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翠色环抱的永宁河畔,一场关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深刻变革,正在纳溪区生动上演。这片曾见证诸葛亮南征时“蛮夷纳贡而出此溪”的历史之地,如今正以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注脚。
连日来,笔者走访纳溪多个村镇,深入了解到纳溪区以“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为牵引,探索出一条以“强村共建”为核心驱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的振兴路径。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和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
筑巢引凤:“五好两宜”塑形铸魂,和美乡村焕新颜
纳溪区将“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的“五好两宜”理念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标尺,从顶层设计到细微处着手,系统性重塑乡村风貌与肌理。
![]()
茶农在大渡口镇拂羽茶园采摘明前茶鲜叶(廖胜春 摄)
规划先行,布局“和美”新蓝图。纳溪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域。在试点区域2镇7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一体化规划,避免“千村一面”。例如,依托“六合一”大村梅岭村和凤凰湖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以茶、酒、旅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这种“大片区”规划理念,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高起点和协同性,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和产业基础。
环境攻坚,擦亮“宜居”生态底色。纳溪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为主攻方向,打响了一场彻底的“环境革命”。在垃圾治理上,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引导村民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零落地”。在污水治理上,因地制宜采用城镇集中处理、居民点污水处理站、散户沼气池等三种模式,建成污水处理厂(站)49个,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超70%。同时,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引领,实现“环境零污染”。
![]()
三江村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播种菜苗(廖胜春 摄)
乡风浸润,培育“文明”精神内核。纳溪深知,乡村之美,既在环境,更在人心。区纪委监委深入推进“廉溪”家风建设,依托护国战争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打造廉洁文化基地,深度挖掘“水”“竹”“茶”中的廉洁元素,建成多个家风文化示范点,形成“一基三点、南北共进”的清廉家风覆盖网,其中梅岭村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藏着茶廉文化滋养的文明底气。
此外,广泛开展的“纳溪故事会”家风专场、评选家风示范户、创演廉政小品等活动,也让文明新风吹遍云溪大地。春节期间举办的“欢乐春节·好享纳溪”系列活动中,“非遗迎春”“汉服游园”“书香迎玉兔”等环节,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
纳溪茶廉文化教育基地(李梁文 摄)
产业赋能:“三茶”统筹激活潜能,强村富民见实效
纳溪区深谙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围绕最具特色的茶产业,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大文章,探索出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
茶文化赋魂,提升产业附加值。纳溪产茶历史悠长,唐代陆羽《茶经》即有“纳溪、梅岭产茶”记载。纳溪深度挖掘这一文化底蕴,打造大型历史文化实景演出《穿越千年的茶文化故事》,建设纳溪特早茶展厅、“茶廉”文化教育示范点,举办“中国·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让“纳溪特早茶”区域公共品牌的文化内涵更加丰满。在茶韵酒香·幸福里等项目中,巧妙融合茶酒文化,营造诗意栖居场景,实现了“有保护、有传承、有弘扬”,有力推进了茶文旅一体化发展。
![]()
“向溪而行”徒步选手沿乡村公路经过生机勃勃的茶园(廖胜春 摄)
茶科技赋能,驱动产业现代化。面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纳溪积极探索“数字+茶园”新模式。在护国镇梅岭村等核心产区,搭建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实现智慧雾灌、肥水药一体化、虫情测报等远程智能控制。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茶叶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有效降低了产量对“天时”的依赖。同时,建设2000亩七彩母本茶园,推广良种良法,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茶产业赋力,贯通全链增效益。纳溪按照强链补链思路,在试点区域精准布局“2个育苗基地+16万亩生态茶园+2个鲜叶、干茶交易市场+42个茶叶加工厂+45个茶叶实体店及网店”,形成了从“良种繁育与供种—茶园种植管护—茶青原料交易—茶叶生产加工—大宗茶与名优茶销售—电商物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过去需要外购的茶苗,如今通过自建育苗基地,成本从每株0.3元降至0.2元,实现了“随要随供”。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特长生”锻造成“全优生”,极大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今年预计试点7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
