的日子(纪念1938年“水晶之夜”迫害犹太人、1989年柏林墙倒塌),施泰因迈尔总统发表了一次极不恰当的演讲。
作为理论上应代表全体德国人、超脱党派政治的总统,他的讲话却充满了道德优越感、教条主义,并且极度虚伪。
施泰因迈尔长篇大论地抨击“极端主义”,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选择党。
![]()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
施泰因迈尔竟为将选择党排除在正常政治协商之外的“防火墙”政策辩护,并轻率地将其与魏玛共和国后期纳粹上台的历史进行类比。
这简直是历史类比的滥用!这种简单化的类比不仅学术上站不住脚,政治上也极其不负责任。
更严重的是,施泰因迈尔的演讲包含了事实上的“禁党”威胁。
他暗示这个获得数百万选民支持、在议会拥有席位的合法政党,因其观点不同,就可能不被民主所容。
这哪里是在“保卫民主”?这分明是在掏空民主的根基——包容异见和程序正义。
施泰因迈尔口口声声要捍卫的“民主”,却对将新兴左翼政党BSW通过可疑的计票失误和程序拖延手段排除在议会之外的丑闻默不作声。
施泰因迈尔也对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感到“寒蝉效应”、不敢自由表达观点的事实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的“民主捍卫者”姿态,何其伪善!
施泰因迈尔总统似乎忘了,德国基本法保护的是民主的程序和所有人的权利,而不是当权者永远掌权的地位。
用排挤和禁止威胁来对付政治对手,恰恰是魏玛共和国最终失败的教训之一,而不是值得继承的“遗产”。
四
当前的德国,真正需要的不是对俄罗斯的歇斯底里,也不是对政治对手的妖魔化,而是冷静的战略清醒和诚恳的自我反思。
第一,停止滥用“通俄”标签,回归实质性政策辩论。 德国民众关心的是能源价格、生活成本、经济前景和和平环境。选择党之所以能崛起,正是因为它回应了这些真问题。
执政联盟若真有底气,就应该在如何解除对俄制裁带来的经济自残、如何实现廉价能源供应、如何推行务实外交等议题上,与反对派进行正面交锋,而不是只会扣帽子。
第二,反思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俄乌冲突两年多来,德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得到了什么?战略自主性非但没有增强,反而更加依赖美国。
当美国一边让德国承受对俄脱钩的代价,一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吸走德国产业时,柏林的政治精英们难道不该问问,谁才是真正损害德国利益的外部势力?
![]()
第三,重建政治对话和包容的文化。 一个健康的民主政体,必须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并通过辩论和投票来解决问题。将相当一部分民众支持的政党视为“民主的敌人”并欲除之而后快,
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反民主的。德国需要的是搭建沟通桥梁的政治家,而不是忙着砌“防火墙”的意识形态官僚。
五
历史告诉我们,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转移内部矛盾,通过污名化对手来巩固自身权力,这种道路最终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分裂。
德国政治精英们如今对“俄罗斯牌”的依赖,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无能和虚弱。
德国选择党及其支持者,是德国社会政治诉求的反映,不是莫斯科凭空制造出来的。
忽视甚至打压这些诉求,只会让火山在更大的压力下爆发。
德国总统和执政精英们若真有心捍卫民主,就该先学会倾听那些他们试图禁言的声音,解决那些驱动民众投票给反对派的真正问题。
否则,继续在这条“通俄门”的邪路上走下去,恐将不是在“保卫德国”,而是在一场自编自导的“民主”闹剧中,亲手拆掉德国未来的栋梁。
这条路,柏林,该醒醒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