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湾区是商业航天的“沃土”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本届论坛平行论坛分别关注“向海图强:海洋经济新展望”“对话科学家——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等9大热点议题。
参加论坛的部分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沙及粤港澳大湾区潜力巨大,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性建议。
多维优势赋能海洋经济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专家组组长成秋明在接受采访时,对南沙的海洋科技创新实力给予高度评价。
谈及南沙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结合,成秋明院士指出,DDE国际大科学计划正通过大数据与AI赋能地球科学研究,而南沙凭借冷泉、“梦想号”等大国重器,以及区位、资源、协同创新等多重优势,正成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不仅能助力DDE计划破解地球演化与可持续发展难题,更能通过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为人类认知海洋、守护海洋生态贡献中国智慧。
“南沙在海洋经济领域有四大优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大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沙发展海洋经济具备四大显著优势:一是地理优势,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珠三角交通便捷、物流与信息畅通;二是政策优势,作为广东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及广东自贸区组成部分,拥有开放政策叠加红利;三是产业基础优势,是广州市唯一沿海区,海洋产业集群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度高;四是配套优势,周边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产业体系完善、产能充足,能为其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谈及南沙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李大海教授指出,南沙应瞄准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大湾区现代海洋产业关键支点、广东省全域向海发展重要枢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和示范区等方向持续发力:“未来发展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深海、绿色、智慧、融合四大方向寻求突破。”
针对全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李大海教授建议,南沙应以深海、绿色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南海以及全球深海大洋开发,同时推动渔业、航运、船舶海工等产业绿色转型,突破海洋资源环境制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为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商业航天带来湾区新机遇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顾行发在接受采访时,深入解读了商业航天发展趋势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他表示,我国商业航天已从“高大上的科技探索”迈向民用领域,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与低空经济一同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航天产业正式进入服务民生的新阶段。
顾行发院士强调,航天强国战略已纳入“十五五”规划,“我相信在‘十五五’期间,航天服务将广泛融入日常工作”。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及南沙的发展优势,他直言:“大湾区,尤其是南沙,是商业航天的‘沃土’”。他分析,广东应用场景丰富,有山、有陆地、有海洋,兼具生态保护需求与湾区建设机遇,加上开放的思维、丰富的经济资源、充足的人才储备和软硬结合的技术实力,能够推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他特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优势可推动国内发展与全球融合,为商业航天带来广阔机遇,而南沙正重点发展火箭、卫星制造及应用产业,潜力巨大。
在差异化发展方向上,顾行发院士建议南沙要形成火箭发射服务卫星、卫星制造拉动发射、应用场景带动卫星需求的良性循环。广东在智慧城市领域实力雄厚,可从智慧城市发展拉动火箭与卫星制造,最终通过民生应用实现商业价值。
顾行发院士提到,我国火箭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关键是用发射能力将通信、算力、遥感卫星送入太空,支撑下游产业发展”。他认为,当前除持续投入火箭与卫星制造,需抓紧部署数据处理、AI应用产业。(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广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