![]()
游客在梅岭茶园里体验采茶、拍照游玩(廖胜春 摄)
数字引领:智慧农业勾勒蓝图,乡村发展添新翼
纳溪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植入农业生产、乡村治理与群众生活,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数字茶园”引领农业现代化。在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数字技术已贯穿生产管理全过程。园区内布设的智能气象监测设备,能准确预报采摘天气,减少损失;土壤传感器每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帮助生产者掌握苗情、病虫情,进行高效调度。通过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实现了高产、高效与绿色的统一。
“电商网络”打通城乡双循环。纳溪建立了以区、镇、村三级电商综合便民服务网络,建成镇村级电商网点201个,实现全区镇村100%全覆盖。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将林、茶、竹、酒、果等8大类200余种“纳溪产”产品卖向全国。另一方面,电商发展也反向刺激了乡村旅游,吸引城乡居民前往产地打卡、体验,形成了“线上销产品,线下引客流”的良性互动。
“智慧治理”提升民生幸福感。数字乡村建设同样惠及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纳溪投入5000余万元,打造“一网、一云、三平台”,建成智慧纳溪指挥部数字平台,实现多网融合、一网统筹。试点推行数字办理机制,建成10余个智慧政务工作平台,开展“0证明城市”创建,群众认证事项实现在线申报、预审,力争“零奔走”。在部分村镇创建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通过手机端APP即可收集问题、办理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强村共富公司合作项目集中签约现场(高银松 摄)
机制创新:强村共建聚合要素,协同发展破藩篱
纳溪区在乡村振兴中,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出一系列以“强村共建”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中资源分散、动力不足、资金短缺等难题。
“以大带小”,联动发展突出聚合力。面对试点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纳溪推行“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思路。依托梅岭村、凤凰湖村的产业优势和辐射能力,整合周边村的资源,变“各自为战”为“集群发展”。例如,梅岭村鲜叶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采购商,带动周边小村鲜叶收购价提高10%。在茶旅融合上,各村分工协作,梅岭村主打采茶制茶体验,龙沟村、凤凰湖村等发展精品农家乐和民宿,形成了互补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这种协同效应使得试点区域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超9亿元。
“资源活化”,闲置资产变增收活水。纳溪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有效路径。推广“村集体+基地+主体+农户”土地经营模式,农户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整治后,再由村集体流转或出租给业主,获得租金。同时,大力盘活闲置资产,如新屋基村盘活护国陈醋老厂房和闲置村小,引进泸州护国味业有限公司投资2.57亿元建设陈醋基地。在收益分配上,创新推行“八二”分配股权量化,确保村集体和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
凤凰湖畔美景(廖胜春 摄)
“社会投资”,财政资金撬动巨量资本。纳溪改变以往的传统投资模式,探索出“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产业链+以奖代补+农户投工投劳”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中,仅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却成功撬动了高达6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杠杆效应达到1:6。政府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农户自主改造庭院,建设“飘香小院”;对于资金困难的农户,则通过“一事一议”,鼓励其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和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政府“独角戏”为全民“大合唱”,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而强大的资金动力。
采访手记——
在纳溪的田野乡间走访,笔者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亦非单一维度可成。纳溪的实践,贵在系统谋划,成于创新实干。它以“五好两宜”为目标,精雕细琢乡村的形与魂;它以“三茶”统筹为路径,将传统产业做出新意与高效;它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为古老乡村注入现代活力;更以其“强村共建”的机制创新,打破资源壁垒,凝聚发展合力,激活内生动力。
纳溪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革命,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需要产业振兴与生态文明的协同,更需要让群众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这片曾经“纳贡出此溪”的土地,如今正以其探索与成效,向世人发出崭新的邀约:“‘纳’里很美,‘溪’望您来!” 这不仅是纳溪的自信表达,更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在振兴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美丽缩影。
文:李梁文(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