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察右前旗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以平地泉镇南村大棚蔬菜种植、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近日,平地泉镇南村村民张效玲的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小油菜、油麦菜长势旺盛。她正忙着观察新试种菜品的生长情况,计划将成熟的种植经验在全村推广。作为察右前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南村以大棚蔬菜种植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产业带动、农户参与”的特色发展之路。
早在2005年,南村党支部就牵头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号召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多年来,党支部不断组织村民外出培训学习果蔬种植技术,一步步蹚出了一条特色种植路。如今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南村的支柱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村建成500余座高标准暖棚,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村内蔬菜交易市场年销售量达2万余吨,冷凉蔬菜更是辐射到周边5个乡镇12个村庄,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带周边”的产业辐射效应。
2017年,南村党总支成立后,进一步打破发展瓶颈,突破有限土地资源制约,全力壮大集体经济。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中心,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打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让田园成为第二课堂;创设“南望南村”民宿餐饮品牌,配套建设观光打卡区,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群。如今的南村,真正实现了“庄稼变风景、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蝶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图景在这儿从蓝图变为现实。
“我在大棚里先试验成功后再推广给村民们,农民种植蔬菜大棚要比在大田里的产量高得多,每年收入都能达到3到5万元。特别是现在,我们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每年春天到夏天游客很多,大棚里种的草莓、葡萄通过游客采摘受益也不错,村民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张效玲说。
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察右前旗坚持“外引内培”并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察右前旗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自落地以来便深度融入到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成为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清晨的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包装车间里,58岁的马占云正手脚麻利地分拣、装箱,她手中带着晨露的“宏福柿”,当天便会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北京的超市货架。这位曾在黄土地里刨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如今是产业园里技术娴熟的包装工人。从靠天吃饭的普通农妇到按流程作业的产业工人,马占云的转变,是察右前旗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实现身份跨越的生动注脚。目前,该园区已吸纳了周边村庄2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4.8万元,“在家门口上班”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
“我在这里打工已经4年了,现在每月能拿4000元工资,日子过得很踏实!”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包装工人马占云说。
如今的察右前旗,乡村产业多点开花、集群发展。特色种植、绿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这片沃土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十四五’时期,察右前旗建成高标准农田5.35万亩,为粮食安全和农业高效生产筑牢根基;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95家。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农牧业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和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推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升级,切实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把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转化为惠及全旗群众的实在成果。”察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党组成员马龙说。(宋东升、盖文佳)
来源:察右前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