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新一季的《再见爱人》中,演员李施嬅和健身教练车崇健的爱情,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很多网友表示疑惑:“李施嬅是怎么忍受跟车崇健在一起8年的?”
在这8年里,车崇健几乎把99%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习惯性地忽略李施嬅的情感需求。
他不知道她喜欢吃什么菜、喜欢什么颜色,也不了解她钟爱什么花;
她明明已经清楚表达了自己想要的婚戒款式,他却视而不见,买了完全不一样的戒指求婚,理由是想试试看她的反应;
最伤李施嬅的,是她一年时间里做了4次眼睛手术,而他一次都没有陪护。
每当李施嬅感到失望时,车崇健总是用“我真的很爱你,我知道错了”这样的甜言蜜语来挽回。
但这种改变总是昙花一现,努力一两个月后,一切又回到老样子。
![]()
很多人网友说,自己在感情中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
对方口口声声说爱自己,却很少有具体的行动。
时间久了,只靠“感觉”支撑的爱情渐渐耗尽,最后只剩下现实生活的一地鸡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反复强调的:爱首先是一个动词。它体现在行动中,是耐心、是关注、是回应、是承担责任。
换句话说,在一段感情里,具体的行动比虚幻的“感觉”,甚至比“性”,更能说明一个人爱你的真实程度。
那该如何判断伴侣的行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呢?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
![]()
比起对方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TA做了什么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一方不停地说“我爱你”“我会对你好的”,却仅止于口头承诺;
另一方虽然听到这些甜言蜜语,隐约觉得自己好像被爱着,可在日常相处中,却看不到对方实实在在的关心和付出。
于是,困惑和痛苦随之而来:“TA到底爱不爱我?”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认知失调”,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研究发现,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人们通常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或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当“TA说爱我”和“TA不做爱我的事”同时存在时,虽然明知对方没有行动,但由于感觉到短暂的亲密和热情,我们仍然会忽视这些行为上的问题,选择自我安慰或给对方找各种理由,以减少内心的不适。
可是有时候,“感觉”也具有欺骗性。
因为“创伤性迷恋”也会带给我们强烈的爱的感觉。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反复爱上那些拥有某种特质的人,是因为对方触及了自己内心深处未愈合的创伤。这种看似浪漫的爱情,其实是一种创伤性迷恋。
就像李施嬅在节目中提到,她的原生家庭导致她极度缺爱,渴望通过被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车崇健在追求她的时候,恰好能给她最需要的安全感,也总是把“爱她”挂在嘴边。
然而在一起之后,他既无法满足她在精神上的高需求,也没有在行动中给出真正的担当,这让她在这段关系里反复煎熬。
在创伤性迷恋中,我们会一次次无法自拔地深陷其中,期望这份感情能修补过去的创伤,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
就像一次次按下一个早已坏掉的开关,期望那盏灯还能亮起。
![]()
但创伤性迷恋的本质并不是爱,而是潜意识驱动下的强迫性重复游戏,会让人不断地被伤害。
如果我们仅凭“有没有感觉”来判断爱,就很难分辨:
自己究竟是遇到了真爱,还是在不自觉地重演童年创伤的脚本。
除此之外,“感觉”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
它会随着身体、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潮汐,会有潮起也会有潮落。
当激情短暂褪去时,我们才更容易看清一份感情的真假。
比如在日常琐碎中,TA是否还愿意倾听、回应与体谅你?
在争吵或冷淡时,TA是否依然愿意主动靠近你、一起修复关系?
“感觉”会说谎,但下意识的惦记、日常中的行动和担当,是爱最诚实的表达。
比起对方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TA具体做了什么?
这才是我们判断一段关系能否走得长远的关键。
![]()
![]()
如何从对方的行为中
判断TA爱不爱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4个维度可供大家参考:
1、你能感受到被爱着的“安全感”。
好的爱情应该能让你感受到安全。
这种信任感和稳定感,来源于对自己和对伴侣的信任:
你相信自己具有被一个人好好爱着的特质,你也相信对方是一个真诚而可靠的人,TA的爱和承诺不是虚假的。
但这种在关系里的安全感,并不能全靠自己单方面形成和维系。
对方的回应、态度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你在关系里的安全感。
比如:
当你表达自己的脆弱时,TA愿意积极倾听和温暖地回应; 当你努力靠近TA时,TA也在张开双臂迎接你; 当你对TA的感受出现混沌时,TA不是责怪你想太多,而是用行动去抚平你的焦虑与不安。
在一次次的真实互动中,你的心便会逐渐放下防备,对自己,对伴侣,对这段关系产生安全感和笃定感。
2、你的自尊感在关系中得到增强。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曾说:
“自尊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核心,是我们相信自己有价值、也有能力去面对生活的信念。”
然而,在许多关系中,爱并不总是以滋养的面貌出现。
有时候,伴侣会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替你做决定,甚至包办一切。
TA们或许真的出于关心,但你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被爱,而是被掌控的窒息感、备受压抑的愤怒,以及被否定后的自我怀疑。
久而久之,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会一点点地磨灭掉你的自尊。
让你渐渐忘记,其实自己也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一个人。
真正滋养人的爱,恰恰相反。
TA不是替你活,而是相信你有能力活出你自己。
比如,当你们有分歧时,TA仍然愿意尊重你的选择。
即便这个选择的结果并不如意,TA也不会用冷嘲热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是肯定你过程中的努力,对你说一句:“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这样带着理解与尊重的回应,会让你感受到你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是有价值和有力量的。
