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琦:冀县之“冀”与冀州之“冀”的源头
编发:【图说甘谷】
![]()
“冀”,这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冀”字下部是異(异),源自以双手戴面具于头上,只是在腿上增添了双止(趾)之形;上部则是一个”北“,原本表示人的背影。两形会意后,表示对死去亲人回到人间的期望。小篆一脉相承,楷书写作从北从異的“冀”。
“冀”的构形源自上古社会的祭祀舞蹈,人们在脑后戴上面具,用前脸后鬼模拟祖先或死去亲人的行为边歌边舞,将祖先们昔日的辉煌重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冀”的本义为期望。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中的“冀”便表示希望归来。
![]()
我们知道,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因何以冀简称?因为古代冀州的基本盘在今河北,包括现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北部及辽宁与内蒙部分地区,比现在的京津冀的概念还要大,大禹治水第一站就是尧旧都冀州,当时的水患相当严重,治理起来困难重重,大禹希望能够早日治水成功,就将这里取名冀州,取希望水患早日被制服之意。
无独有偶,古代以“冀”命名的地方除了“冀州”之外,远在西部的甘肃东部还有一个“冀县”。那么,这两个“冀”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一个表州,一个表县,相隔千山万水,有没有联系呢?我查了一下资料,还真有联系。
![]()
一、冀县之“冀”源自冀州之“冀”,皆源于蚩尤
首先我们看看冀州之“冀”。根据许多文字记载,河北涿鹿是蚩尤与黄帝决战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述异记》中有颇为详尽的描述:“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因此,此地被视为蚩尤的重要活动区域。河北赤城县、涿鹿县等地有蚩尤冢、蚩尤祠等遗迹,部分学者认为这里是蚩尤的故里或主要活动地。山东地区山东阳谷县有蚩尤陵,被认为是蚩尤首级的埋葬地。山东菏泽巨野县也有蚩尤冢,传说为蚩尤躯干的埋葬处。此外,山东地区曾是东夷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蚩尤作为东夷九黎部落首领,与山东的关联较为密切。
![]()
这些资料说明了一个事实:所谓的“冀”,就是蚩尤部落的特征。表现的就是他们的服饰和以羊或牛为图腾的族群特征(有些学者认为蚩尤部落以牛为图腾,有些则认为以羊为图腾,这里不作更多介绍)。
蚩尤作为上古九黎部落的首领,在涿鹿之战后,其部族部分融入炎黄部落,部分迁徙至西北西南等地,形成后来的一些民族。
蚩尤后裔的民族有苗族,黎族、羌族,瑶族、壮族等民族。
有学者认为苗族可能是蚩尤后裔的分支。《国语》《礼记》等古籍记载,苗族与九黎氏族的后裔“三苗”有关,其文化习俗中保留了九黎时期的元素。
黎族黎族自称与蚩尤后裔有关,其族名“黎”与九黎氏族的“黎”字相关。部分学者认为黎族可能是蚩尤部族迁徙至海南等地后发展而来。
羌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蚩尤的部分族人向西迁徙形成三苗,而三苗与羌族存在渊源。羌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路线与蚩尤部族的西迁方向相符,部分学者推测羌族可能有蚩尤后裔的血统。
瑶族、壮族等这些民族的部分支系在文化、语言或传说中与九黎氏族有一定关联,可能与蚩尤后裔存在融合或传承关系,但具体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融入炎黄部落的蚩尤后裔后来成为汉族中的蚩姓、黎姓、邹姓、屠姓等姓氏。
蚩姓据《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蚩姓较为罕见,主要分布在河南等地,被认为是蚩尤直系后裔的姓氏。
黎姓黎姓源于九黎氏族,部分蚩尤后裔为纪念部落文化保留此姓。不过黎姓也有其他起源,如颛顼、尧帝的后裔也可能以黎为姓,需结合家族历史综合判断。
邹姓传说蚩尤战败后,部分族人迁至邹地(今山东),以地名为姓。邹姓在历史上与蚩尤后裔的关联较为明确,但也有舜帝后裔等其他起源分支。