![]()
3、对方给予的是“你真正需要的爱”。
有些人的给予和分享,是浮于表面的程序化行为。
比如TA会在吵架后迅速买花道歉,但这些“补偿”只是为了快速平息矛盾,却不想理解在矛盾背后,你真正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
TA会给你买生日礼物,买的却都不是你喜欢的; TA会在在朋友圈里频繁秀恩爱,在现实里却懒得给你一个拥抱…… 这些看似爱你的举动,本质其实是从TA自己的需求出发,在表演着“我有做到”“我是个很棒的伴侣”的外在形象。
在心理学家弗洛姆看来,真正的爱,除了需要主动给予,还应该把自己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给对方,比如一个人的快乐、兴趣、同理心、知识、幽默和忧愁等等。
而那些程序化的行为,就像表面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着情感的幻象,却无法真正地滋养到你。
4、在爱的行为中,TA会存在心甘情愿的牺牲。
我们总被告诫说,不要在爱里失去自我,但健康的爱,确实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牺牲。
学者Van Lange认为,关系中的牺牲意愿和对关系的投资水平有关。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关系选择牺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TA愿意在这段关系中投入更多,并给出承诺。
比如你为了让对方睡个好觉,而改变了自己的作息习惯;
你减少了自己的娱乐时间,是为了有更多时间和伴侣在一起,创造更多美好的共同回忆……
这些“牺牲”的出现,都说明你的思考方式已经从“我”的个体视角,变成了“我们”的整体视角。
虽然一定程度的牺牲也可能带来不适,但当我们感受到被爱,也会更愿意为彼此做出调整,让关系更加和谐稳固。
![]()
![]()
想要让爱情落地生根
你还可以这样做
当一段关系中只有口头的爱意,却缺乏实际行动时,你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引导关系走向更健康的未来:
首先, 用行动检验真心,而非用耳朵听爱的誓言。
“感觉”飘忽不定,但行动是具体可见的。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现实问题:
你需要TA时,TA是否在场?
TA的时间安排里,是否有你的固定位置?
TA在说“会改”之后,是否有实际的改变或回应?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一致性”:
一个人真实的情感,并非取决于TA的言语,而是看TA的言行是否一致。
如果TA的行为和语言经常背离,那意味着TA的投入可能是有限的。
其次,学会清晰沟通,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
与其独自猜测和内耗,不如用不指责的方式,将你的感受和期望明确地表达出来。
你可以尝试这样的句式:
“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但当我需要支持时,如果没有看到你的具体行动,我会感到不安和失落。”
这样的表达既能让对方听见你的需求,也能给TA机会去调整。
因为我们沟通的目的不是证明谁对谁错,而是理解彼此,并解决问题。
你还可以提出具体的、可执行的建议,例如:
约定每周有一个固定的“深度交流时间”(Deep Talk),专门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
共同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一起完成一次短途旅行、每周一起运动等。
清晰的请求能让对方的行动有明确方向,也更能让爱意真正“落地”。
![]()
最后,在渴望被爱之前,先要学会爱自己。
有时你会发现,即使你清晰表达了,对方的行动依然无法满足你的基本需求。
这时,最重要的不是耗尽心力去改变对方,而是回归自身,学会如何爱自己。
比如:
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让你的快乐来源多元化,不完全依赖对方给予;
培养独立性:培养情感、认知、经济等多方面的独立性,这能给你自由选择的底气;
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在自我怀疑时,温柔地提醒自己——“我值得被爱,也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当你建立起稳固的自我价值感,爱情就不再是你唯一的支撑,而是会变成一种你可以自由选择的、锦上添花的陪伴。
最后,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陷入一段痛苦的关系却难以离开,请不要独自挣扎。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或许能帮助你看清自己的依恋模式,理解你难以放手的原因,并最终弄明白:你真正需要的、健康的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
![]()
我曾经无数次被《小王子》里,小王子和玫瑰的故事感动。
即便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朵玫瑰花,但小王子坚信,他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我给她浇水,把她罩起来,为她遮风,为她除去毛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毛毛虫,好让它们蜕变为蝴蝶),就算她抱怨、吹嘘,甚至一言不发,我都会认真倾听她的心声。”
正因为小王子为他的玫瑰付出了时间、心血和具体的行动,他的玫瑰才变得如此重要,甚至成为了他生命中无可替代的存在。
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些下意识的惦记、耐心的倾听、主动的承担和日复一日的陪伴……
这些看得见的行动,远胜于千万句动人的情话,将两颗独立的心紧密相连。
也让爱从转瞬即逝的“感觉”,落地生根为一段深刻而长久的关系。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刘飘
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怦然心动》《玛丽与马克思》《再见爱人》影视截图、图虫创意
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往往更容易让爱落地生根。人生的蜕变也同样如此,那些低成本、易坚持的“小行动” 也许才是“大改变”最坚实的支撑。
今晚,壹心理直播特别栏目【心理八点钟】重磅来袭,积极心理学家赵昱鲲作客壹心理直播间。赵昱鲲老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央电视台《读书》幸福课系列节目主讲人、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家。今晚,他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带大家解锁藏在小行动里的强大能量。
今晚八点,来壹心理视频号直播间,和赵昱鲲老师、心理咨询师郑云宏一起学习低成本、易坚持的技巧,帮助你实现“大改变”的目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