屠姓《拾遗记》记载,蚩尤后裔迁至邹屠之地,部分人以“屠”为姓。屠姓在山东等地有分布,但并非所有屠姓都与蚩尤直接相关。
明确了冀州之“冀”,再来看冀县之“冀”。所谓的冀县之冀,来源于当地的冀谷、冀水(今甘谷大沙沟)。而这里为什么以“冀”命名,这就不得不说这里最早的一个土著民族羌人,也是因为他们的服饰和图腾,是西迁的蚩尤后裔羌人对祖先——蚩尤图腾的继承。 前述明确了冀州之冀源于蚩尤,涿鹿之战后被迫西迁的蚩尤后裔羌人,在甘谷又产生了冀县之“冀”,也就是羌人对祖先蚩尤图腾的继承。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送给秦人,秦襄公开始谋划秦人走出陇山,向东发展,但是实现这目标,首先要打败祁岐山一带的西戎势力,否则东迁后也无法立足。秦襄公虽然沉重打击了盘踞关中西部的西戎势力,却没有实现东迁的目标,到儿子秦文公时期,才东迁“汧渭之间”。而秦人主力东迁后,戎人却乘秦人老根据地空虚,不断蚕食西垂之地。
‘秦武公时期,邽、冀两地都被戎人占领。为了巩固自己的老巢,秦武公挥师西进,讨伐了邽、冀两地的戎人,重新夺回了这两个地方,为了巩固这两个“悬外之地”,设置了“县”,作为代表秦公统治这两个悬外之地的王室成员或者军事将领的封邑。当时的邽戎,冀戎,就是后来的羌人。秦设冀县,汉承秦制,后曾有冀城,伏羌等多个县名,民国时期改称甘谷。
![]()
二、冀州之“冀”,冀县之“冀”,或皆源于炎帝
前述冀州之“冀”和冀县之“冀”的源头是蚩尤,但是,根据现有研究,还有一种可能的源头,就是冀州之“冀”和冀县之“冀”皆源于炎帝。
关于蚩尤与炎帝的具体关系,历来有三种主要说法:一为君臣关系,如《世本》宋衷注曰:“蚩尤,神农臣也。”二为后裔关系,如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称:“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三为现代学者如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所提出的:“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根据现有文献,蚩尤的族源背景有两种可能,其一,蚩尤出自姜姓,与炎帝部落同源;其二,炎帝部落本身源于以羊为图腾的古羌人。
《说文解字》释“羌”为“西戎牧羊人”,殷商时称之为“羌方”或“羊方”。在甲骨文中,“羌”字构形为上“羊”下“人”,而“姜”字为上“羊”下“女”,皆象人头戴羊角之形,因此有学者认为二字实为一字。
炎帝源自羌人的说法在学术界有一定的依据和讨论,古代文献中,炎帝被描述为姜姓部落首领,而“姜”与“羌”在古文字中存在关联。《后汉书·西羌传》提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表明姜姓与羌人可能存在渊源。部分学者认为,炎帝部落可能起源于古羌人的一支,其活动区域与古羌人分布范围(如渭河流域)有重合。 从考古角度看,渭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老官台文化、马家窑文化)与古羌人活动区域相符,这些文化中的一些特征(如农业工具、陶器制作等)与炎帝部落的传说(如神农氏教民耕种)存在呼应。这暗示炎帝部落可能与古羌人文化有传承关系。 古羌人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部分羌人向东迁徙,与中原部落融合,可能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而炎帝部落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里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炎帝出自羌人,蚩尤部落来自羌人,其所属的姜姓部族为古羌人东迁的一支,其后发展壮大,并融合东夷诸部,那么蚩尤部落的图腾标志“冀”,就是来源于西部的羌人,冀县之“冀”就是冀州之“冀”的源头,而不是冀州之“冀”是冀县之“冀”的源头。“冀”的源头就不是蚩尤,而是以羊为图腾的炎帝。
结论:无论是冀州之“冀”和冀县之“冀”源自蚩尤,还是源自炎帝,二者都属于同一个源头。
![]()
![]()
艺术简介
![]()
王效琦,中共甘谷县委党校原副校长、文史学者,甘谷县王权学术研究会名誉主席。著有《王权评传》、《甘谷民间传说和故事》、《甘谷民俗》、《王权学术研究资料辑录》、《朱圉山的秘密》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